近来,一些地区对“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九大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本文仅以观点陈述的形式对此政策作一现实审视。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
“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战略、职业教育提高两个服务能力战略,行政管理必须依托数量关系界定来指引工作的原则立场出发,在全国范围内要求“普职比大体相当”这是合理的。
根据发达国家的数据,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的技能型人才,仍然占这些国家人力资源结构的47%,这与我国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仍然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从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普遍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情况看,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工业机器人运营工程师、维修工程师、编程工程师和规划工程师的数量是“3:3:2:2”的比例配置,而前两种工程师可以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第三产业,中等职业教育适用人才需求更旺盛。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应该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下着重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的大背景下去进行。
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规模、结构,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来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基本状况。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趋高聚集的态势,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集约型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一些地区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大型先进设备制造、生物科学、IT产业等优先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二是这些地区职业教育长期相对发达,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引领能力。而且中高职之间,一直开展着密切的人才培养协作,中高职过度自然顺畅;三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教育支付能力较强,愿意把就读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投资;四是这些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技术和技能创造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家长和孩子愿意通过掌握技术技能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五是在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职业学校的金字塔型结构,自觉地向纺锤型结构逐步演变,这种规律性的趋势影响着学校、专业结构调整。
因此,一是特别要强调打破原有的中高职校际对接的“路径依赖”,着重在中高职有机衔接,在专业标准、系统课程、学籍管理、实训安排、教学改革等方面系统设计、衔接贯通。二是政府要有效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定期发布有质量的产业发展报告和人才需求报告;随经济发展状况不断修订完善,促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发布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状况的报告,切实解决学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机制,大力支持和督导职业院校依据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独立自主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培训,不断创新和提升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方法和质量。
三、从终身教育视角出发,通过普职融合,打通中职学生成长通道
应从终身教育视角出发,通过普职融合,打通中职学生成长通道,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应该在初中二、三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家长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理性进行升学选择,从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性的帮助。基本消除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在生源、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距,从而才能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持续发展,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有利于社会对升学选择的公平、理性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