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3一1)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利水消肿香加皮,三茯猪苓玉米须。两泽薏荠枳椇子,葫蝼冬瓜子与皮。1茯苓(附:茯苓皮、茯神) 2 薏苡仁 3 猪苓 4泽泻 5 冬瓜皮 (附:冬瓜子)6玉米须 7葫芦 8香加皮 9枳椇子 10泽漆

 万物和合 2018-09-24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临证时则应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一.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2.《世补斋医书》:“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附药:茯苓皮、茯神
1.茯苓皮  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
用量15~30g。
2.茯神  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二.薏苡仁
【药性】甘、谈,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2.脾虚泄泻
3.湿痹拘挛
4.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津液不足者慎用。
【鉴别用药】薏苡仁与茯苓:功能相近,均利水消肿,惨湿,健脾。然薏苡仁性凉而情热,排脓消痈,又擅除痹。而茯苓性平,且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古藉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2.《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现代研究】
2.药理作用  煎剂、醇及丙酮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其脂肪油能丫东血清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三.猪苓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利水作用较强……善通利水道。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鉴别用药】  猪苓与茯苓: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惨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

四.泽泻
【药性】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1.水胖,小便不利,泄泻   其利水作用较强。
2.淋证,遗精   下焦湿热者尤为适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麸炒或盐水炒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宜通水。”
2.《本草药略》:“除湿通淋,止渴,治水肿,止泻痢,以猪苓佐之。”
【现代研究】
2.药理作用  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为朋显。有降压、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脂肪肝作用。

五.东瓜皮
【药性】甘,凉。归脾、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胖,清热解暑。
【应用】  煎服,
1.水肿
2.暑热证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古籍摘要】
1.《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
2.《药性切用》:“行皮间水湿,善消肤肿。”
附药:冬瓜子
为冬瓜的种子。性能同冬瓜皮。功效清肺化痰,利湿排脓。应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等证。用量10~15g。

六.玉米须
【药性】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水消肿,利咽退黄。
【应用】
1.水肿 功专利水渗湿消肿。……尤宜于膀胱湿热之小便短赤涩痛。
2.黄疸  阳黄或阴黄均可用。
【用法用量】  煎服,30~60g。鲜者加倍。
【古籍摘要】
1.《岭南采药录》:“又治小便淋沥砂石,痛苦不可忍,煎汤频服。”
2.《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现代研究】
2.药理作用  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的排泄。制剂有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黏稠度及胆红素含量。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还有降压作用。

七.葫芦
【药性】甘,平。归肺、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
1.水肿 功专利水道而消肿。
2.淋证
此外,还可利湿而退黄,用治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者加倍。
【古籍摘要】
1.《滇南本草》:“通淋,除心肺烦热。”
2.《本草再新》:“利水,治腹胀,黄疸。”
【现代研究】
2.药理作用  葫芦煎剂内服,有显著利尿作用。

八.香加皮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功效】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
2.风湿痹证  治风湿痹证常用之药。
【用法用量】 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鉴别用药】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为五加皮,习称“南五加皮”。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为香加皮,习称“北五加皮”。两者均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但南、北五加皮,科属不同,功效也有不同。南五加皮无毒,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北五加皮有强心利尿作用,有毒,故两药临床不可混用。
【现代研究】
2.药理作用  具有强心、升压、抗癌作用,所含的杠柳苷有增强呼吸系统功能作用。此外,有抗炎及杀虫作用。
4.不良反应 …… 应用香加皮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可过量服用。

九.枳椇子
【药性】甘、酸、平。归脾经。
【功效】利水消肿,解酒毒。
【应用】
1.水肿证
2.酒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用如密。”
2.《滇南本草》:“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络,久服轻身延年。化小儿疳虫,健胃养脾。”
【现代研究】
2.药理作用  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皂苷有降压作用,句浆液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增强耐寒和耐热功能。

十.泽漆
【药性】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应用】
1.水肿证   本品苦寒降泄,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
2.咳喘证 
3.瘰疠,癣疮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降泄,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本品有毒,不宜过量长期使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径》:“主皮肤热,大腹水气,问肢面目浮肿。”
2.《医林纂要》:“泻肺降气,行水去热。”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泽漆……能抑制支气管腺体中酸千生黏多糖合成和使痰量减少。
4.不良反应  其乳状汁液对皮肤、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临床使用,宜从小量开始,逐步加量,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十一.蝼蛄
【药性】咸,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通淋。
【应用】
1.水肿证 本品性善下行,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并有通利大便之功。多用于头面浮肿,大腹水肿,小便不利之实证,单用有效,也可配其他药用。
2.淋证  尤宜于石淋作痛。
【用法用量】  煎服,6~9g。研末服,每次3~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下行,通利之功较强,气虚体弱者及孕妇忌用。
【古藉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2.《本草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疠,鲠骨。”

十二.荠菜
【药性】甘,凉。归肝、胃经。
【功效】利水消肿,明目,止血。
【应用】
1.水肿
2.肝热目赤,目生翳膜
3.血热出血证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明目,益胃。”
2.《药性论》:“烧灰,能治赤白痢。”
【现代研究】
2.药理作用  其煎剂与流浸膏对子宫有显著兴奋作用,并能缩短出血时间。全草提取物有抗肿瘤作用。荠菜有解热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