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功-我的总结与反思-郑子太极三功篇

 tbb0723 2018-09-26

【诸罗遁叟注】:



在此我说一个自己跟刚结训的三功十期的小故事。


当年我刚开始习练郑子太极时,第一个学的就是靠山功。第二天我就自动有了声如洪钟的能力,而很多师兄学了一年了都还没有,我颇为得意。当我开始进入拳架阶段学习时,老师说我的根练的不错,自然还是得意非凡,我果然是个武学奇才。


后来进入高级功法训练阶段,我们开始有了对根训练,结果所有人中我最差,不管跟谁对根,哪怕跟娇小的女孩子对根,我仍然落败,而且是轻而易举的就被拔根。“不是说我的根练的很好吗?怎么我从头输到尾呢?”,关于此事我完全想不通。


于是我开口问了老师。但他什么都没解释,只告诉我一段话:当你行功走到20公里,熊经练了200小时,拳架打1000趟之后,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行,那我就行功练到50公里,熊经勤练500小时,拳架累积3000趟,我再来测试一下自己。结果呢?我忘了做这些统计,开始傻傻的认真练。高级功法班,我输。入小帖时(入门),我还是输。忽然间到了入大帖(入室),我忽然成了师兄弟间的超级高手。除了一位阿林师兄我始终胜不了之外,不管是师兄还是师弟,统统被我轻易拔根。更奇怪的是,我竟然莫名其妙的练成垂直轴接发劲,而垂直轴的能力在师兄弟中除了师父以外,非常少人能练成。


忽然间一堆师兄弟都问我到底回家练了什么?到底师父私下偷偷教了我什么?可实际上我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忽然间就会了,忽然间就判若两人了。现在的诸罗遁叟当然知道原因,可当年的我却始终搞不清楚原因。这事我还曾经跟柏谚、彦亨他们两位讨论过。


三功十期班发生了什么事呢?


十期开课时,三功一期的邓大哥来复训,他们只比十期多练了几个月的三功而已。当大家在操根时,我让邓大哥跟嬉兮姐一位位的轮流去跟大家对根。结果呢?除了小时候武术队出身、底子很好且习练武学数十年、体重超过200斤的陈大哥之外,无人能撼动他们一男一女分毫。


不久前的嬉兮姐问过我:我怎么没有练出根呢?这次他们两人跟十期的全体菜鸟一对根,自己心里必然清楚有还是没有了。根这种东西是相对的,只要对方比你多一点,你就跟完全没有一样。相反,只要你比对方多那么一点,对方就能轻易被你拔根。


从这两个小故事,加上大家仔细阅读杨老弟的精彩分享后,您思考到了什么呢?我想传达给各位的是什么呢?请好好想想。


但请学友们接下来把全副心思放在阅读杨老弟的文章上。


对了,【橐籥功】的【橐籥】两个字写错了,我不做任何修改,这样杨老弟跟学友们记忆会深刻一点。


练功-我的总结与反思-郑子太极三功篇

拳架一期 杨伟


前言


这篇是我在练习郑太三功过程中的反思和思考,文中所说之体会和练功法方法仅供参考!我之本意是希望通过我的总结能引发您的思考,让您的太极之路更平坦,少走弯路!


拳架班后的反省

    

2018年6月底进入了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第二阶段的学习--拳架班。满怀喜悦的心情踏上金华之路,谁知学习尚未开始便召“一记重拳”,以至于“蒙头转向”,差点没找到北----

     

事情起因“对根”,在几位大哥面前居然毫无“根”可言,当时有种怀疑人生的感觉。心中顿起疑问:我练错了?白练了?之前的体会难道都是错误的?不是说功夫=时间 完整的训练体系吗?---无数个疑问在脑海里闪过,同为一个老师所教,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情绪有些低落,美好的功夫梦感到渺茫----幸得几位大哥的指点,认为其主要原因在落胯上,没有白练,身上还是有东西的,只是效率不高。在感谢几位大哥的同时,内心也稍稍有些安慰。


回来后从头开始,重点加强落胯的练习,一个月后对初步的落胯基本掌握,身体也明显的比之前感到要松,要沉。于是我站好让妻子从侧面推我试试,测试一下有没有沉到脚底。结果还是很容易就被推动,这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如果是落胯的原因,那现在落胯解决了,也有明显的感到身体重量沉到脚底了,可为何还是连一个弱女子的力都受不了?问题在哪?----想来想去,突然想到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搞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应该回到你那个体系的源头去找。从理念到动作,理念不正确,动作必然错误”。对,回到源头,从理念开始!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的源头在哪?在郑曼青宗师那,于是从新打开手上的《郑子太极自修新法》认真研读。

    

“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仅仅十二个字概括了郑宗师几十年的心得,感叹之余多读了几遍。忽然脑海里一闪,觉得这句话怎么那么像现在所练习的“扎根”,再仔细品味这句话,对!老师说过根和炁是郑子太极的核心,“吞天之气”不就是在说气吗?“接地之力”不就是在说“根”吗?没有根拿什么来“接”地这个力。“寿人以柔”不就是太极要练的结果吗?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郑宗师这句话不就是在告诉我们,郑子太极就是通过一定的“功”把“天之气,地之力”练成柔的“体”,从而达到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用”吗?

   

那么这个“气”怎么“吞”?吞到哪里,最终又到哪里?人体中丹田被称为气海,所以这个气应该是吞到丹田,但老师说过“气沉丹田”只是过程,结合郑子的所有一切都要求沉到脚底,所以这个气最终是到达脚底的。只有气能沉到脚底才会与地对接而有根。气进入身体靠呼吸,所以调息很重要,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是“慢,长,静,细”反观自己的呼吸是短促,没有做到四字诀。也就是说虽然自己身体重量往下沉到了脚底,但气没有沉下去。所以身体仍然是浮的,是没有根的感觉。


那么怎么练“气沉丹田”,然后再把这个气沉到脚底呢?

    

2017年九月金华见面会时,在杨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严磊师兄教了我们丹鼎道功筑基阶段的静坐调息法,并演示了以心行气,意念一带气可以瞬间到达身体的某个部位。拳经说“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换句话说气沉丹田是基本,没有这个基本后面以心行气什么都是空谈。那是不是可以说丹鼎道功这个筑基阶段的静坐调息法就是练“气沉丹田”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呢?


槖禴功的前身是呼吸吐纳,是洗髓功的筑基功法之一,和丹鼎道功都不属于太极。老师说它们对练太极有帮助,所以拿出来教给大家。如果说丹鼎道功可以快速的让气沉丹田,那么槖禴功是不是那个能让丹田之气快速沉到脚底的加速器呢?练习槖禴功时在胯的前后动荡中,整个腹部一吸一呼,直接鼓动到丹田之气。而对呼吸的要求是要气往下走,不可上浮。尤其是吐,更是通过横膈膜的下压把气往脚底逼迫。我从金华见面会开始练习这个功法,从开始的每天100次到250次,再300到500次,随着练习时间和次数的增加,很明显的感到丹田腹部的气顺着两腿往脚底走,脚底与地面之间越来越密实。尤其是经过连续一百天,每天1000次的训练后,每练一下气就很快的沉到脚底,就像水从上往下灌一样,脚底和地面越吸越密。


当然这两个功法的功效也绝不是这两点,因为心炁门所传的功法都是一箭数雕,绝不可等闲视之!有了这两个功法的帮助让我们习练郑子太极的效率大大提高数倍。想到这里,心中不觉对杨老师有了新的认识,隐约感觉到他目前所传的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绝对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即使同是郑子,也绝非相同!只是以目前我们的水平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吧了,所以他有句口头馋“练就对了”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书第37到38页的第8条说道“气沉丹田”的基础是基准八法,特别是松。说到松就不得不提到靠山功。


靠山功


靠山功在郑子太极的训练体系中主要用来练训体松、五脏六腑松、体沉、炁沉、根深、炁贯末梢。靠山功所有动作要领中落胯是最难的,虽然老师说:落胯很简单就一句话,臀部往斜下方坐。但现实是很多人做不到。我也经常的想这个问题,后来有一天终于找到了原因。我所带的靠山功二群,都要求每位学员上传视频,帮助其纠正并快速掌握动作要领。有一天在同一时间上传的视频很多,大家的共性问题是没有落胯,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一句简单的话大家都很难做到,于是反复的把这些视频连在一起看,最后找到了答案。

  

落胯臀部要能做到往斜下方坐,腹股沟必须往里往内收,不能挺出来。可是视频中大家在起身竖直上身时腹股沟都是往前挺的过多,所以不能落胯。大家为什么腹股沟都是挺的呢?于是我从椅子上起来,像平时一样的站着,这时我观察我自己,发现自己的腹股沟也是挺出去的,后来又观察一下我三岁多的儿子,发现他不是挺的。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习惯问题!太极拳是从后天练回到先天的“能婴儿乎”,是不是可以说是改习惯的过程呢?正所谓“拳好教,习惯难改”所以太极生活话,也是改生活习惯的事。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第19页靠山功要领第3点:身体靠到墙面后停留2到3秒钟不动,等所有作用力在体内的鼓荡流动完毕后,身体再慢慢向前弯曲。请留意“弯曲”二字。这两个字非常的重要,靠山功要求从开始到所有动作完成,都必须训练两腿跟脚底不因身体的任何变化,而产生往地面用力撑的情况。很多学友在起身时都容易犯用力撑的毛病,皆因没有留意这两个字。在“弯曲”的状态下,身体重量是从上往下慢慢的流淌,完毕后身体自然离开墙面,腿和脚底不会主动往下撑。


在众多练习靠山功的学友中有很多是高血压,他们通过靠山功的练习血压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甚至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我们都知道血在人体中的运行是靠气来带动的,靠山功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炁沉脚底,炁带动血,自然血也会沉到脚底,所以血压也会下降。相反人在生气时血压会升高,因为生气时气是往上走。


不只是靠山功可以降血压,熊经功效果更明显,为何?因为郑子太极的功法要求都是要炁沉脚底涌泉。


行功


行功训练一切沉入脚底、根之移动、透劲之发放、接劲之涵化。


老师说过:行功力量传递顺序为脚底,脚盘,脚踝,小腿,膝盖窝,大腿,腰胯,再让一切送入右胯(以实脚为左脚为例)就像插入右胯一样。那么是什么插入跨,这个插怎么理解?按照郑宗师的十二字心得和郑子太极全虚全实的要求,行功时从头顶百会到脚底涌泉应该是连成一线的,这个线在外应该是虚线,在内应该是气的连接,也就是说从百会到涌泉有一条垂直的气棍,是这条气棍在左右交插。就像行船时用的篙一样左右轮流撑带动船的前进,而身体就是那艘船。


行功是郑子太极每天的必修课,是练接发劲。可是练过的人都知道,初练时你怎么也看不出它能发劲和接劲。原因在哪?原因在于脚底还不会踩,我也一样。近段时间突然发现脚底有踩的感觉了,于是就练了一下滑步靠山功,这个功法从拳架班回来已经三个月没有练了。因为此功法是和行功有关系的,要练好,行功必须要练好。当我踩出去前脚落胯的那一刹那,明显的感觉到膝盖以下很沉重,脚底很有弹性,这和三个月以前完全不一样。踩回来靠到墙面时,哇!与墙面撞击的力量很大,不比老师喂劲时的力量小。而实际上我感觉往后踩的那一下也没有用到什么力量。假如这个力作用在别人身上,是不是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发人与无形,搭手即飞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练就对了!

   

扎根


按照这个先丹田后脚底的顺序开始调整扎根。从呼吸开始按照慢长静细四字诀,吸时让气先沉入丹田,呼时再由丹田往下走到脚底,根往下扎。通过这段时间的练习后,发现不仅气能下到脚底了,而且在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后,时间过的也很快,3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以前总想着时间到了没有,觉得很长。当气也沉到脚底时,上身是很轻松的,膝盖以下很沉很重的感觉。


有一天在公园练行功,有一位大哥过来询问在练什么,我说在练太极。简单沟通后大哥不知何为郑子太极?提出能不能演练一下拳架给他看下,随即答应。半套郑子37式演练完毕后,大哥立刻给出评价:你练的这套拳架,根很稳。听完后的感觉是,这下扎根的方向应该是对了!虽然老师说目前我们的根在他面前是零,最多是5到10分,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读书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第37页在基准八法第八项开头说:太极拳是文人拳,得读书;是思想拳,得边学边思考。


拳架班前基本不读书,时间都用在了练上,且是傻傻的练,也很少思考。这也是进步不大,效率不高的原因。不读书,就不明理,不知理就不知道练的对不对,经常走了弯路也不知道。太极拳是女人绣花,越细越好,所以不思考掌握不了细节,掌握不了细节,练功效率大大降低。虽拳打万遍也难功夫自现!


老师经常说三功班我已经把郑子太极的精髓都教给你们了,可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经常感到一脸的茫然,精髓?没感觉的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因为站的高度不一样,老师是站在整个完整训练体系的高度,我们是初学对完整的训练体系哪个阶段要练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个阶段练的将来到下个阶段是干什么用的,脑海中完全没有感念。这就好比老师站在山顶上,我们是在山底往山顶走。站在山顶往下看当然看的清清楚楚,知道那条路该往哪走,什么时候方向该往哪里变化。可是山下的我们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或走弯路了,因为山路崎岖,树林众多,方向难辨!所以我们要读书,要明理!这样才能在练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当我读完《郑子太极自修新法》后,心中豁然开朗,目前我们所练的功正是书中所讲的理,心中的疑惑,迷茫顿然消失。在回过头来看《郑子太极拳理拳法》时的心里感受正如书中第62页开头所说:书中(师父上课是原文)说的虽然都是大白话,但一字一句都充满了玄机,只要稍微有忽略,就可能遗漏掉功法训练上的重要秘诀。往后我一定得牢记并更仔细揣摩书中(师父)所说的每一句话!这本书已经把这个阶段要练什么,怎么练?需要注意什么?哪是重点?等等都已经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为何我们还是没有感觉到它的价值所在?除了对完整训练体系的不清楚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习惯。


现在我们文言文的水平普遍都很差,所以在读古文时都不会快,都是一字一句的来读,边读还要边停下来思考和翻译讲的是什么,所以会很慢,很仔细。可是白话文呢?我们能读的通,读的懂自然读的很快,甚至一目十行。这就很容易疏忽,遗漏。从2018年9月22号到年底,郑子太极拳理拳法QQ群正在举办百日读书会,大家一起读书共同学习,这是很好的学习探讨机会,望大家务必珍惜!


一派武学自然有一派武学理论基础,想要专修一门的话就必须要了解祖师爷创派的思路是什么,也就是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创出什么样的动作。所以要读书,本门先辈的书是必看。以太极命名拳,你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太极,就必须要了解古圣先贤的太极哲理。思考落实到拳上的运用具体是哪些。


郑曼青宗师曾说:人生不过百年,二毛之年而始衰,不可名利都争,书读好,功夫练好,空谷幽兰自然香。


心态


我是太极小白,在接触到太极不久就遇到了郑子太极有真东西的完整训练体系,很是幸运,更幸运的是又遇到杨老师要把它回传和传承下去,更加上本人喜欢传统文化。所以练功很勤奋,一天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练功上,赶上职业的了,甚至是超过。所以总感觉每天时间过的很快,总感觉时间在催着自己前进!像在跑步机上一样不停的运转,心里很紧!其实这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太极拳练的是松,松不仅是身体的松,首先是精神要放松,心理要松要放下,反观自己每天精神崩的很紧,所以虽然时间花的多,但效率不高。拳架班回来反思后做了如下调整:


一;在练功时间上不刻意要求每天练多长时间,除靠山功外,其他功法一律不定时间,根据身体状态决定,感觉好就多练会,否则就少练。不强迫达到什么。


二:做到日积一张纸,只问进步没有,不问收获。


三:不在关注身体现象的感受,重点是优化动作要领,向正确方向 无限靠近。


太极拳根据易理而来,易有变易和不易。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正确的动作要领。所以以往关注的都是不断在变化的东西,而没有注重不变的东西。


四:多传练功视频到群里,请同门师兄第帮忙指正,改错。


一个人闷头练很容易陷入偏差,沉寂在自我感觉良好中,三功班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被现象感觉所迷惑,以至于动作练偏差也不知道,基本没传视频到群里,都是口头的交流。所以从现在开始应该要善于利用群的功能,实现共修的目的,抱团前进!虽然老师有时不在群里,虽然上传视频别人的指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重点在于别人的意见是引发自己思考的药引子,通过别人的意见达到自我思考,学习的目的。


通过调整之后,我发现心里突然一下轻松很多,就好像千斤重担放下一样。虽然我现在的练功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是我觉得效率很高, 在每天积一张纸的情况下,这三个月当中,尤其是最后的9月份。在不经意中发现手腕,肩膀比以前松了;打拳架时气不卡在胸口了;手和脚变软了,脚底有踩的感觉了;行功开始会生活化了;舌头能自动搭桥了----


结语


信诚之,行笃之。相信人生当中遇到的每件事,都不是坏事,都是在帮助完成自我人生的修炼和提升!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人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帮助成长,磨练心性!太极之路是那么的遥远,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又是那么的近在咫尺,只需日日勤练必有收获!


今天是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日子,祝愿“心炁门”的发心未来能带给更多家庭的团圆和欢聚!

                              

【昨日文章】


2020年,心炁门计划启动全国各省级线下郑太三功班


【诸罗遁叟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