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声和仄声(一)律诗|老小孩博文

 嶅山村夫 2018-09-28
       学写律诗、绝句,很多人都觉得对平声和仄声的规则很难掌握。
      其实要记住并不难,首先只要记住七律的基本句型。
      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句型中第一种是仄起平收,即首字是仄声,每两字一反,末字为平声。第二种是平起仄收,即首字是仄声,末字为平声,并且每一个字都与第一种完全相反。第三种是仄起仄收,其实就是把第一种句型的句末的平声移到中间去,即形成首字末字都是仄声。第四种是平起平收,即首字末字都是平声,并且每一个字都与第三种完全相反。所以要记住这四种句型,只要记住第二种与第一种完全相反,第四种与第三种完全相反;而第三种与第一种的区别就是把第一种句型末字的声调移到中间去便可。
      这四种句型是七律的基本句型,七言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即: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律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律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邻句相粘是指邻句中的首字相同。如果上一联的下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下一联的上句就应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同理,如果上一联的下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下一联的上句就应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四种基本句型,在实际运用中,是允许有变化的,即可以在某个本该用仄声的位置用平声或在某个本该用平声的位置用仄声。不过,这种变化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而是遵循一定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两句话,叫做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四种基本句型中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如果句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是不允许的,尤其是末句的结尾三连平(称作“下三平”)更是会被看作犯了大忌的。另外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也是律诗的大忌。这里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不是说一、三、五可以统统不论或者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说有时可以灵活运用。前提是一、三、五灵活运用后不破坏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朗读起来不拗口。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一字是韵脚的话,把第三字平声改为仄声,就成了“孤平”, 那是不允许的。再如“平平仄仄仄平平”, 把第五字仄声改为平声,句末就成了“三连平”,那也是不允许的。
上面说的是七律的四种基本句型。那么五律每行只有五个字,怎么掌握平仄声呢?很简单,就是把七律的四种基本句型中每种去掉最前面两个字便可。即原本七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改成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同时,因为五律每行只有五个字,所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相应成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因为只有五个字,“一、三不论”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孤平”,那是一定要避免的。比如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 那么除去作为韵脚的句末平声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成为 “孤平” 了。所以,这种情况下的第一字就不宜改用仄声。同理,“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也不宜改用仄声。这些都是要绝对注意的。另外“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改作平声,句末就会成为“三连平”,因此也不宜改。
       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对于拗句,古人通过用平仄声调的变化调整等来进行补救,叫作拗救。因为拗救的规则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这里就不作展开了。
      这里说的是七律、五律的平仄声格律,也适用于排律(又称长律,即长度超过八句)和小律(即长度为六句)。
关于格律诗中的对仗、押韵等规则,这里就不阐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