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隔囊性占位之[畸胎瘤]丨小打卡读片日记精选(8)

 zskyteacher 2018-09-29

下列图片可点击放大查看细节






下面的内容来自——

你们精彩打卡日记


完整精彩打卡内容如下↓↓

1、 一般根据畸胎瘤成熟程度将其分为囊性成熟畸胎瘤、实性畸胎瘤、未成熟性畸胎瘤(又称恶性畸胎瘤)3 类。由于成熟囊性畸胎瘤常以3个胚层中的外胚层成熟组织为主(鳞状上皮细胞、皮肤附件等),因此又称“皮样囊肿”

2、 多数畸胎瘤位于前纵隔近心包底部,与胸腺残留组织相连,这是因为:胚胎早期腮弓原始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要跟随心、肺、大血管和胸腺一起下降到纵隔内,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成为畸胎瘤,因此好发于上述部位。

3、 纵隔囊性成熟性畸胎瘤一般自幼年起病,但生长隐匿,不易被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灶扩大产生压迫症状、并发感染、包膜破溃时被发现,或终生无症状。

4、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肿块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多为突出型或平坦型,主要是由于囊壁较厚、较韧或肿块质硬造成;而纵隔其他囊性肿块由于质软,所以易与相邻心脏大血管相互挤压,接触面多为凹陷型

5、 有文献提到:纵隔的囊性病变由于主观断定囊壁的厚与薄比较困难,因此,将囊壁大部分显示清晰的囊肿称为显壁囊肿,囊壁较薄而在CT上不能显示的称为无壁囊肿囊性成熟性畸胎瘤一般为显壁囊肿,囊壁厚度不均匀,而纵隔其他囊性肿块除并发感染,一般都是无壁囊肿。有时候如果肿块内没有看到明确脂肪,可以利用MR同反相位在囊壁上进一步寻找脂性成分。

6、 一些常见和特殊的影像表现:

1) 脂肪成分:最常见、最特异的征象;由于人体体温使囊内脂肪液化,在含有大量脂肪的病例中,重力作用可导致囊内的液性脂肪与近水样成分形成脂液分层而形成“脂-液平面”(相对特异,偶尔还可见于脂肪瘤伴瘤内出血、乳腺积乳囊肿等,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动)。

2) 皮样囊塞:亦称“罗氏结节”,被认为是成熟囊性畸胎瘤的生发中心,类似于空洞性肺癌的壁结节,可呈类圆形、桥形,紧贴囊肿内壁生长,或见跨囊的桥(蒂)样连接,内部可见钙化、骨化、脂肪等成分。其软组织成分有强化,提示恶变可能。

3) 钙化、骨化和毛发:多位于皮样囊塞内、分房间隔软组织内或囊壁上;纵隔内病变出现钙化和骨化的概率要低于发生于卵巢者

4) 浮球征多发脂样小球体漂浮于囊液中形成所谓的“浮球征”,有研究者报道这种小球由脂肪聚集在小碎屑、鳞屑或细毛发团周围而形成,对成熟囊性畸胎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不常见。

5) 角质成分:瘤内角质成分是一种间质蛋白,来源于表皮的细胞骨架结构。MRI 表现为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类似于液体信号,DWI 上呈高信号、ADC 呈较低信号。特别是在一些不能确定脂肪成分的病例中,应用DWI 发现角质成分可辅助诊断。

7、 除需与纵隔囊性病变鉴别外,还要与纵隔含脂肪的肿瘤鉴别,例如胸腺脂肪瘤、纵隔脂肪瘤等。胸腺脂肪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有包膜并含成熟脂肪组织和胸腺组织;CT 表现为前纵隔胸腺区边界清楚巨大肿物影,内含不定量的软组织密度,脂肪影中可见条带状、片状高密度影。脂肪肉瘤是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多来自于退化的胸腺组织或纵隔胸膜的脂肪组织,纵隔病例较罕见,多见于前纵隔,CT 上病变的密度取决于脂肪肉瘤内细胞间变及纤维性、黏液性组织的混合程度,可表现为脂肪密度、混杂密度或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在打卡日记里可以分享和学习很多别的知识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