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湿剂2

 差点气死 2018-10-01

三仁汤

(《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 厚朴二钱 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满,脉弦细而孺等。

【方解】三仁汤是很有名的方子,杏(仁),苡(仁)、蔻(仁)。但单记住三仁不行,方中还有其他的药。有滑石,有通草,有竹叶,另外还有厚朴、半夏。从整个方子来看,寒的有滑石、通草、竹叶、苡仁,偏温的有杏仁、蔻仁、半夏、厚朴。从药性上看,这个方子着重于化湿、渗湿,辅以清热,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它所治的证,是湿温初起,邪在气分。

凡是湿温证,以气分时间最长,变化最多,治疗最需要注意。

刚才讲的湿热如何化的问题,大部分过程就在气分。那么上面所讲的症状的特点。说明了是湿热合邪,既有湿,又有热,但足湿并没有从热化,舌苔仍是白腻的,脉也是濡细而滑的。还可以见到一些外感的症状,头痛、身重、身热,但是没有恶寒,标志着这已经不是表证了。头痛还要注意,因于湿,首如裹,头很紧、很重,好像有个东西盖着。那么身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湿困于脾,面色淡黄、身热不汤,这些都说明了湿邪在里,使气机不得宣畅。还要了解他口里的感觉,就可以知道他饮食、二便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汗并不是主要的,因为没有表证,也就没有表邪。

身热不汤。这四个字往往很难理解,其实就是在病中热不断地升高。开始并不大高,也就在38℃左右,逐渐地上升,而且一般上午挺好,最早从10点开始,一般是从下午2点开始,开始发热,热度逐渐上升。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渴。不渴在临床上比较难辨。因为病人的主诉有时会把你给搞糊涂。湿邪有这么几个过程,一般的叫口淡,或者叫口中和,无滋味,舌上水也比较多,最严重的嘴里发甜,湿邪重时嘴里是甜的。在这两个阶段,无论用多苦的药,他吃了都感觉不出,相当方便,因为他感觉不到苦味,同时口中是不渴的。到了口粘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到了气分,时间一长,口中会粘,总有一种感觉,就像睡醒了以后没漱口似的,老想喝点东西,有时还觉得喝点凉的舒服。当然只能浅尝即止,多喝凉的就会使向化的湿重又返回原状。这要注意,因为渴与不渴是区别湿是否化热的指征,是湿和热孰轻孰重的一个标志。而这样的说法,极容易弄混,所以要进一步追问病人一下。核实清楚是哪一种情况。

顺便培大家介绍一个问题,这种病人身重,当然是四肢困倦。特别是两条腿。如苍术白虎汤证,也常见到双侧小腿特别难受,又酸又累,还动不了。除了吃药以外,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蚕砂和白萝卜的茎叶,两药煎汤外用作为洗药,可以洗,也可以泡,这个症状很快就能减轻。但要注意一点,洗、泡之后,一定要马上用干布擦于,还要用浴单或毛巾被盖住,不要受风,受了风就会加重。

回过来再着重讲一讲用三仁汤这个方子来治疗的三仁汤证。有人把三仁说成是分治上、中、下三焦,那是错的。而这个方子的特点是宣中焦、舒肺气。以前讲到过,水道的通调,及肺气来源于脾的问题。只有肺气肃降有权,水道得以通调,水液下行,到达膀胱,才能气化而出。而湿邪若在气分,气机运行失常,水道就难以通渭。而要通调水道,重点就在于降肺气。所以,用杏仁来降肺气。薏苡仁是入肺脾经的药,也有降肺气的作用,兼有清热的作用。而本方中蔻仁是行于中焦,用以芳香化浊,而且本方中蔻仁的用量不小。厚朴、通草、半夏、竹叶与蔻仁都是疏畅脾气的,所以这里要看到,滑石的用量大,薏仁的用量大。杏仁的用量也大。有一些药,用到二钱就相当不少了,通草用了二钱,蔻仁用了二钱,竹叶用了二钱,这些药都很轻。所以在这里,通过宣中焦、通肺气,使气化的功能得到恢复。在此基础上。用厚朴、用半夏。可以宣中化湿。都是燥湿的药,半夏是辛燥之品,厚朴是温燥之品,又都是下气的药,所以对于胸闷有很好的效果。既要使湿邪向下行-同时又要防止燥湿之品助热,在方中用了滑石、竹叶。还有通草。滑石甘寒,滑窍利小便,而且可以清热。所以要注意这一点,一般来说,有湿邪的时候,甘寒的药不用,因为甘寒会生津助湿,滋阴的就更不能用了。而滑石这个药,它有个特点,就是既可以滑窍、制小便,又有助于祛湿清热,虽然它也能生津,但这种生津的作用主要是指在利湿药里,相对不伤津液。但是,滑石是性寒的,它有清热的作用,所以要注意用量。特别是对于病人素来有无胃病,要注意问一问。如果素来有胃寒痛的八,在治这个方证时要和温燥药配合使用,也可以按原方配伍比例上加生姜。当然这里温胃的药已经有了,厚朴可以温中,半夏可以温胃,都是阳明经的药、温燥的药,蔻仁更是辛热之品。所以这个方子的配伍的特点,就在于它燥温而不助热,促进有形之耶化而能散,同时加上了一些清热渗温。着重是渗湿的药。通草淡渗,通利小便;竹叶清热而兼利小便,都起到这么个作用。所以可以看出,苦寒的问题,在这里没有提出来。可见,治病求本,见热不清热,这就是辨证论治。那么这一点抓住了以后,就可以灵活运用了。如果邪到气分。而表证没有完全解除,那么可以适当加一点透表的药,这在藿香正气散中已经有了,可以加点藿香、薄荷。如果湿还重。那么加一些温燥的药,还可以加重方中燥湿的药,或者再加些其他的药,苍术、陈皮都可以。如果舌苔黄了,随着它的黄适当地加苦寒的药,在气分以黄芩为是好,要想清热而兼利小便,山栀就可以。这些都是可以随时在掌握了主要的方义以后,灵活运用的。还有的东西,一般用得不多,像大豆黄卷,也可以化湿浊。其他的药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如肚子有点胀,胸闷得厉害,可以用枳壳、木香、大腹皮。但始终要坚持一个原则:要正其气化,通利小便,重要在于降气,使湿从小便出。

 

甘露消毒饮(一名普济解毒丹)

(录自《温热经纬》)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450g 绵茵陈十一两(330g 淡黄芩十两(300g 石菖蒲六两(180g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各150g 藿香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豆蔻 各四两(各150g

【用法】各药晒燥,生研细末。每服三钱(9g),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9g),开水化服。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方解】甘露消毒丹,这是一个成药,可以看出来,主治的是湿热相合的湿温证,以热为主。虽然也在气分,与三仁汤不同的是,它的热象更明显了。它没讲发热不扬,讲发热困倦;它不讲身重,讲困倦,还兼颐肿。我们是在湿温证中介绍这个方子的。但不要误解为我们一遇到腮腺炎(发颐、痄腮)就用甘露消毒丹,或者发热、感冒等就不都是用这个方子。它主治的病证中必然要有湿,有相关的症状,发热、困倦、胸胁胀满、口苦口粘、不思饮食、舌苔黄腻,没有恶寒,有口渴,这就很清楚了。所以这方中用了苦寒清热,加上芳香化浊,然后淡渗利湿。茵陈、木通、黄芩清热解毒;滑石主要是救渗利湿,还能利小便;豆蔻、菖蒲。都是芳香化湿浊的。豆蔻配菖蒲,使其芳香之气更强,化湿浊的力量更强。因此它主治病证的舌苔可以是黄的,也可以是白的,而不是淡白淡白这句话不对,至少舌苔不可能淡白,是形容颜色呢,还是形容厚薄呢?主要的区别是舌面上的津液。这个方证中的湿浊比较重,一定是白腻苔;如果是白滑苔,甘露消毒丹就不合了。还可以见到黄腻苔。方中用射干和连翘,这是考虑到传染性,强调清热解毒的问题。中医认为疫气是有传染性的。过去我们讲过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而且,这种病传染以后,症状相似,无问大小,症状相似。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所以用了这些药物。这里的川贝母,就是适用于湿浊重的病证,能够起到很好的化痰作用,这就体现了如何利用化痰和化湿关系的问题。为什么用川贝呢,就是因为这里有燥湿的药。从表面看这里没有用川贝的证,而实际上,川贝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淡渗利小便而不伤津液。实际上,从现在来说,川贝用在这里是浪费的,因为现在川贝的价钱也是很贵的,至少是大贝六倍的价钱,而且还挺紧张。我们在临床上仿他的方法开方子的时候,可以换一换。也可以根据辨证用汤剂的同时服下按本方制成的成药。

 

连朴饮

【组成】制厚朴二钱(6g 黄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6g 香豉炒 焦山栀各三钱(各9g 芦根二两(60g

【服法】水煎,温服。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蕴伏而致霍乱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溲。

【方解】这里讲的霍乱不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而是盛夏、初秋之际,暑热与湿气俱盛,湿热互结于中焦,清浊混淆而致上吐下泻并见,病势急骤,津液被大量消耗,即所谓挥霍缭乱的霍乱。所以这里要讲的连朴饮也是这么个问题,也是湿热蕴伏在气分。不同的是,它着重治疗邪在中焦的病证,肠胃不和,以吐泻相合的见证为主,发病比较突然,舌苔黄腻。所以。这里有燥湿的药、清热的药,用了栀子豉汤,豆豉、山栀,都可以宣透胸中之热,和黄连合起来,用以清泄中焦湿热。并将清热和温燥的药配伍在了一起用。温燥的有厚朴、菖蒲、半夏。菖蒲燥湿化浊的作用比半夏还强,因为它还有芳香之气,有行气化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温热的病证忌用甘寒,而这里用了芦根,是因为有特定的症状,需要注意。这个病发于夏天,又吐又泻。可知津液受到严重的损伤,而且前面有那么多苦寒和温燥的药了,所以用一点芦根照顾一下吐利伤津的问题。所以,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在讲总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阴盛阳微,阴寒盛,真阴也伤。这里是因为下利,阴阳都伤。所以在这些地方是一致的。在处方当中我们看到的似乎和病没有关系,而且在某些地方还特别强调,正如在这里的芦根一样,为什么?因为这里是有特殊情况的,必须在用药当中根据特定情况而给予特殊配伍的用药,照顾人体的正气,做到治病而不伤人。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附方】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赤茯苓六两(18g 当归 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g 赤芍 山栀各二十两(各60g)。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主治:膀胱有热。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

【方解】八正散大家非常熟悉,主要治疗湿热在下焦,湿热下注膀胱。那么下注以后,湿热到膀胱里面去了,膀胱的气化就不利,虽然膀胱藏有津液。但是气化不利,小便就不能通利,甚则小便不通。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涩(小便不通畅)、热,因为是湿热下注,所以小便也是热的。相应的就是痛,严重的能够点滴不通。由于湿热下注,下焦气化不利,还可以见到咽干口操。这里的咽干口燥不是由于大热伤津,而是由于下焦气化不利而致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舌,同样可以导致咽干口燥。可见,咽干口燥的症状在治燥剂中也有,清热剂中也有,在解表剂中也有,在这里治湿剂中也有。联系起来看,发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各自不尽相同,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也就不同,这个方子不同于小蓟饮子,不同于导赤散,也不同于龙胆泻肝汤,它的主要作用是清利湿热,用药有特点,具有针对性。方中有瞿麦、萹蓄,这两味药都用于通利膀胱湿热,屉苦寒之品。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瞿麦是专走下焦,萹蓄是利小便。时为它们是苦寒的,当然还可以寒凉入血分,特别是瞿麦,若是小便颜色探了,甚至可以见到血了,当然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化验,发现小便有红细胞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用瞿麦。萹蓄可通利湿热,利小便。用这两味药作主药,其他的药都是用于辅助它们发挥功效的。

比如用栀子的问题。上次我们提到过栀子的用法,实际上栀子仁和焦山栀一样用,不一定去皮用仁。再如这里的大黄,要注意这是后来的制法,就是现在的熟大黄,这里的大黄用面裹上烧一烧,实际上就是把大黄烧熟了,也可以用纸裹了烧一烧,就像煨姜一样,大黄熟了以后能利小便,当然和用量有关系,用量大了一样可以泻大便。本方中大黄用量不大,主要是用它祛湿热利小便。当然大黄本身还有好多作用,可以凉血、解毒、祛瘀等。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些利小便兼能生津的药物。因为有咽干口燥的迹象,要防止苦寒伤阴,苦寒化燥伤阴,所以用了车前子,用了滑石,这两味药都是甘寒之品,在前面都讲过了。因为病在下焦,所以用了甘草,甘草可以祛湿止痛,除小便赤痛,如导赤散中的甘草梢,总之甘草在此也有治疗小便赤痛的作用。但是尿道的痛主要应根据痛的原因来治疗,不是单纯的甘草就能止痛,应当注意。木通这个药是苦寒通窍利水之品,在导赤散中也是取其清泄小肠之火的功能,而小肠与膀胱的关系,以及和小便的关系,这些都已经清楚了。所以整个是以苦寒为主,以淡渗为辅。来清利下焦湿热,利水通淋。

本方和小蓟饮子有所区别,小蓟饮子是以尿血为主,本方以小便难出、淋沥而痛为主。我们讲的淋病,解放后已经没有了,这两年由于开放,有些城市又重新出现。这种病中医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效果很好,效果不仅仅是好,而且没有副作用,而那些消炎的针剂对肾功能都有损害。我们抛开八正散,广泛地说,中药利尿不加重肾脏负担,这是中医中药治疗的特点。当然方子要对。辨证要清楚,用药也要对。

五淋散主要也是治疗淋证,也是膀胱有热,有湿热,它的药是很简单的,但是还有好多加减方法。我们就知道中医治疗淋病,分很多类型。石淋,或者叫砂淋,就是尿道里有小的结石,包括了输尿管、肾和膀胱的结石。但是除此以外,还有气淋,是气虚所致。血淋、劳淋,由劳累所伤,强力伤肾,肾伤了,不能行尿。所以中医都是通过这个主症来看,只要确这个症状,小便淋漓而不通利,包括了现在所讲的前列腺的问题,都通过膀胱、肾来治。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病一方,而是必须辨证。从八正散到小蓟饮子。到五淋散,都是治疗下焦有热,而出现的小便不通利,小便出血。刚才说的气淋也好,石淋也好,还得加补气的药。如黄芪、杜仲;加排石的药。如海金沙、金钱草、石韦;那是整个病的治疗,我们这个方剂学中就不能讲得大多。

二妙散

(《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l5g)(原方不著分量)

【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服3~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附方】

1)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四两,切片,酒拌略炒 苍术六两,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 川牛膝去芦,二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鱼腥、莽麦、热面、煎炒等物。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2)四妙丸(《成方便读》):黄柏 苍术 怀牛膝 薏苡仁(原书无用量、用法)。功用:清热化湿,舒利筋络。主治:湿热痿证。

【方解】二妙散是治湿热的一个基本方剂。很典型地说明了清热与化湿相互为用的问题。苍术苦辛温燥,燥湿健脾;黄柏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把两者配起来,用苦寒而不伤脾胃。在清热的时候可以用苦寒药,但不宜久服,以防折伤中阳。我在这里反复强调,怎么来除湿而不助热,怎么来清热而不助湿,把这个方子综合起来,看一看药味的组成、药味用量的比例,就能了解这个问题了。二妙、三妙、四妙,这些方子在处方里边都经常用到,都是小方、基本方,所以有人说是药对都行。加牛膝,再加薏仁,都离不开这个用法。另外可以看一看川牛膝和怀牛膝的区别。去湿,活血行瘀,祛邪,以川牛膝为好;兼补肾而引血下行,例如镇肝熄风汤或独活寄生汤的久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要用怀牛膝。而这里用的是川牛膝,它侧重于祛耶。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去皮(6g

【用法】捣为散,以自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g,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利水营湿,温阳化气。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木 茯苓 猪苓 泽泻。

水煎服。功用:渗湿利水。主治;内伤饮食有温。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蒿末十分(10g 五苓散五分(5g)。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3)胃苓汤(《丹溪心法》)五苓散(3g 平胃散(3g)。上合和,姜、枣煎,空心服。功用:祛湿和胃。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方解】下边讲一下利水渗湿。这个方子大家都熟悉,泽泻、茯苓、猪苓、白术和桂枝。从方中泽泻的量,猪苓、茯苓的量,白术的量。特别是桂枝的量最小,都可以看出来组方的用意。对于五苓散证的病机,从方中药物组成上,可以说就能一目了然。主要就是水湿重,停于下焦,气化不行,不得出。

它是以小便不通利为主,所以可以见到水逆证(即水入即吐),但是首先提出来,这叫膀胱蓄水证。为什么叫膀胱蓄水?就是下焦的气化不行,小便不得出。由于膀胱蓄水、气化不行,所以上边还可以见到渴,根据蓄水的程度,逐渐地往上,而发生水逆,渴欲饮水而不能饮,入口则吐。因此过去都争论,五苓散的蓄水究竟蓄在哪里,根子是在膀胱,水邪盛了向下不得出就逆而向上。

简单地讲一讲五苓散,像发热这些症状。要把桂枝讲得大偏重了,就容易搞混,这方子究竟是解表的,还是利水的,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引起,出现了这么个证,就是蓄水,蓄水在下焦。为什么蓄呢?因为下焦气化不利。下焦气化不利。就得加强气化的力量。因此在利水的同时,健脾温肾。至于强调桂枝与晦桂的区别,就没必要了。因为那时开始用原方的时候,没有分别。肾气丸里边也用桂枝,到了唐代就用桂心,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怎样区别其用法呢?肉桂。当然用量比较小。这样的用法。不是我们今天想象出来的。回过来再说一下还有个滋肾通关丸,就足知母、黄柏,加肉桂,知、柏为主,也是在用苦寒药的同时,用一点加强下焦气化的药,更好地通利小便。所以这个方子一定要注意桂枝的用量。方中以泽泻为主,猪苓、茯苓是帮助利尿,再通过白术健脾,就可以更好地运化水湿,通过桂枝温阳,温阳就助气化。当然,如有表证,用桂枝为好,同时用量要控制在3g以下;如没有表证,用肉桂为好,同时用量要控制在3g以下。这是讲主要的区别。

另外,还有痰饮的问题,还有水肿泄泻的问题,都离不开小便不利。那么水肿而脐下动悸,还是在下,还是要利水。寒饮之所生,就是由于肺、脾、肾的阳气不足,以致水停,虽口渴而不欲饮,所以用温阳的办法,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个问题,关键是抓住这一点。第二个问题,五苓散去了桂枝叫四苓散,那么四苓散就是健脾利湿,或者叫利水渗湿而健脾,治疗水泄、泄泻。湿盛为濡泄,以四苓散为基础,小便不利而偏于寒的。可以加温中的药,像炮姜;虚寒重的也可以加官桂。以四苓为基础,如果再加上陈皮、炙甘草,对于小孩来说更好。

下面是茵陈配合的五苓散,就是刚才讲的,一个茵陈蒿汤,一个茵陈四逆汤,一个治湿热,一个治寒饮。湿热发黄为阳黄,用茵陈蒿汤、栀子子柏皮汤;治寒湿的阴黄,茵陈四逆汤;在治疗湿重而热不盛的病证时,其变化就是茵陈五苓汤或茵陈四逆汤。所以关键就在于区别湿与热的轻重问题。胃苓散,习惯用胃苓散,现在成药里还有香砂胃苓丸,就是化湿利水、健脾和胃的,通过这个功能主治,就可以知道是治疗哪些症状的。所以要是水湿所伤、中焦虚,加上五苓散。加强利水,就加强了祛湿的作用。特别是水湿在肠胃而吐泻的时候,用它最好。

猪芩汤

(《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 泽泻 茯苓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各9g

【用法】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但阿胶不入煎,待药煎成后溶入和匀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发热,口热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方解】猪苓汤和五苓散仅仅是一点不同,这里也提一提。主要不同的是,一个是用的桂枝、白术,一个用的是阿胶、滑石。组方中各药的用量,都是一样的,等分。还有,一个是散剂,一个是汤剂。换句话说,猪苓汤证用药量大,它治疗水热互结、小便不利而阴伤,甚至于可以出血;由于阴伤,还可以见到心烦。而且能够饮水,不会产生水逆,但毕竟下面有停水,所以喝水也不多。还可必见到口渴或咽喉干燥。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这两个方子的主治点不同,当然,少腹的胀痛,那是必然的,因为有不通的地方。那如何区别它是水热互结呢,还是膀胱蓄水呢?很明显的,小便不通,水所停,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寒热的问题,它的舌质是红的,舌苔是白的,脉是细数的。正因为这样,当然就不能用桂枝了,因为阴已经伤了,还可能有出血。由于有热,所以用甘寒的滑石,滑窍利尿,而甘寒的滑石兼有生津的作用,所以它滋阴利水,和刚才提到的温阳化气利水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恰恰相反。联系到前面,尿血、小便热淋、出血,在小便不通利得厉害,阴已经伤了的时候,可以用猪苓汤来治疗。在阴伤的时候,可以用猪皮,可以用阿胶。《伤寒论》的少阴篇有猪肤汤,有黄连阿胶汤。再有,用阿胶、甘草,是止血的。在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了虽然都能滋阴,功用并不完全相同。换句话说,猪皮能够滋朝而不能补血,所以猪肤汤可以治少阴阴虚有热、咽痛。

关于猪苓汤和五苓散的比较,寒热非常清楚。一个是伤阴,一个是气化不行。伤阴了你利水而不滋阴,越利越伤,所以必须要用滋阴滑窍的药。只要小便出来一些,热就从小便走了,水热互结,热随水出,因此这是治疗的主要办法。不用滋阴药就达不到这个目的,所以这里你就可以理解到用滑石与阿胶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