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肉心帮”VS“汤心帮”:生煎馒头的记忆

 好办法 2018-10-02

两家历史悠久的生煎店,是延续至今沪上生煎两大“流派”的源头:“大壶春”生煎不放肉皮冻,肉馅紧实,食时虽无一包汤,但有滋润口感,这是“肉心帮”“清水生煎”的手艺;“萝春阁”生煎皮薄卤多,吃时要先咬一小口,吮干卤汁,就如吃小笼包那般,这是“汤心帮”“混水生煎”的手艺。



《萝春阁生煎馒头》,贺友直作品


那些年,生煎馒头算是比较高档的。寻常人家的早餐大都是泡饭加酱菜,生煎的味道很遥远。即便以后我进厂成为小青工,袋里有点钱,但主打的早餐还是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四大金刚”,很少会去买两客生煎当早餐。


与生煎有缘,经常去品尝,已是上世纪80年代初了。1982年夏,恢复高考后大学毕业分配到四川中路220号上海市档案局(馆)工作。这幢楼原先称新汇丰大楼,是汇丰银行的职员宿舍。1959年12月31日,上海市档案局(馆)成立后在此落户。房间里钢窗、打蜡地板,还带有厨房间、卫生间。


四川中路220号,原新汇丰大楼

(高参摄)


档案局(馆)大楼的斜对面,四川中路汉口路转角处,就是“大壶春”生煎馒头店。每天营业时间,小小店堂座无虚席,等候出锅的队伍拐到了汉口路。那时,档案局(馆)大楼五楼平台上有个带卫生间的大房间,就是档案局(馆)的招待所了,南来北往的同行就在此落脚。带同行去“大壶春”吃生煎馒头,那时是档案局(馆)招待同行的很高“礼数”。至今有的同行还记得,当年第一次到上海出差,吃的就是“大壶春”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


有时午餐为换口味,我也会去对面买两客生煎加一碗咖喱牛肉汤。先要买筹码,记得筹码分红、黄、绿、白、黑五色,一锅生煎一种颜色筹码,依次发货。排队等候时分,把师傅操作顺序看了一遍又一遍。


咖喱牛肉汤


生煎下锅烧一会后,师傅要揭盖往锅里加水,冷水和热油混合,顿时发出清脆响亮的“吱吱”声。为使整锅生煎均匀受热,师傅要有节奏地转动平底大锅。



起盖即将出锅那一刻最为壮观,满满一锅相互紧挨着、顶着葱花芝麻的小馒头,在腾腾的水汽和“吱吱”的油煎中微微颤动着,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食欲大增。以至后来我认为,享用生煎一定要有这般等候“观摩”的“铺垫”,倘若一到就取货,感觉肯定没那么好。


生煎出锅


那时有报道,“大壶春”每天约有2000食客光顾,同时两个锅开煎,每天要烧150锅,近2万个生煎。1997年12月,“大壶春”生煎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首届中华名小吃”。“大壶春”在投料数量、成品外形、口感味道等方面严格把关。


一客生煎4个,生料160克,其中馅心80克,肉浆瘦肥搭配恰到好处,底板金黄松脆。那时,“大壶春”还经营以猪肉、鸡肉、虾肉为馅的“三鲜生煎”,因为价格贵,吃的人不多,还是鲜肉生煎热销。


生煎底部金黄松脆


“大壶春”的历史要上溯到1932年。其创建者有几说:一说是唐妙泉,与上世纪20年代开设在浙江路上的“萝春阁”是同一个老板;二说是唐妙权,“萝春阁”创立者唐妙泉是他叔叔;还有说唐妙权即唐妙泉,“萝春阁”“大壶春”创建者为同一人。这两家历史悠久的生煎店,是延续至今沪上生煎两大“流派”的源头。


“大壶春”生煎不放肉皮冻,肉馅紧实,食时虽无一包汤,但有滋润口感,这是“肉心帮”“清水生煎”的手艺;“萝春阁”生煎皮薄卤多,吃时要先咬一小口,吮干卤汁,就如吃小笼包那般,这是“汤心帮”“混水生煎”的手艺。两种不同手艺,使两个创建者之说似乎有了佐证。


昔日大壶春(左)

今日大壶春(右)


我有位老厂工友,以前就居住在“萝春阁”楼上,他说是闻着生煎的香味长大的。“萝春阁”的几位员工也住在二楼,跟他混得很熟。每天店打烊后,员工还要忙于明天营业的准备工作。这些员工大都有绰号,“大块头”揉面,“麻皮”炒芝麻,“猴子”准备肉皮冻,一派繁忙景象。上世纪90年代,“萝春阁”曾停业过,后又迁到山西南路营业过,不知现在去向何处。


老报纸上有关“萝春阁”开业的广告


如今沪上的生煎,大都是延续 “汤心帮”的手艺,但我还是喜好“肉心帮”,要吮汤,不如去吃小笼包。诚如“大壶春”传承人所说:生煎馒头之所以被加上“馒头”两个字,就是它采用的面,是介于锅贴式的不发酵面和馒头式的全发酵面之间的一种半发酵面。那种采用不发酵面做的生煎,面皮不会吸收汤汁,所以咬开后总会有汤水。而发酵过的面皮在煎制时,会吸收大部分的汤汁,虽然没有咬开后喷涌而出的汤汁,但面皮却会变得湿湿软软的,味道变得更有层次。


“肉心帮”

“汤心帮”


原先感到“大壶春”虽说店小简陋,但其店名很有韵味。近在一本关于“上海往事”的书中看到一幅“大壶春”的老照片,据作者考证,照相年份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照片上“大壶春”所处的位置正是四川路汉口路转角处,斜对面我工作过的市档案局(馆)大楼也清晰可见。店铺上方的店招从右到左写着“永昌烟兑庄大壸春馒头”。当年上海烟纸店除出售烟纸杂货外,还兼有银元、铜圆兑换类似钱庄的业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在四川路汉口路转角的大壶春


《黄浦区商业志》记载,1956年“大壶春”将隔壁已歇业的钱庄等合并,店面扩大到两开间。那么,此钱庄就是永昌烟兑庄了。但照片上“大壶春”的“壶”是“壸”,中间多一横,念kǔn(音:捆),意谓古代宫中的道路,借指宫内的意思,这与“萝春阁”的店名倒有点般配。或许“壸”字难读难懂,路人食客就以“壶”字取代了。


除了“萝春阁”和“大壶春”,沪上有历史有特色的经营生煎馒头的店还有几家。原先在石门一路、威海路口的吴苑饼家,1936年由滑稽演员汪桂先等四人合伙开设,最初叫吴苑食品店,以经营鲜肉生煎馒头、蟹壳黄和苏式酥饼闻名,前些年因市政改造迁至延平路近康定路口营业。


吴苑饼家


原先陕西北路陕北菜场附近的友联生煎店,是1940年开设的,经营的生煎以皮薄馅多、肉质鲜嫩、卤汁丰满、底板香脆为特色,看来是“汤心帮”“混水生煎”的手艺。这些年,“友联”开设了连锁店,传承着自己的特色。


开设于1945年的“王家沙”,其点心“四大名旦”中就有蟹粉生煎,其他为虾肉馄饨、两面黄、豆沙酥饼。


友联生煎


王家沙


另外,早年老城隍庙“春风得意楼”茶馆的生煎也是很有名的。当年“春风得意楼”三层高的茶楼高耸于九曲桥畔,一楼铺面有几家小吃铺,二楼是茶座,还设有评弹书场,常常客满,一席难求。直到豫园修葺扩建改造,得意楼所处豫园一隅,影响到豫园东、西园(内园)连接,才迁到方浜中路(近旧校场路) 上。


春风得意楼


“大壶春”1997年因地块改造迁出四川中路,辗转在金陵中路、西藏南路、云南南路上安身,又在浙江中路、四川南路、浦东大道、新世界商城、食品一店等处开设过分店。如今,“大壶春”总店终于回“家”,重返四川中路,尽管离原址还有百来步路。专程去那里品尝生煎,依旧是原先的味道,但那些年的感觉似很难再找到。岁月流逝,有些感觉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杂志编辑 秘薇丨新媒体编辑 周晓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