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颛顼高阳氏之故都考

 文化龙乡 2018-10-10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路史·后纪》卷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①,生昌意,逊居若水②。有子三人:长曰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卷八:“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古史考》以为妘姓,《姓篡》则以为风姓。名曰颛顼,黄帝之曾孙,祖曰昌意,取蜀山女,曰景仆。生帝乾荒,是袭若水。若水,颛顼帝所生。《吕氏春秋》:“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取蜀山氏曰妪,是为河女,所谓淖子也。淖子感摇光③于幽防,而生颛顼。渊而有谋,疏以知远,年十五而佐小昊,封于高阳。涿郡有汉高阳县。始都孤棘,二十爰立,乃徙商邱。以故柳城、卫、濮俱为颛顼之虚”。古帝王于中国边地每有二都孤棘,今营州,柳城东南百七十里棘城是。《寰宇记》云:“颛帝之虚。”《通典》云:“号曰颛帝之虚。”故慕容廆以大棘城帝颛顼之都移都之,教农桑,制同中国。帝丘,濮阳也。以帝居之,因曰帝丘,乃卫之都。故今澶之临河东北三里有颛顼城。《史记》:“颛顼都帝丘。”《世纪》云:“自穷桑徙商邱。太行东北及兖广桑之野豕韦之次。”《水经》、《晋志》皆因之是也。按:“商”、“帝”二字,篆文相似,疑“商”乃“帝”之讹字。不然,商邱乃宋地,何得云太行东北豕韦之次?《春秋》:“僖公三十有一年,冬,狄团(围)卫,卫迁于帝丘。”昭公十有七年《左传》:“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杜注:“卫,今濮阳县,昔帝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帝冢,亦号颛顼之虚。”《尔雅·释天》:颛顼之虚。虚,虚也,星名,在北陆,与东壁营室④相距不远,故又云营室。谓之定,訾⑤之口,营室东壁也。”《诗·卫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楚宫,谓楚丘之宫,即卫文公新迁之宫,隋之卫南县,今之卫南观也,在滑县城东六十里。文公子成公嗣位,自楚丘徙于帝丘,即所谓颛顼之虚。《史记·卫世家》注:“《世本》云:‘成公徙濮阳’。宋忠曰:‘濮阳,帝丘,地名’,”《汉书·地理志》云:“今之东郡及卫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⑥皆卫分也,卫本国既为狄所灭,文公徙楚丘三十馀年,成公徙于帝丘。则自南而北介于东壁、北陆之间,而仍为卫都,实近于魏郡黎阳矣。成公后十馀世,为韩、魏所侵,尽亡其旁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始置东郡。”《史记·五帝本纪》:“颛顼都帝丘。”皇甫谧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是也。”《竹书纪年》:“颛帝元年,即位居濮。”《路史·国名纪》云:“高阳氏之初封瀛之高阳县之北,高水之阳也。”濮阳乃帝后所都,今澶之属县。《唐书·许敬宗传》:“帝东封泰山,次濮阳,问:‘此为帝丘,何也?’敬宗曰:‘昔帝颛顼居,始此以王天下,故曰帝丘。’”《唐会要》云:“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帝发东都,赴东岳,至濮上,问丞相窦德元曰:‘濮阳爽塏,信良邑也,古为之帝丘,何也?’德元不能对。礼部尚书许敬宗策马前,曰:‘臣能知之。昔者,颛顼实居此地,其后昆吾氏因之。故谓之帝丘。’”《水经注》:“帝颛顼之虚,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张氏应昌《春秋属辞辨例编》杜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孔疏引《释例》曰:“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昆吾氏因之,亦曰昆吾之虚。”按:《春秋·哀公十七年》传:“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而譟曰:‘登此昆吾之虚’”。杜注:“卫有观在昆吾之虚。”《国语》:“昆吾为夏伯。”《路史·国名纪》:“昆吾,颛顼后裔,陆终长子,已姓,名樊,封于昆吾,即古颛顼之虚。”《后纪》又云:“颛顼葬东郡顿丘广阳里务颙之阳。”《郡国志》云:“颛顼葬地,俗名青冢山。”《皇览·冢墓记》云:“在濮阳县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崔鸿《前赵录》云:“和苞谏刘曜曰:‘尧葬谷林,市不改肆;颛顼葬广阳,下不及泉。’”《寰宇记》云:“在顿丘西北三十里。”其记帝陵在相州临河。宋乾德四年(公元九六六年)置先代帝王守陵户。高阳陵在临河。临河东九里有颛顼庙。而《元丰九域志》云:“顺安高阳县亦有颛顼陵。”县故隶瀛,与临河濮阳地相出入也。然颜真卿《吴地志》云“鸟程有颛顼陵”,则非矣。 务颙,山名,《九域志》云与鲋鱼禺同。其阴,九嫔葬焉。又《寰宇记》于濮州曰“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故曰帝丘。”又于澶州濮阳县曰“古之昆吾国,即帝丘。”又曰“昆吾台在颛顼城内。颛顼城在临河东北三里。”又谓“颛顼陵在顿丘县西北三十里。”按:宋之顿丘,去濮阳不远,当亦濮阳属地也,故史称颛顼葬濮阳。清,毛氏奇龄《春秋传》:“帝丘,卫地。”即《毛诗》所云之顿丘,帝与顿一声之转也。又按《楚辞·哀郢》:“曾不知夏⑦之为丘兮”。注:丘亦墟也,墟与虚通,故《左传》云“颛顼之墟”。《水经注》作“颛顼之墟”。颛顼为古帝,墟与丘一声之转,故颛顼之墟,一名帝丘。《广雅·释丘》:“丘,冢也。又,小陵曰丘。”《方言·十三》:“冢,小者谓之墟,大者谓之丘。”据此,则帝丘固因颛顼之冢而名,亦由昆吾之国因帝丘之旧址。虽有台观,至后世亦化为丘墟矣,故曰墟。盖自其生前之封建而言,曰国、曰都;自其葬后之坟墓而言,曰冢、曰陵;自其形势之高下、音韵之变转而言,曰丘、曰墟。故一地而数名也。《寰宇记》又云:“帝丘亦曰高丘。”“帝”与“高”或以篆文而误,不然,亦因其坟墓之高而名之也。《一统志》:“大名府滑县东北七十里有帝丘城。 临河县东北三里有颛顼城。隋于城中置昆吾县。城中有昆吾台,高二丈。又云:“颛顼城在开州城东二十五里,一名东郭城,盖颛顼古都也。”《大名府志》:“颛顼城在古顿丘门外广阳里中。”今滑县东北界,去清丰县治西南五十里许,盖旧本顿丘地,而后因割隶滑县,清丰系古顿丘县,故误入也。《河南通志》云:“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山海经》:“鲋鱼之山,帝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水经注》:“淇水东北流经颛顼、帝喾二帝陵西。”《通典》:“顿丘县有鲋鱼山,颛顼所葬处,今名广阳山。”又《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其阴。”郭璞注云:“颛顼号为高阳,冢在今濮阳故帝丘也,一曰顿丘。”又《大荒北经》:“鲋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按:“帝”、“顿”二字,双声之转。“鲋鱼”、“务隅”、“附禺”,当是同音异字,展转沿误,实则一山也,一名二帝陵。有庙在土山,距县东北七十里,唐太和四年立,宋乾德六年(公元九六八年)修。金大定七年(公元一一六七年),析开州境归于滑,即丁丑旧《志·十二景》所谓“鲋岭松楸”也。又按,宋史·礼志》:“徽宗政和二年(公元一三七一年),定历代帝王陵寝,祭高阳氏于澶州。”《明史·礼志》:“洪武四年,谕中书省考历代帝王寝陵。礼部定议:滑县祭颛顼。”《大清会典》:“河南滑县祭帝颛顼高阳氏。”每逢改元,遣官祭告,礼仪载在《会典》。则颛顼陵在滑县无疑。滑为颛顼之故都,(今内黄县梁庄镇)当亦无疑矣。

     注释 ;① 亻累——lěi磊。亻累 祖即嫘祖,西陵氏女,黄帝之妃。

           ②逊居若水——逊,退避,降。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史记·五帝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③摇光——星名,也作瑶光。北斗的第七星。

            ④营室——星名,即星宿,二十八宿之一。

           ⑤娵訾——jù zī倨资。星次名,又作诹訾、娵訾、娵觜。十二星次 之一,其位置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

           ⑥野王、朝歌——野王,地名。春秋晋地,战国属韩。汉置县,属河内郡,晋为河南郡治,隋改河内县,地在今河南沁阳县。朝歌,地名。今河南淇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