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是多么脆弱,当原则在暴力面前不堪一击

 昵称30604781 2018-10-14


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彻底扒下了文人的尊严。宦官集团的胜利将文人分享权力之路堵死,也预示着汉代的权力哲学迎来了大变局。


东汉也是文人最喜欢拉帮结派的时代,由于私学发达,大的学者可以有上万的徒子徒孙,对权力形成了绑架。文人集团虽然有正义的一面,但党锢之祸也是权力本身对于文人绑架政权的不满与反抗。


皇帝禁止文人集团参与政治之后,为了解决官僚不足的情况,试图绕过原有的学术架构,另立学校,培养人才供应朝廷。但由于学术能力不足,无法填补官僚真空。


文人集团脱离政治后,也导致了一批'闲云野鹤'的出现,他们开始思考汉代哲学的问题,从而启动了对于玄学的探索。


公元168年(东汉建宁元年),汉灵帝刚刚继位不久,东汉大将军窦武就卷入了一场与宦官的生死争斗。 


窦武的女儿是桓帝的皇后,桓帝死后无子,窦武和窦太后商议立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为皇帝,是为灵帝。既然窦武是皇太后的父亲,又兼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本来应该是东汉最具实力的实权派。更何况与他一同在尚书台的太傅陈蕃是他的同党,他的儿子渭阳侯窦机担任侍中,侄子雩侯窦绍担任步兵校尉,掌管北营五军中的一军,窦绍之弟西乡侯窦靖也是侍中,监管羽林左骑。


窦氏一门都在权力中枢,又有谁能和他挑战呢?


答案是:宦官。当时的宦官是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与东汉历代宦官相比,曹节、王甫在窦武之前并没有显示出大恶的迹象,实际上,东汉宦官虽然权柄较大,但更多原因是皇帝和行政工作的需要。由于政治结构不合理,皇帝的许多打手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让宦官去做,时间长了,他们自然有了一定的权力。


灵帝初期,由于窦武等人的节制,宦官权力并没有大到不可收拾。曹节之所以有权,只不过是他奉命迎接灵帝入宫继位。而王甫也是个知是非的人,曾经在审判名士范滂时,被范滂的凛然所感动,主动帮他解开枷锁。 可见,作为政权机器零件的宦官,也并非十恶不赦,只是皇帝的工具而已。


但窦武在陈蕃的鼓动下,决定彻底铲除当权的宦官集团,并换上自己的、听话的新人。


然而,窦武的性格中有一个要命的因素:犹豫不决。这个因素又遇到了另一个障碍--窦武的女儿窦太后。窦太后认为,宦官集团是朝廷的一部分,代表着一定的行政功能,不可能全部不要;即便要诛杀某个具体的人,也需要合法的借口。窦武只好从长计议,从针对整个宦官阶层改为针对某些具体的个人。他首先请求太后诛杀了中常侍苏康和管霸,当桓帝去世时,窦太后曾想把桓帝的诸位妃子都杀掉,是这两个人苦苦劝谏,阻止了窦太后 ,因此,对于杀这两个人窦太后是没有意见的。接着窦武又找借口要求诛杀曹节,这次太后认为理由不够,没有同意。但窦武已经下定决心要把曹节做掉。


到了这年八月,由于天象不好,窦武决定提前动手。他首先把司隶校尉、河南尹、洛阳令都换成心腹,然后又奏免了黄门令魏彪,换上了听话的另一个宦官山冰。接着,他逮捕了长乐尚书郑飒,关进了北寺狱进行审问,利用他来牵连曹节、王甫等宦官。


准备工作完成后,窦武决定,不仅对曹节、王甫动手,还要将前朝的宦官群体一网打尽,重新换人。但在这时,消息泄露了。


消息之所以泄露,是因为窦武在诛杀宦官时不得不利用宦官。当窦武离开官府回家后,执掌文书的小宦官立刻报告了长乐五官史(也是宦官)朱瑀。朱瑀看到窦武的奏章后,大骂窦武不近人情,认为他可以诛杀那些放纵的宦官,怎么可以把所有的宦官都族灭掉!朱瑀立刻行动起来,一面大声宣扬窦武谋逆想废皇帝,一面找了十七个人,他们共同起誓要杀掉窦武。


消息传到了曹节耳中,他迅速将皇帝、太后软禁起来,逼迫太后下诏书到北寺狱把窦武的同党尹勋、山冰杀掉。同时下令在南宫设防,关闭禁门,进行殊死抵抗。最后,又派人去抓捕窦武。到这时,窦武诛杀宦官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当宦官去抓捕他时,窦武逃到了兵营,召集他能控制的北军五校士数千人屯扎在都亭,号令军士杀掉黄门宦官。与此同时,宦官也借助皇帝的诏书,命令少府周靖率领人马进攻窦武,双方进入了战争状态。由于宦官不得人心,窦武与宦官即便发生战斗,也并不落下风。


但这时,另一个人决定了双方的实力对比。东汉著名将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恰好从边疆归来,身在洛阳。张奂一生为人正直,不肯侍奉权贵,对宦官也没有好感,常常被宦官告黑状剥夺赏赐。但因为他刚回来,并不知道首都发生了什么事,曹节等人决定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张奂前往攻打窦武。


不明就里的张奂接到诏书后,立刻领兵前往都亭。身经百战的他显示出了巨大的号召力。窦武的士兵越走越少,散光了,他被迫自杀身亡,他的宗亲、姻属、宾客都被诛杀,就连窦太后也被软禁。 


窦武铲除宦官集团的图谋以他的死亡而告终,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也愈演愈烈。在窦武死前,曹节、王甫等人还有所忌惮不敢为所欲为,窦武死后,缺乏制衡的他们变得专断跋扈,东汉的政治就彻底倒向了宦官集团。


窦武之死不仅仅是东汉政权崩溃的前兆,还是东汉文人的超级劫难。窦武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外戚,他还被当时的读书人尊奉为文人之首。与窦武合谋的太傅陈蕃则是另一位文坛领袖。当窦武死时,陈蕃已经七十多岁,白发苍苍的他一听说事情完了,立刻率领他的下属和学生八十多人,拔刀闯入皇宫的承明门,大呼:大将军是忠义为国,是黄门在造反,怎么反说窦氏大逆不道!


王甫出来与陈蕃争论一番,最后下令逮捕陈蕃。七十多岁的老人拔剑厮杀,抓他的人围了数十重,才把他送往北寺狱,当天就把他杀掉了。 


窦武、陈蕃死后,宦官们开始制造'党锢',将他们的同党一网打尽,杀害的杀害,剩下的禁止为官。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使得几乎整个知识圈都被禁绝。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给文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们除了被禁止当官之外,也发现了所谓的文人是多么脆弱,他们所相信的原则在暴力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在反思声中,东汉的哲学体系走向了崩溃。


但是,党锢之祸的发生又是一种必然,即便没有这次灾难,东汉已经失控的文人圈也必然导致另一次祸患,从这个角度说,东汉的哲学体系之所以崩溃,又可以理解为是它内部的原因。


夹缝中的文人结派


与西汉的酷烈相比,在历史上不声不响的东汉却是文人的白银时代。皇帝对文人更宽容,也较少对他们进行直接的迫害。


但文人生活悠闲的同时,权力却比西汉时期下降了。西汉大儒可以升任宰相,东汉的权力更多地被分给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由一些大家族把持,文人虽然受到了皇帝的优待,但权力却是减少的。


结果,东汉的读书人形成了不同于西汉的习惯:他们生活悠闲,喜欢拉帮结派,评论政事,却缺乏实际的政务经验。


在集结小团伙上,东汉人的群聚性可以让后世各朝代都甘拜下风。除了皇帝制造了三万人的太学供读书人交游之外,各地的地方学校以及私学都极其发达,私下里开门授徒的学者不下万人,而每个人的学生也都很多。


《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了一帮儒者的事迹,这些文人大都有大量的徒子徒孙,最多的几个每人有弟子上万人,少则数千人。这些徒子徒孙不仅是学知识,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搭把手。


当老师死亡时,是检验徒子徒孙规模的最佳时机。各地的弟子都要赶赴老师的葬礼,在葬礼上不仅仅是哀悼,还是炫耀的好时机。公元187年(中平四年),著名学者陈寔死亡,除了大将军何进派人吊唁之外,各地的徒子徒孙们倾巢出动,一共三万多人参加葬礼,披麻戴孝的都有数百人。 


这个巨大的读书人群体有着知识的自负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他们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东汉的政局,并不时地拉帮结派对皇帝的政策品头论足,构成了巨大的清议压力。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务经验,却是政治提案的制造者。


到了灵帝时期,随着帝国政治的恶化,文人的拉帮结派运动也达到了高峰期,这时,全国性的文人网络已经形成,在这个网络顶部的,是被人们奉为'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的三十五个人。这些人中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只是普通的学者,身居高位的需要普通学者们拥戴,普通人则需要高官的撑腰。在文人官员的领导下,读书人突然有了参政议政的归属感,并死心塌地地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本系列第一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入选豆瓣年度历史榜单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原价78元,现时代书屋仅售57元,点击下方小程序卡片即可购买。

E时代书屋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小程序

对读书人参政形成阻碍的,在东汉后期主要有两个集团。


首先出场的是外戚集团。比起西汉来,东汉的皇帝更加依靠内部人统治,最大的内部人就是妻子的娘家人。西汉时期还屡屡有平民皇后出现 ,东汉光武帝之后,皇后默认只能出自几个大家族。


由于光武帝对中央权力系统进行了改造,边缘化了丞相所代表的外官体系,把原本属于外官的权力交给了宫内的尚书台,尚书台又控制在几个外戚大族手中,中央政府慢慢地变成了几个大族的战利品。


到了东汉中期,皇帝与外戚的冲突已经愈演愈烈,于是又引进了另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在正规的儒家经典上是没有地位的,没有圣人教导要怎么处理他们,但是皇帝却十分需要他们。这就是宦官集团。


公元92年(永元四年),宦官郑众帮助皇帝干掉了外戚窦宪。这是宦官势力得势的开始。


皇帝之所以不得不利用宦官,是因为宦官是最无法培养自己嫡系的势力的。与外戚时常利用读书人不同,宦官大都缺乏儒家训练,对于儒家提出的各种仁义道德也不在意,他们唯皇帝马首是瞻,且没有后代,不会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


之后,宦官与外戚发生了数次冲突,比如,安帝死后,宦官孙程诛杀外戚阎显,拥立顺帝;桓帝时期,宦官单超诛杀外戚梁冀。


到了桓帝末年和灵帝初期,桓帝的岳父、外戚窦武决定铲除宦官集团。出于需要,他开始与文人集团联合,并得到了文人集团的认可。在文人集团的推动下,窦武成为'三君'之首、文坛领袖。


除了窦武之外,对于铲除宦官呼声最强的是太尉陈蕃,两人联合后,窦武又借助皇帝把志同道合的尹勋封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还有曾经被废黜的名士前司隶李膺、宗正刘猛、太仆杜密、庐江太守朱?等,都被窦武找来列于朝廷,前越巂太守荀翌成了从事中郎,颍川陈寔作为下属 。


外戚与文人的联合,是文人集团试图更深入参与政治的表现。由于文人本身没有统治能力,必须依附于外戚或者宦官之一。与宦官相比,外戚还是较为名正言顺的集团。毕竟在白虎观所代表的哲学体系中,能够找到外戚的位置,却没有给宦官留下合法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