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中药最能祛湿寒?

 中单元东户 2018-11-24

谢谢邀请!

寒湿伤于人体是湿邪与寒邪共同作祟,既有湿邪(重浊、粘滞、趋下)的特点,又有寒邪(寒冷、凝滞、收引)的表现。

选择代表寒湿的几个病证分析,来认识什么中药,最能祛哪类寒湿!

外感寒湿各病证

1、泄泻

【表现特点】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等外感证。

2、痢疾

【表现特点】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重困等。

【代表药物】

  • 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化湿不燥热,辛散发表不峻烈,为“芳香化湿浊之要药。”常配伍苏叶、白芷、厚朴等,如藿香正气散。

  • 佩兰:化湿辟秽。作用与藿香类似,属于一味平性化湿药,可与多种药物配合。

  • 草豆蔻:燥湿健脾。辛温之力强。常用治疗寒湿阻中焦的胸腹满闷,不思饮食等,与砂仁、厚朴等配合。

  • 草果:温中燥湿。其燥烈之性和燥湿温中之力胜过草豆蔻。可以与草豆蔻、厚朴、苍术配合。

  • 苍术:燥湿健脾。温燥之性较强。

  •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为消胀除满的要药。

  • 茯苓:健脾渗湿。治疗脾虚湿盛,与山药、白术、猪苓、桂枝等配伍。

3、痹证(痛痹、着痹)

【表现特点】

  • 痛痹(寒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等。

  • 着痹(湿邪偏盛):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等。

【代表药物】

  •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用于风寒湿痹,多用于上半身疼痛,常与防风、秦艽、威灵仙、独活等配伍。
  • 防风: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既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当归配伍。
  •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肢节疼痛,常与川芎、羌活配伍,如羌活胜湿汤。
  • 独活: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作用偏下偏里,善治疗下半身的风寒湿痹,腰膝腿足关节疼痛等。常与桑寄生、秦艽、细辛配伍,如独活寄生汤。
  • 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证,善于通行经络,祛风除湿止痛之力较强。古人謂其“通行十二经脉。”
  • 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寒痹为好。
  • 木瓜:舒筋活络。治疗风湿痹证。为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的要药。
  •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痹,常与桑枝、威灵仙、五加皮配合用。

内生寒湿各病证

1、痰饮

【表现特点】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 ,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等。

2、水肿

【表现特点】

  • 脾阳虚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等。

  • 肾气衰微: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短,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神疲怯冷,面色灰滞或晄白等。

【代表药物】

  • 附子: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配合茯苓、白术等,如真武汤。
  • 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咳嗽,痰稀多白沫。干姜温燥辛散,既能温肺散寒,又能燥湿化痰。常与细辛、五味子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等,配伍猪苓、泽泻等,如五苓散。
  • 猪苓:利水渗湿。用于脾虚水肿,配伍茯苓、泽泻、白术,如四苓散。
  • 冬瓜皮: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常与茯苓皮、猪苓、泽泻配伍。
  • 玉米须:利尿退肿。治疗水肿,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或与它药配伍用。

以上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寒湿病证,中医药治疗必须辩证,对自身病情要认识和了解,但是绝不可盲目寻医问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明确诊断后才可以治疗哦。

感谢您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