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汤

 医之道也 2018-11-28

附子汤

  (益火生土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治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者。

  【方论选萃】

  明·许宏:少阴之气,上通于舌下,若有病,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是无热也。背为阳,阳虚阴盛,则背恶寒也。经曰:“无

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茯苓为臣,而泄水寒之气;以白术、芍药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参为使,而补其阳,

以益其元气,而散其阳邪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吕震:此伤寒温经散寒正治之法。重附子之雄烈,下消肾中之水寒,上资君主之热化,人参助阳,芍药和阴,茯苓利窍以逐水,

白术躁湿以奥土,并力温托,绝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药,但使元阳得振而病自解(《伤寒寻源》)。

  清·王旭高:附子汤药品,与真武汤大抵相同,唯附子生熟分量各异;其补阳镇阴之分歧,只在参、生一味之转旋。于此等处,大宜

着眼(《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柯韵伯:此仲景温补第一方,乃正治伤寒之法,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少阴为阴中之阴,又为寒水之藏,故伤寒之重者,多

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症。方中生附二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益少火之阳,鼓肾间之动气,以御外侵之阴翳,则守

邪之神有权,而呼吸之门有锁矣。身痛自除,手足自温;以人参为佐者,所以固生气之源,令五脏元府之有本,十二经脉之有根,脉自不

沉矣。三阴以少阴为框,设扶阳而不益阴,阴需而阳无所附,非治法之尽善也。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土,芍药以滋厥阴之本,茯苓以利少

阴之火,水利则精藏,而骨节自和矣(《伤寒来苏集》)。

  金·成无己: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经曰:无热恶

寒者,发于阴也。炙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散寒(《伤寒明理论》)。

  清·汪苓友:武陵陈氏曰:四逆诸方,皆有附子,于此独名附子汤,其意重于附子,他方皆附子一枚,此方两枚可见也。附子之用不

多,则其力岂能兼散表里之寒哉!二枚生用,生则辛热兼走,不独温少阴之经,而又走卫气以治背恶寒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术

、茯苓,皆甘温益气,以补卫外之虚,辛热与温补相合,则气可益而邪可散矣。既用生附之辛热,而又用芍药者,以敛阴气,使卫中之邪

,不遽全进于阴耳(《伤寒论辩证广注·中寒脉证》)。

  清·尤在泾: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气而散阴邪,人参、白术、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属

阴经,故又须芍药以和阴气,且引附子入阴散寒,所谓向导之兵也(《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清·王晋三: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切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药者,扶少阴之阳而不调太

、厥之开阖,则少阴之枢纽终不得和,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开,白芍以收厥明之阖,茯苓以利少阴之枢纽。独是少阴之邪,其出者从阴内

注于骨,苟非生附,焉能直入少阴注于骨间,散寒救阳尤必人参佐生附,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阳,上资君火之热化,全赖元阳一起,而少阴

之病霍然矣。再论药品与真武相同,维生热分两各异,其补阳镇阴之分歧,只在一味转旋,学者所当深心体会(《绛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程门雪:按王旭高谓“附子汤药品与真武汤大致相同,唯附子生熟分量各异耳”所列附子汤方,附子二枚生切。今考宋本《伤

寒论》附子汤方明明附子炮用,不知何所本而然也。附子、苓、术同用,益火生土,健脾温肾,肾阳脾阳双顾之法也。此方药味合成,扶

元温阳,益气和营,脾肾并顾。盖温补之缓方也。所主治者乃少阴虚寒,虚多邪少之缓证,与急剧之证不同也。既治缓证,则当应用熟附

子矣。旭高生附之说,其误无疑。此方之妙,即在补阳之中,佐以和阴,俾得其平。孰谓仲景只善治外感,不善调理耶。后来温补之方,

均不出此范围,实为祖方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叶怡庭治肾阳虚衰案(选自《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第一辑(上),上海中医学院,1977年7月)

  钱某某,男,55岁

  初诊:1973年9月12日。三日前发高热,热退后,神疲喜卧、头晕、腰酸、自汗,背恶寒、骨节痛,舌胖润,苔薄,脉沉细,两尺不应

。症已由太阳之表传入少阴之里“实则太阳,虚则太阴。”治宜温补元肾,附子汤主之。

  附块三钱  党参五钱  茯苓四钱  白术四钱  白芍四钱  三剂。

  二诊:1973年9月15日。背恶寒,骨节痛,自汗均消失,神气转佳,偶有头晕腰酸,口稍干,脉来亦较有力,舌胖润亦减。内传少阴之

邪已有外出之机。再从原意。

  9月12日原方加元参三钱,黄芪三钱,三剂。

  按:高热后,热已退,本当病愈。今自汗,背恶寒,骨节痛,舌胖润,脉沉细,乃少阴肾阳虚衰证;往往由于患者肾阳素虚,一有外

感,病邪从太阳经络内传,由腑及脏故见背恶寒,骨节痛等,这种症候临床并不少见。本例神疲喜卧,脉沉细,两尺不应,虚象显著。“

治虚之要,温补为先,温补之功,参附为首。”故与附子汤温补元阳,使真阳复,阴寒散而获显著疗效。

  又阳虚阴盛之证,投以温热药如附子等,病情好转,每可消除阴寒之证,有时还会稍呈热象,这是“阴证回阳”、“脏邪还腑”,病

有好转的佳象,未可因有热象而责备热剂;二诊时原方加黄芪以补气,加元参以滋肾阴,使阴阳平调。

  【按语】

  附子汤、真武汤两方,仅人参,生姜一味之易,而用途各殊。附子汤治邪少虚多,火不生土之阳虚证;真武则为阳虚水泛、土不制水

之阴水而设,此经方变化之妙也。清代莫枚土《经方例释》诠释附子汤之用,可谓深得经旨,爰引其说,学者可予深究焉:“此真武去姜

加参,以不吐,故去姜;以津虚,故加参。此外附、芍一类,苓、术一类,以恶寒、体痛,故用附、芍;以脉沉、肢寒,故用苓、术,为

后世四君子汤之祖。术附汤证,身体疼痛,与此亦合,况此方附重于芍,术重于苓,合之,正是术、附合用法,其不言小便不利,而用苓

者,以口中和,脉沉,皆湿象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