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玉心得 之 高古玉阴线(一)

 睫毛上的风尘 2018-11-29

现在我们所说的,阴线痕迹,以前很多人去争论是手刻还是砣具,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掘出来玉器加工的工具,或者有,还有没公布,至少目前没见到哪儿有过报告这方面的东西,我个人理解,通过玉器表面的痕迹去看玉器的工艺,玉器不会是一种工艺从头做到底的,从做玉省时省力的角度去理解,一件玉器切割之后,从表面工艺开始,砣具应该为主,毕竟很多玉器上都有砣具的痕迹,包括一些商代玉器上,春秋,战汉更明显,那么砣具粗加工之后,这件玉器可能会有大概的纹饰形状了,粗砣是不是会换成细砣,再精细之后,会不会换成手刻?我们可以自己去琢磨。

现代砣具(图一)

古代砣机(图二)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用古代的这种砣机,玉工手拿玉器,下去的砣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痕迹,是不是会下砣的时候要使劲,中间要稳住,收刀要轻一些?反观现在的砣具,机器砣具转速较高,有的是手拿砣,有的是固定砣,像机床那种,那么这种砣会是什么样子的痕迹,其次,古代的砣具要沾着解玉砂去做,现在的金刚砣是砂轮一体的,在痕迹上,大家可以去琢磨,如果一条砣痕,这两种工具会留下什么样的区别,包括,宽深,锐利程度,下刀起刀。这是第一砣,大伙可以自己去琢磨,为什么有时候一件玉器看一眼阴线就给否定了,知识点就在这里,工具的区别,有人会说了,春秋战国那么多列国,难道都一样吗?确实不一样,玉工不一样,纹饰不一样。在玉工,文化,等等都不一样的情况下,我们鉴定痕迹,那么就要找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一样?生产力限制下的生产工具是一样的,比如,青铜时代不可能大量出现铁器,铁器发达了不可能大量使用磨石。所以,我个人认为,玉器加工的工具体现的痕迹是最稳定的,可能因为文化不一样,纹饰会造成不一样,但是工具一样的前提下,体现在玉上的工艺是一样的。刚说了第一砣,下边说第一砣之后的事。

这是汉代的玉器,汉代铁器发达,砣具可以做的很小了,但是你们看那个虎头位置的阴线,和这个人物右上的阴线。这个位置就是第一砣之后的接砣,打个比喻,就像火腿肠链接起来的样子,那么这种接砣,体现出来后,会有什么固定的特点,大家可以琢磨下,一是接砣的位置,这个位置会有什么变化,二是接砣之后,整个阴线整体看是不是宽度大约一致,沟底会不会起伏,三是阴线的两侧和沟底组成的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形状,是U型还是V型?曾经不少玉器毁于“崩口”这个词,在战汉接砣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接砣痕迹类似崩口的状态?

很多照片是看不到工艺的,所以不具有讨论的价值,大家可以看这张图的阴线,阴线猛的一看就像一个高超水平的画家画的阴线弧度,但是放大看,粗糙不堪,这就是工具的限制。工具的低端造成了这种痕迹的粗糙,但是,做玉人又想极度的做的流畅好看,所以他不会去刻意做一些歧出,即便又歧出,也是非故意而为之,故意而为的歧出和非故意而为的歧出,大家可以琢磨下有什么区别。

阴线的做法在春秋,战汉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区别就在精工和粗工上,作为初学的人,不要去碰精工,精工因为会修磨掉很多细节,如果基础不好,往往会发现不了精工玉器的痕迹。

这件地方玉的剑首,可以看看阴线的做法。

砣具的接砣痕迹和现在电动工具的痕迹,有个本质的区别,大家看图的时候可以留心去看,一是古代接砣沟底是不平的,即便反复修,也会有留下的痕迹,极少数的精品除外。第二电动工具留下的痕迹,短的砣痕深而窄,三,这两年最有杀伤力的是大耳朵谷纹。但是有个最好辨别的地方,就是电动工具反复修,把底子和谷纹周边的所有痕迹都给修没了。一件玉器,如果没有了任何痕迹,是很可疑的,因为古代人很难做到。最后,一个建议:作为初学者要多看粗工玉器,因为工艺信息量更多,精工玉器少看,因为精工玉器最后修磨很多次,很多痕迹就修没了,如果么有很好的功底,精工玉器是一般人看不了的,就像陕西博物馆那个双连玉舞人就属于精工玉器,在玉器加工时的很多信息就修磨没了,这属于特殊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