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这几句话,就知道什么是中医辨证

 小草回香 2018-11-29

1.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资料: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解释:“形不足” 即代表阳与气的虚衰, “精不足” 即代表阴和血的亏耗。在临床上是根据神不足的两类不同表现而判定的。“气”指补气与助阳、补阳药;“味” 即指养阴补血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就是说,对于阳、气不足者,当以助阳或补阳、益气之药温之,对阴、血亏耗者,应用滋阴、养血之品补之。补益脏腑的阴阳气血即可治神。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药材药膳中药

解释:《黄帝内经》时代的中医学已认识到,人体由健康向疾病的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句话就反应了疾病的演进过程,所以有“上医治未病”一说,扁鹊见魏文王的故事是对治未病最好的解读。

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国元素

解释:壮火可以让正气衰减;少火可以让正气增强。壮火是正气耗散,少火能生发正气。火有热的意思,壮火、少火是由药食之气所生。用药量多,时间长,就会热蓄积而生壮火,由于生热过多,超出机体的需求,就会造成“壮火散气”的不良后果。反之,如果药食之气所应用的时间、量适合,所生之热正好满足机体的需求,就是少火。这句话阐述了气火之间,在正常时相互转化,在异常时相因为病的道理。

4、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男士养生茶,中药材~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称之为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

5、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与中国文化

上一句说的是“正治”,这句话反应是一种“反治”的治疗原则,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令,又称从治。即采取的治疗手段性质服从疾病的假象而治。如疾病的临床表现出寒的假象(本质是热),反用寒药治疗。究实在质,还是在治病求本规律领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医治的方式。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整一致的病证。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属于治病求本的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