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纶老房

 苏迷 2018-12-02

  文 阿坤 图 陶开俭

  在人民桥南堍向右,有一片宽大场地谓之“苏纶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纶纺织厂原址。

  苏纶纺织厂,最初名“苏纶纱厂”,始建于公元1895年(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是苏州末代状元陆润庠创建的。它是苏州历史上最老、最大的厂子。令人可惜的是,这爿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声誉的全能型纺织厂,也有命运不济的时候——2004年,它终因无法抵住市场经济惊涛骇浪的冲击,倒闭终结。

  跨越了百年时空的工厂,一下子人去楼空,因产权易主,原本庞大的苏纶建筑群,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不几日便成为一堆堆瓦砾。幸好,苏纶场保留了几幢老房子作为工厂遗存。

  西式小洋房

  从人民路南公交站,向西进入苏纶场近百米,有一幢别墅式的尖顶小洋房,这是原苏纶厂中唯一的一幢西式房子。小洋房为二层建筑,设有住房、客厅、阁楼、阳台、厨房、壁炉等,建于1925年左右,为民国建筑。

  1925年,民族资本家严裕棠出资买下苏纶厂后,成为独家经营的掌门人。严裕棠坐镇上海,同时还经营着上海、常州等地的棉纺织厂,以及大隆机器厂、房地产等多种产业。买下苏纶厂次年,他任命当时还只有20多岁的长子严庆祥为苏纶纱厂厂长。严庆祥上任后,励精图治,经常早出晚归,因暂住在道路前街的西美巷“裕社”(苏纶厂办事处)多有不便,遂建造了此幢洋房。严庆祥入住后,张之洞、陆润庠、张一麐、严裕棠等都曾在此留下身影。

  解放前后,严裕棠三子严庆祺(欣淇)、六子严庆禄,都在小洋房内住过。1954年9月,苏纶厂实行公私合营后,这里就无人居住了。

  那时干部廉洁自律,注重党群关系建设,厂有关部门曾多次建议让厂部领导使用此楼,均被一任任的领导婉拒。“文革”期间,厂里造反

  派组织曾占用过此楼一段时间。

  1986年,为筹备90周年厂庆,厂史编写组曾在此楼二楼办公,半年后撤出。漫长岁月里,小洋房一直处于空关状态,直到2004年苏纶厂破产。

  工人俱乐部

  与小洋房毗邻,相距10余米处,有一座披顶平瓦的房子,原是苏纶厂的工人俱乐部。工人俱乐部建于1952年,建筑面积为462平方米,至今仍可见到正门上方墙上,当年塑有的一个五角金星。此标记,大抵可印证此为建国初期的建筑物。此房屋也是平移到此的。

  苏纶厂的职工集体福利一向是好,是当时全市企业中的翘楚。厂里不仅建有职工医院、孕妇休息室、幼儿园、职工疗养所、工疗站,还建有职工子弟小学、职工业余学校等,不断满足职工的健康和文化等方面的追求。俱乐部内,辟有图书馆、阅览室、乒乓室、音乐室、象棋室、舞池和广播站。图书馆有书籍上万册,阅览室报纸杂志近百种。俱乐部每天开放,吸引着无数的职工,下班后打乒乓、下象棋,借书或阅读报刊等活动……大大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来到俱乐部旁,仿佛还能看到工人下班后进进出出的情景,欢声笑语犹在耳边。

  新织布车间

  站在人民桥上,向西一眼就能瞥见的那幢偌大建筑,是原苏纶厂的“新织造车间”,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曾一度为家乐福超市的经营场所。

  苏纶厂创建时,只生产棉纱。到1925年,资本家严裕棠买下苏纶纱厂后,于次年建了织布工场,开始生产棉布。抗日战争爆发,苏州沦陷,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苏纶厂遭受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

  1937年11月11日傍晚,日军投下的三颗炸弹,落到了苏纶纱厂布机车间的附近,致使厂房倒坍,机器毁坏。一周后,日军侵占了苏纶纱厂,工厂成了兵营,车间成了养马场。据老工人回忆,当时车间里到处堆积着臭气冲天的马粪便,足有一尺高。

  当时的车间为砖木结构,劳动环境极差,不仅噪声很大,而且车间内光线昏暗,水汽弥漫,地面潮湿,工人要穿了木拖鞋才能上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厂里建造了锯齿形屋顶的新车间,这才一改旧貌。最后造的两层楼织布车间,更加环保、舒畅,光线明亮,地面干净整洁。因为安装了大功率制冷温控设备,车间空气清新。

  当千余台布机全部更新成自动织机(有的还是无梭织机)后,噪音分贝也明显降低了。

  女职工宿舍

  在“苏纶场”沿人民路一端,有一排清水砖砌的两层楼房,共四幢,一律人字形屋顶,盖以西式平瓦——这是苏纶厂分别在1951年、1952年建造的“女职工宿舍”,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

  伫立在这四幢老房子前,若是端详一番,不难发现其中有两幢的门顶上,有几个已经斑驳脱落的石膏字,但仍可依稀辨识“苏纶第一宿舍,1951(年)”的字样。据老苏纶回忆,这四幢“女工宿舍”,原在厂区东北角位置,是通过整体平移到此的。

  新中国建立后,苏纶厂招收了一批城内外工人,他(她)们住地分散,远的居于虎丘、火车站、枫桥一带,其中不乏运转班的女工。为了减少她们的路途奔波,让她们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厂里开始筹建女职工集体宿舍。1951年3月,两幢计有1820平方米的女工宿舍竣工并投入使用。

  新建的女工宿舍,每幢楼上楼下各有12间房间,每个房间设有四张双层铺床,可住六七名女工。室内宽敞明亮,地面干净,设有专职管理员日夜值班,管理十分严格,外人和异性不得随便进入,宿舍环境安宁、静谧。

  随着全厂入宿女工的增多,厂里在1952年8月,又新建了两幢计有1970平方米的女工宿舍,形制和式样与前两幢基本相同。

  之后,厂里还建造了两处男工集体宿舍,现已不存。

  红房子电厂

  在盘门路北面沿街,有一座红房子十分醒目。那是苏纶电厂的建筑物,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了。

  自从1927年严氏独家经营苏纶厂后,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动力设备柴油机引擎已经不能适应。而苏州电气厂供给的电力,由于设备种类不同,效果较差,费用又高。因此,苏纶厂决定自备电厂,自有自方便。

  1933年,苏纶厂与新通工程公司签约购买瑞士BBC公司制造的2500瓩汽轮发电机一组,英国勃伯格公司制造的多管式锅炉2台,然后依据新通公司提供的图纸,仅用13个月建成厂房,设备安装完毕,发电机即投入运行。苏纶电厂发电后,效益可观。除自供外,还与胥门电厂并网,向苏州市民送电。

  苏纶电厂之后,华盛造纸厂、太湖面粉厂、鸿生火柴厂,也相继购进发电机自行发电。

  解放后,苏纶电厂划归苏州电气公司管辖,定名为第二发电厂。1966年“文革”开始,奉上海华东电管局命令,第二发电厂的机电炉及全部设备,迁往安徽屯溪,工人随行,从此结束了苏纶厂自办电厂的历史。

  与电厂建筑相邻,还有一座清水砖房子,建造年代比电厂房子还早,原是堆放棉花与纱布的仓库,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作供销科下属的物料间兼仓库。

  原来的苏纶厂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些老房子,也许将成为苏州人记取这个百年老厂的重要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