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18 越来越远的那些曾经的影像(1)--安纺后卫门轶事(21)

 读书当玩 2020-08-08

              1

5月15日,去了安江旧专署后,开车去了安江纱厂。

汽车停在厂区门口合作社边上的老青砖楼马路边。好像知道我们要来,正好留下了一个停车位。

拍下了合作社与老邮电局及胡家铺子。

厂门已经没有门卫了。

走进厂门,纱厂文化宫的外墙粉刷一新。也只有这文化宫,还存下了点老纱厂的颜面。

文化宫对面的纱厂食堂,全给砖封死了,没留下一个门。原来食堂的四根大柱,与职工食堂的几个字,也不见了。

游泳池,已经没了。变成了废弃了的变电站。

曾经给整个安江镇供电的动力车间,只留下空旷破败不堪的厂区,被封禁在沅水河边,再也没有拉喂子的声音与一车一车的煤往里拉,又一车一车的煤灰往外倒热火朝天的景象了。

边玩边拍,想起曾经在动力车间工作过,后来成了铁路同事的志刚,向我介绍的动力车间:

是的,动力车间有个码头。

后来码头的作用主要是外来的棉花和煤。

我上班的时候烧的煤是溆浦才三千多大卡(标准煤是七千大卡)。非常不好烧,渣多火力不足!辰溪煤有五千多大卡,烧辰溪煤是奢侈,得配着烧,相当吃饭时的菜,配着吃

当时动力车间的装机容量是每小时5500千瓦。黄狮洞水电站没修之前,安江所有用电都靠它。动力车间的规模就是个小型火电厂,我在时有三百来人。锅炉好多都是古董级别的,1.2.3.三号炉是1917年产自德国,蒸发量是5吨/小时。其中喂子装在3号炉上,我烧了大概一个月,所以也拉了一个月的喂子。

这三个炉锅一般安排老傅烧因为这三个炉主要是往纱布场供气(纱布场是纱厂除动力,机械二车间外的统称)我当时主要是烧四号炉,这个炉的蒸发量是20吨/小时,为一台2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供气。是主要锅炉,它原来是英国一艘游轮船的动力。

1964年从长沙连人带设备(锅炉加发电机)迁移安纺5.6.号炉是七十代车间学习外面的新技术改进的锅炉,按燃烧方式叫:沸腾炉。就是将煤粉碎后风从底部煤吹起来在空中燃烧,这种锅炉的特点是热效率高,热效率在70%以上。(检煤的人就没戏了,煤渣实际就是焦炭,高级煤)这二台炉的蒸发量是每台5吨/小时。

七号炉是国产七十年代的产品,蒸发量也是20吨/小时,质量非常好不好炉璧经常烧穿。质量最好的是那三台德国产的老爷炉从来不出故障。锅炉工按当时的工种性质是高温重体力活。每月粮食定量是45斤!高温补贴:三斤半,即:一斤白糖,二斤猪肉,半斤油。七十年代那是相当不错了

锅炉工三年学徒工,18元/月工资。本人当时表现好一年就提前出师了(当时为鼓励学技术厂里搞了一个激励政策)出师定为三级工,36元/月。

志刚的故事,已经远走了几十年了。如今的动力车间,那些锅炉是不是当作废铁给卖了,也不得而知。

一同去的南兄说,安江纱厂有解放前,陈明仁起义时,他把全部家小悄悄的安排到安江纱厂,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迫害。安江纱厂讲的都是准长沙话,很容易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迫害。

我问,是不是陈明仁的家属,一直在安江纱厂?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资料。

南兄说,他见过这样资料。解放后,陈明仁的家属接出去了。

纱厂厂区里面,在去职工医院与女工房之间,开发了一大片住宅区。新的楼房,与矮小的老职工浴室(浴室两个字,已经歪歪斜斜的)对比,让人顿感时代真的变化快。

继续的往前走。遇上一位七十岁原来的纱厂老职工,接孩子回家。我问他,女工房与男工房还在吗?他说,还在。有一位老师傅守着。

我问,可以进去拍几张照片吗。老师傅答应,帮我们说说。

到了女工房。老师傅帮我们叫出了看门的也是七十岁的老同志。老同志,让我们进去了。叮嘱,不要上楼,在下面拍一拍。

我们拍的时候,老同志在一旁说,这块地,那块地,这个厂是如何给贱卖出去的。

在后卫门住了五年,没去过女工房。虽然是小孩,但女工房,管理非常严,不随便让人进去,哪怕是小孩。

招工后,曾经去看望过招工到纱厂的农友。到了她的宿舍,听了她的纱厂与青春故事。

走出女工房,拍了几张对面的男工房。看门的老师傅说,如今的男工房,成了女工房。私人老板,让一些女工住在里面。

 (以上图片均为手机拍摄)

《安纺后卫门轶事》

              

2020年5月16日怀化清乐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