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好石鼓文,万事不求人!

 家有学子 2018-12-06

 


 

故宫博物院所藏石鼓


特别是在书法圈,流传着这样的金句:“学好石鼓文,万事不求人。”如此一来,石鼓文的现实价值变得扑朔。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石鼓文长期霸占考证圈、书法圈的网红地位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溯源”思想。

所谓溯源,通俗来讲就是追寻根源。对古文字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篆文有大篆、小篆之别,然而,从小篆又究竟是怎样从大篆过渡而来的?这个鸿蒙难解的问题给小篆的出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石鼓文的出现,恰恰填补了大篆过渡到小篆这一转折时期的史料空白,使残断的历史弥合。研究石鼓文,自然也成为我们了解过去、解构文明的重要手段。


 

北宋石鼓文拓片


第二,在信息闭塞的时代难以窥见真容。

石鼓文虽然在学者和书法家那里早已大名鼎鼎,但是在复制技术和信息流通尚不算发达的时代,一睹石鼓真容也不容易。况且金石有寿,刻石文字年久易损。北宋欧阳修著录时,石鼓文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钦天一阁藏宋拓本中尚存四百六十二字;至元代,石鼓仅剩三百八十六字;今之“马荐”鼓则已一字无存矣。因此,石鼓文的传承成为一个并不亚于研究的重要问题。

 

居之安 吴昌硕书


第三,石鼓文是极佳的书法参考范本。

试问:哪位执着于书法的道友不希望自己能在继承古典的同时开辟个人面貌?石鼓文古茂遒朴而有逸气,笔划严谨工整、粗细均匀,结体有的对称平正,有的则参差错落,近小篆而无小篆的拘谨;布局上,字字独立,又体现出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在古文字书法中独具风神。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后世学篆者看中了石鼓文这种左右逢源的特征,将这种自由活泼的特质视为创新的潜在机遇。近现代的杨沂孙、翁同龢、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庵皆获益于此。


石鼓文拓片(左)与王福庵临写(右)


石鼓文拓片(左)与王福庵临写(右)


 

那么,又为什么说“学好石鼓文,万事不求人”呢?

 

一、

主流观点认为,篆书乃中国文字之首,篆书又有大、小之别。据考,石鼓文诞生于二者的交接阶段,左右逢源不说,长期临习则可体察二篆差异、加强体系意识。

 

二、

基于时代原因,石鼓文结体多样、节奏多变,对我们揣摩文字取势与气息构成具有很大的启发,为个人面貌的建立提供着可能性。即使是写隶、草、行、楷,我们也可以从石鼓文中汲取结体与节奏方面的养分。

 

三、

学好石鼓文,是掌握线条质感的关键之一。眼下,但凡谈到书法学习中“练线”,石鼓文总是不可不学的。把石鼓文学好,写篆、隶、草、行、楷时不单会更流畅,处理转折也会更从容。

 

四、

石鼓文包含着多元的空间关系,可以提高我们对布局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这些空间关系也可以直接移植到古玺印创作中。

 

五、

石鼓文稍加处理后可以直接入印,在篆刻领域是以书入印的典型范本。

 

六、

研究石鼓文的美学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书画中的“金石味”,从而完善自身的国画审美体系,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全新的视角与高度。





课程内容抢先看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示范7讲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一)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二)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三)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四)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五)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六)



鞠稚儒石鼓文临习(七)



扫码报名





点击原文进入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