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树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解读

 老刘tdrhg 2018-12-07



浙江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褚树荣


适应社会,指向生活,学以致用,这是新课标的价值取向,而最能体现这种课程价值的任务群,就是必修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一、比较与鉴别:什么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我们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三个并列的任务群。虽然学分有别(分别是2.5,1.5,1),但地位相等。如果放眼将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那么,何谓“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我们先来比较三个任务群:



“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表达”“阅读与交流”,说法不同,本质一致。阅读,主要解决信息输入的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信息,理解、积累、探究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表达,解决信息输出的问题,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运用、表达、交流变得重要。在输入(阅读)和输出(表达)的中间,是信息的内化,即经过顺应、同化,完成建构,形成认知图式。也就是说,输入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主观能动,客体才能成为主体的东西,然后在特定的情境中,有了交流的需要,才会生产表达。这种“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三个任务群在本质上都是共同的。


但是,加诸“文学”“思辨”和“实用”,则三个任务群的性质和思维方法就有了区别。“文学阅读与写作”本质上是以感悟、体验为主的审美活动,其思维方式以虚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为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质上是思辨、批判为主的理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指向生活实用,只求实用性和普适性,运思方式以定义、解释、认同、操作为主。所以这三个任务群,学习的对象和思维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二、弥补与均衡:今天为什么要学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而言,今天的课程都是将来学生进入社会的铺垫。人的素养形成,不外乎两个源头:一是汲取间接经验,多半来自文本阅读;二是积累直接经验,主要依赖社会实践。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虽然也有赖于文本阅读,但它的实用指向,使它具备了社会化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课程,有三种功能:首先是丰富生活经历,积累直接经验,这是认知的源泉;其次是练就生活本领,适应工作需要,与社会接轨;再次是完整社会认知,与生活达成谅解,这是态度的养成。这些功能,作用于所有学生,学生借此形成进入社会的基本素养。


反观传统语文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都有轻视实用功利的倾向。三个任务群指向生活中的三种需求,如果以实用和普适的频度排列,从重到轻,应该是实用功利→理性思辨→文学审美。但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它们的地位恰好与生活需求相反:实用功利←理性思辨←文学审美。传统语文教学讲的是听、说、读、写。听说,作为很重要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付诸阙如;读写,多数情况下也只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打转。课标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以文学性思维为主导,“梳理与探究”离不开思辨性思维,“表达与交流”关系到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虽然文学性、实用性、思辨性思维都要用到,但是语文教学不注重“表达与交流”已是普遍的事实。所以,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放在课程论视域中考察,它实在是一种补救和平衡:弥补以往语文课程内容的缺失,改变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三、创意与开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做什么


根据课标规定,该任务群“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实用性语文”是课标新出的一个概念,不好解释和定义。关于“实用性语文”的内容,课标列举了三种:实用文章阅读(实用性文本实为实用类文章,强调“独立”阅读,似乎多余)、实用口语交流、实用文章写作。其实按照听、说、读、写归类,逻辑已经很清楚,但课标为了具体解释,又罗列了“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三类内容,其实这三类也是简单枚举,并不是严格的逻辑分类。既然课标已经列举,那么,对每一类的内容就有分类梳理的必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外延之广,远远超过文学种类和思辨对象。根据课标建议的三大类别,高中阶段是无法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因此,要根据“管用”和“能用”的原则,确立几个重点专题。“管用”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经常用到,能发挥作用;“能用”是基于校本,根据学校的资源和条件,符合学情,学习那些最基础、可操作的专题。如下所示,就是一种思路: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课程价值重大,但课标只安排了1个学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除了设计重点专题外,高中三年应该切实加强实用性写作和口语训练,最好把实用性写作和口语训练渗透到18个任务群中,当然,训练的项目要和任务群的内容相关。譬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训练读书笔记和推介,“当代文化参与”训练调查报告和访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训练新媒体写作和主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可以训练说明文和申诉,“文学阅读与写作”可以训练内容提要和口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议论文和辩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训练读后感和倾听,“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可以训练广告与标语以及商谈,“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训练文艺短评和朗诵,“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训练随笔和聊天,“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训练实验报告和口头咨询,“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训练策划书和读书报告,“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训练文艺评论和沙龙讨论,“跨文化专题研讨”可以训练比较研究和口语翻译,“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训练学术小论文和答辩等。


四、策略与行为:如何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基于文体特征是一条基本原则。“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要考虑到两个维度:一个是文体维度,即阅读的对象和表达的结果,一般都是实用类文章;一个是思维维度,即实用性思维主导学习,学习是为了方便生活、服务社会。因此,从实用类文体特征出发,讨论阅读与交流的策略就显得必要。为了解释的方便,我们先把实用文类和文学文类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加以比较:



因为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有别,阅读策略和方法必然各有侧重。就阅读策略而言,实用文类主要作理解性阅读和操作性阅读。所谓理解性阅读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目标。理解文章的关键是点面结合。“点”,就是把握文章关键性的语句,不同的文章体式,重要语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抓住关键语句,就能理解文章的概要;“面”,就是把握文章的材料及解释。任何实用类文本都要求理解性阅读,而且理解性阅读是所有阅读的基础。操作性阅读的对象多是说明类文章,它是讲述做事方法和行为方式的文章。其重点在于怎么做,或者直接说明操作方法、行为规则,或者通过对做事原理、行为机制的阐述,指导人们合理地进行实践活动。从阅读主体这方面看,操作性阅读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阅读中有操作,并努力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转化成具体操作;第二种是阅读后有行动。我们抱着实践的目的去阅读,并努力把自己的阅读理解付诸实践。要言之,操作性阅读不仅是“求知”,而且要“行动”:你不仅要知道别人说了什么,而且要把别人说的与自己做的联系起来。理解性阅读和操作性阅读与文学阅读相比,显然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根据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文学类文本一般多用揣摩、品味、咀嚼、想象、联想、体验、感悟、欣赏、涵泳、移情等方法,而实用类文本一般多用理解、筛选、排列、分类、分解、分析、归类、组合、整合、概括等方法。


基于情境中的实践,是另一条重要原则。如果基于文体特征主要关乎“阅读”的话,那么,这条原则关乎“交流”。实用性的交流,林林总总,难以穷尽。人类的交际语境有多宽广,实用性交流的形式就有多丰富。除了写作与口语之外,操作和观察也很重要,看、听、说、读、写、做,只要涉及实用性,都是这个话题中的“交流”。因此这种“交流”有两个基本要素,就是情境和实践。情境,意味着交流的发生,是有前提条件的,有前因后果的,有过程变化的,这就有了待解决的问题,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所谓“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就此产生。实践,意味着所有的行动都是主体行为,即“我”要去做的;意味着活动体验,即“我”在做中学到了技能,得到历练。实用性的交流其实是进入生活和社会的模拟。总之,没有情境中的实践,就没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参考文献:

[1]褚树荣.思辨何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J].语文学习,201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陈如意.文以致用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褚树荣.从实验室到田野:任务群视域中的专题学习[J].语文学习,2018(2).

[5]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材建设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语文学习》2018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