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结构对应

 江山携手 2018-12-09

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所谓习惯,就是古代一直使用至今,大家认同了的词语。如:打扫卫生,都已卫生,还用打扫吗?但已成为习惯用语了。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一、什么是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指由一个或者若干个主语,加上一个或若干个谓语,所组成的句式,就是主谓结构。是语言文学范畴。

比如;哀鸿遍地,八方支援,白骨露野等均是主谓结构短语。“哀鸿”,“八方”,“白骨”是主语,“遍地”“支援”,“露野”为谓语。

二、什么是并列结构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也相同,并由并列连词或其他并列手段连接起来的结构序列。并列是词、句重要的连接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并列的成分必须是在同一层次上,并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就不是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可以是主语、谓语动词的并列,也可以是表语、状语的并列。

并列结构的词: 风霜刀剑、风花雪月、春夏秋冬、风雨雷电、苦乐酸甜、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山水泉石、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含有两对近义词的词: 兴国安邦、翻山越岭 百依百顺、背井离乡、长吁短叹、道听途说、丢盔弃甲、调兵遣将、甜言蜜语、街谈巷议、惊涛骇浪、咬文嚼字、门当户对、丰功伟绩、见多识广、察言观色、高瞻远瞩、左顾右盼、调兵遣将、粉身碎骨、狂风暴雨、旁敲侧击、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生龙活虎、惊天动地、七拼八凑。 

含有两对反义词的词 :悲欢离合、古今中外、古往今来 天南地北、出生入死、今是昨非。
    三、什么是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的语素或词句一般都是以后一语素或词句为核心,前一语素或词句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就是一个字是主要的,另一个字是修饰这个字的。二字的地位不同。比如说,短语,语是主要的(中心词),短是修饰语的,所以是偏正结构。佳人,人是主要的,佳是修饰人的,也是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有两种: 一种是定中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词语叫定语,被修饰词语叫中心词语(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或者宾语)。如,我的书、美丽的校园、伟大祖国、重担。 一种是状中结构,状中结构的修饰词语叫状语,被修饰词语叫中心词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如,狠狠地打、高兴地笑、瞎猜、不欢、速食、慢慢地走、快跑、十分动人。即是一个字(词)是主要的,另一个字(词)是修饰这个字的。二字的地位不同。例如:
    ①短语,语是中心词,短是修饰词。

    ②义务劳动,劳动是中心词,义务是修饰词。

③体育活动,活动是中心词,体育是修饰词。

以上都属偏正结构。

四、什么是动宾结构

一个名词(充当主语、宾语),一个动词(充当谓语) 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主谓顺序的逻辑关系能说得通,叫主谓关系,表主动关系 

动宾短语:动词+宾语。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下面借助对联来说说结构对应。例如,清圣祖康熙题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联:

庭松不改青葱色;

盆菊仍霏清静香。

    青葱”,翠绿色。松为百木之长,在“岁寒三友”中名列首位,由于它经冬犹绿,吟风振雪,给人以高洁坚贞之感,故深受世人的喜爱。上联正是借松而励志。“霏”,飘洒,飞扬。“清静”,安静,不嘈杂,借指心性纯正恬静。菊花是起源于我国的名花,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咏赞,用以颂赞其傲霜的精神、怡然的神志、高洁的情操。下联也是借菊而抒怀。联语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幽雅的松菊图:松柏挺立,葱茏映目;菊花似锦,馨香四溢。一“色”一“香”,和谐动人。“香”还暗寓书香,极有情韵。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其中,“庭松”、“盆菊”均为偏正结构,而“青葱”、“清静”则均为并列结构。

又如,清郑燮(板桥)题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亭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月作为“三光”之一,自古以来被文人雅士歌咏颇多,借月抒怀之作数不胜数。以“月”为名的景观也遍及各地。上联用“月来”切“月观”之亭名,谓地上月光如水。以水形容月光尤显亲切自然,苏轼《次韵孔毅父》诗友“可怜明月如泼水”之句。“云起”云朵涌动。下联言空中状似山。云从来就是飘忽不定,或聚或散,形态各异,将云团比做峰峦,更是活灵活现。晋代袁宏《东征赋》中有“即云似岭,望水若天”之句。以水喻光,写月在地;用云譬风,称山在天,想象可谓神奇,给人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状宾结构,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再如,清曾国藩题桂湖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倾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桂湖位于四川新都,夏日荷花满湖,秋季桂蕊飘香,是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幼年读书的地方。“秦树蜀山”,秦(指陕西)地的树和蜀(指四川)地的山,以“五千里”言其远,指明自己由陕西来到此地。“过客”,过路的客人,旅客。联语以“秦树蜀山”为远景,又以“荷花秋水”为近景,由远及近描摹出秦川蜀地的雄浑及桂湖景色的秀美,同时发出感慨,称自己原来不过是个匆匆的“过客”,而“诗人”杨慎却为此间的湖光增色许多,可谓清静交融,别有风采。从结构上看,上下联的两个分句都是偏正结构和主谓宾结构,句法保持一致。

而下面一幅对联在用词和句式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开满地“是动宾结构,而”喜盈门“是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有些联文中的短语局部结构相同,甚至每个词的词性都相同,但整体结构不相对应。如,

京汉风雷犹震耳;

桥梁纽带总关情。

  “京汉”对“桥梁”、“风雷”对“纽带”,颇为工整,但“京汉/风雷”是偏正结构,而“桥梁/纽带”并列结构。

可见,上下联相应处的词性、句式一定要相同,其目的是为了使联语意思鲜明,形式上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为了加深印象,不妨再详细分析下面两幅楹联的结构:

清刘凤诰题山东济南大明湖西北岸小沧浪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语巧用数字,以疏朗明快的笔调,准确鲜明地描绘了大明湖的风光和济南城的景色。“荷”、“柳”、“山”、“湖”简约概括,极为诱人。在修辞上,“荷花”、“山色”均为双声词,读来更为悦耳顺畅。从结构上来分析:上联的“四面”“荷花”“三面”与下联的“一城”、“山色”、“半城”,均相应偏正结构;进而,上联的“四面”与“荷花”、“三面”与“柳”、以及下联的“一城”与“山色”、“半城”与“湖”,也分别构成偏正结构;而上联的“四面荷花”与“三面柳”,以及下联的“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则分别构成并列结构。

清何绍基题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内咏诗楼联: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楼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花笺”,精致华美的笺纸。薛涛居浣花溪,曾一种彩笺专门用来写诗,时人称浣花笺或薛涛笺。其后竞起仿效,风行千载。“茗碗”,即茶碗,代指饮茶。此间有玉女津古井,水晶莹澄澈,宜酿酒烹茶,后人称其为薛涛井。上联追忆女诗人薛涛的逸事,一个“香”字既切笺与茗,又颂扬女诗人流芳百世。下联围绕“活”字写来,江水中云影的缓缓飘移,变化无穷的粼粼波光,映着那雕栏玉砌的吟诗楼,使其显得更加秀丽而迷人。此联咏事赋景,熨贴自然,又令游人倍添逸兴。从结构上来分析:上联的“花笺、”“茗碗”、“千载”与下列的“云影”、“波光”、“一楼”,均相应为偏正结构;进而,上联的“花笺”与“茗碗”,以及下联的“云影”与“波光”,构成并列结构,成为主语部分;上联的“香”与“千载”,以及下联的“活”与“一楼”,则构成动宾结构,成为谓语部分。

    这两幅楹联从词性和句式结构上来说,上下联都对得非常工稳的。楹联字数越多,句子的结构就越复杂,结构的变化也越大,因而对于撰联的技巧要求也越高。词性一致与结构对应必须结合起来运用。

在楹联创作、评审的实践中,应该对“当句自对”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撰写对联,能够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问见识和运用文字的功夫。因此,要把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品质的提高上来。什么是精品?那应该是深刻的思想与欲精美的艺术性和谐的统一体。从创作艺术角度来说,一幅好的楹联应该具有精巧的构思,奇妙的修辞,独特的风韵。楹联创作于其它文艺创作一样,除了要有好的主题和内容外,还要进行艺术构思,而且,楹联的篇幅往往比任何诗词及其它文学形式都小,因此,构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反映在遣词、用字、组句的技巧上,楹联的构思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从遣词技巧上,可以有比喻法、比拟法、夸张法、衬托法、对比法、自对法、借对法、双关法、用数法、藏典法等;用字技巧上,可以有拆字法、合字法、叠字法、谐音法、同傍法、拟声法等;组句技巧上,可以有回文法、排比法、顶针法、嵌字法、设问法等。这些内容涉及楹联修辞学。但,其中直接与“结构对应”这一基本要求有关的“当句自对”问题,却是在楹联创作、评审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点之一。“结构对应”强调的是上下联联文结构要互相照应,互相对应平衡。但,在遣词的技巧中,有一种自对法,也就是当句自对,是上下联本句自对的形式。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相对。

    例如:清阮元题杭州贡院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旧时乡试通常三年一次,都是秋天在省城贡院举行。此联首先点出时间为“桂子香时,槐花黄后”。而这喜获丰收的金秋岁月,正是“下笔千言”,抒怀写意的大好时节。接着又写“出门一笑”,喜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实际是对入场考生的激励和鼓舞,以“月满”喻圆满称心,用“潮来”喻思潮敏捷。此联措辞平实,寓意浓郁,实为佳作。此联在用词结构上,乍一看,上下联并不对应平衡,有人会问“桂子香时”怎么能对“西湖月满”?“槐花黄后”怎么能对“东浙潮来”?但实际上,作者在修辞手法上,恰恰就采用了自对法。你看,“桂子香时”对“槐花黄后”;“西湖月满”对“东浙潮来”,不仅词性结构一致,而且平仄交替、相对,非常工稳。

又如,清陶澍题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一笠亭”,为上海豫园一景。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等句,陶澍将上述名篇之句调整组合,使之成为一幅洒落有致,不露斧痕的集句写景联。上联意为:园内假山足可乱真,可任游人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下联意为:今日适逢天朗日丽,仰望天宇广阔,俯察花草幽美,游赏之乐,岂不快哉!此联联语也是采用当句自对之修饰手法。有人会问:“游目骋怀”怎么对得起“仰观俯察”?“崇山峻岭”怎么能对得起“天朗气清”?实际上,上联之“游目”对“骋怀”,“崇山”对“峻岭”;而下联之“仰观”对“俯察”,“天朗”对“气清”,都属于当句自对,词性结构对仗,平仄和谐,也是非常工稳的。

注:参考、引用叶子彤《联律通则》解读,在此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