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社会,曾经听信某些“精英”的话,发狂地想要割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然而“精英”又说,西方有人倡导“诗意地栖居”,是个好主意。 这就叫人糊涂了。 其实,读读《唐诗三百首》之类继承文化传统的书,正是走向诗意地栖居的途径。 怎样才算是诗意地栖居?这是个值得大家认真讨论的问题。 我心目中的诗意栖居, 是面对优美的环境, 过一种优雅的生活。 不必把目光全放在自然环境上。 生活得有诗意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顺境逆境,都能发觉处处是诗。 这真是“有诗为证”: 晴天,“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好! 雨天,“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也好! 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妙! 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也妙! 失意,“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感同身受; 得意,“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亦感同身受。 总之,读《唐诗三百首》就是和唐代优秀诗人对话,就是汲取诗人的精神营养,效法他们优雅的生活方式,就是借鉴他们的艺术经验,逐渐养成自己的精神修养,使我们自己优秀起来,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现诗意。 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追根究底问一句:浮躁从何而来?难道摒弃优雅,不就是割断文化传统精神所造成的恶果么? 重新塑造社会文明, 是否可以从简单的读诗做起, 从读《唐诗三百首》迈出第一步呢? 恭请诸君认真讨论一下! ——余福智 【作者简介】 余福智,著名学者。执教于中学与大学中文系共三十馀年,主讲中国文学史,又曾开设选修课,讲授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诗论。著作包括《美在生命》、《寻找原装庄子》、《唐诗底蕴》、《中华文化传统散论》等。曾在佛山电视台主持《粤讲粤过瘾》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