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 | 解析内经--生长壮老已与生长化收藏的区别与应用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此言天地非不生化,但物之动静,各有所由耳。凡物之动者,血气之属也,皆生气根于身之中,以神为生死之主,故曰神机。然神之存亡,由于饮食呼吸之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动者息矣。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属也,皆生气根于形之外,以气为荣枯之主,故曰气立。然气之盛衰,由于阴阳之升降,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植者败矣。此其物之修短,固各有数;但禀赋者出乎天,自作者由乎我,孰非所谓静之期?亦各有其因耳。生长壮老已,动物之始终也,故必赖呼吸之出入。生长化收藏,植物之盛衰也,故必赖阴阳之升降。器即形也,凡万物之成形者,皆神机气立之器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易曰:形乃谓之器。义即此也。”


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张介宾在《类经》中将“神机”与“气立”归属于动物与植物两类生物,是因为动物有神,而植物有气,即所谓“物之动”与“物之植”的不同。动物需要饮食呼吸的出入,植物需要天地之气的升降,因此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动者息矣,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植者败矣。

张师的观点是一家之说,虽然不能完整解释经文原意,但也说明了“神机”与“气立”存在着阴阳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出入”与“升降”之间的阴阳关系。

何为神机?何为气立?

释字:机者,《集韵》:“织具谓之机杼,机以转轴,杼以持纬。又气运之变化曰机。”《至乐篇》:“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又《韵会》:“要也,会也,密也。”立者,《说文解字》:“立,住也。”《礼·曲礼》:“立必正方。又成也。”

因此,所谓“神机”,就是神的变化枢要;而所谓“气立”是指气的化生功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神机”位于生命之中,为生命之根,主生;“气立”是位于生命之标,是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主化。这也正是黄帝的问题,“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是在回答黄帝的问题,应该是所答是其所问。所以说“神机”主生,“气立”主化。

经云:“在天为玄,玄生神。”“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又:“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生者也。”“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为阳主生,地为阴主成。因此,这里的“神机”主万物之生成,“气立”主天地间万物生成的气化过程,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出入”是指天地间万物的新陈代谢、吸收精华、排泄糟粕的过程,是生物体本身与自然所发生关系。“升降”是指生物体内之气的升降循环,是生物体内部在气化过程。具体对于人来说,“出入”就是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人体与自然发生关系。“入”的部分是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的部分是指上焦呼出之气,大肠排泄糟粕,膀胱排泄津液等。“出入”是人体气、血、精、神、津、液生成的基础,没有出入就没有其生成的可能,神机也就结束了。“升降”是气、血、精、神、津、液的转化条件,没有升降也就没有了气的生化,人体中的这些物质也就没有生命的意义。

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生、长、壮、老、已”是一个生命体从生到死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体来说从出生开始就要不断地吸收外来的营养物质,同时排泄体内糟粕,以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循环。《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详细地介绍了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环节,其中肾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肾精主生长、生殖、生命。当肾精充足时,生命则长,而且有生殖功能;当肾精衰弱时,首先丧失的是生长功能,然后是生殖功能;当肾精全部衰竭时,生命也就停止了。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精就源于人体水谷精微的新陈代谢,也就是源于“出入”。因此说没有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及糟粕的排泄,也就不可能表现出生命的所有不同阶段。

例如,一粒绿豆,如果把它泡在水里,就会发芽,但不会开花结果,原因是水里没有绿豆这个植物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如果把它埋在土里,而且按时浇水施肥,绿豆得到了其所需的所有营养元素,有了正常的“出入”,其整个生命过程就会完整地表现出生、长、壮、老、已的全部环节。

“生、长、化、收、藏”是气的变化的5种形式,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自然界中是用来表述谷物从生长到成熟收藏的过程,在人体则对应五脏之气的功能特点,肝主生,心主长,脾主化,肺主收,肾主藏。脏腑功能的表现方式就是气的升降。“生、长”属于“升”,“收、藏”属于“降”,“化”为升降的枢纽。

经文接着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说明天地间万物只要是有形的,有生命的,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升降出入”,这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这是建立在生命体的基础上,所谓“器”就是指生命体的形,如果生命的形不在了,也就是经文说的“器散”了,生化也就停止了。

这里提到了中医学的一个特点,作为一个生命医学首要问题就是关怀生命体本身,对于生命以外的其他事物不在中医的讨论范围之内,这一点应该与道家的观点是相符合的。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一个人身体已经死了,他(她)的灵魂去哪了?《黄帝内经》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在美国,有很多人对人死了以后的事情特别感兴趣,也做了很多试验,也有人把自己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等。还有就是宗教,宗教也是在讨论人死了以后的事情,人们都希望了解人死了以后要去哪?原因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一个人只能来这个世界一次,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们最担心的就是死了以后怎么办?

其实,这些都不是中医讨论的范畴,《黄帝内经》不讨论人死了以后的事情,中医源于道家学说,道家认为人世间才是最美好的,人死了以后的阴间都是阴险可怕的。所以,道家所描绘的最美好的地方,在人世间都能找到其原型,所谓世外桃源的仙境,以及一些道家名山,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就像美国3D电影《阿凡达》的背景一样,虽然很美很神奇,但都可以找到其原型。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其他宗教所描述的天堂,在人间是找不到的,是人们臆造的另一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都信奉道教。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信奉炼丹术,希望通过炼丹找到长生不老药,以求永生,这是因为这些皇帝们充分地领会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永远享受当下的荣华,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永生的方法,这个观点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显然长生不老的方法没有找到,但在求永生这个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了很多健康养生方法。这也是为什么《黄帝内经》是一部关注人的健康的医学著作,是关注人在世时候的健康。

四、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经文接着指出:“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这里进一步强调有形的生命就要遵循“升降出入”的生命活动规律,此四者要保持平衡,而且贵在坚持。如果平衡被打破了,灾害就到来了。“无形无患”是指人体的形体消失了,也就没有疾患了,说明《黄帝内经》是一部介绍有形的、活着的生命,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专著,如果一个人的形已经不存在了,就不再是《黄帝内经》所关注的范畴了。

《黄帝内经》特别重视人的神机,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治疗病人时要结合病人神态的反应,同时也要用医者的神志来调理病人的神志,如果一个人已经死了,其神志也就不存在了,治疗也就谈不上了。正如张介宾所注:“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则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神不使也。”

五、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黄帝在经文中接着问,有没有不需要生化的生命呢?岐伯非常感叹地回答,惟有完全合乎道的人的生命才不需要生化。这样的人惟有真人可以做到。

《黄帝内经》将不平凡的人分为4类,其中非常重要的、超人的一类人称之为真人。从此段经文看出,所谓真人就应该是我们常说的,其生命“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这样的人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其生命是永恒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对这4种不同类型的人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对照,“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4类人包括: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其中真人和至人的生命是永恒的;圣人的生命时限也可以以百数来计算,至少是超过100岁的,甚至可以活到几百岁;贤人则是尽其所能合乎阴阳之道,其生命的时限也可以到达其寿命的极限,一个天年是60岁,有人说人的寿命极限是两个天年,也就是120岁。

从此段经文我们可以得知,按照道家的观点,真、至、圣、贤4类人的划分与人的寿命关系非常密切,判断一个人是否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最关键的是要看他的年龄,如果病人英年早逝,就谈不上圣贤,圣贤之人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其外在表现首先是看其寿命长短,这个观点与儒家是不同的,也说明了道家或者《黄帝内经》对人的寿命的重视。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