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踝关节及韧带解剖

 壹根藤上柒朵花 2018-12-14
原创: 小墨 紫葫芦与解剖 11月29日


距小腿关节为一轴性屈戌关节。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内、外踝关节面构成踝穴,距骨滑车构成关节头。

前面观

F:腓骨  LM:外踝   MM:内踝  T:胫骨  TA:距骨

两踝间的距离即踝间径,男性平均73.1mm,女性平均66.0mm。两踝关节面呈向前开放约25°角。外踝比内踝低,并稍靠后,因此,通过内、外踝的踝关节横轴斜向后外方约20°。

管踝关节为单一的屈戌关节,但在跖屈或背屈时,其旋转轴仍较为奶灵活。当膝关节伸直时,踝关节可背10°膝关节屈曲时,因跟腱松弛,踝关节可背屈30°。在行走、跑步和跳跃过程中,背屈时韧带最紧张,牵拉运动最明显。在放松时,只要不牵扯下面的胫联合和作轻微的侧屈曲运动,甚至感觉不到侧向运动。在背屈时,因骨轻微外旋,导致踝关节间隙增大。

距骨滑车关节面呈鞍状,前宽后窄,前端比后端宽约2mm。关节面在前后方向上微凸,在横向上微凹踝关节囊围绕关节周围,近端起自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周缘,远端止距骨滑车关节面周缘和距骨颈上面,距骨颈位于囊内。关节囊前后薄弱,两侧被韧带增强。

关节囊被下列韧带增强:

1.内侧三角韧带居踝关节内侧、前方和后方。自内踝呈扁形向下,止于距骨、舟骨和跟骨,坚固地弥补了内踝短缺的部分。可分下列四部:

1胫距前部:自内踝前缘向前下止于距骨颈后部,恰在距骨内踝关节面前方。有些纤维越过距舟关节至舟骨。

2胫距后部相当于外侧的距后韧带,但较短。起自内踝外面的窝,向后附于距骨内侧面及距骨后突内侧结节。其强韧程度有较大变化。

3胫舟部位于前部浅层,起自内踝前缘,斜向前下,止于舟骨粗隆和跟舟跖侧韧带内侧缘。

4胫跟部:位于中部浅层,肥厚而坚韧,起自内踝尖,向下止于跟骨载距突。因之,胫跟部像外侧的跟腓韧带,不附于距骨。此韧带从内侧加强踝关节,有防止足向后脱位的作用。其下部附着点坚厚,永不会剥离,但其内附着点可发生完全断裂。

2.外侧的副韧带包括距前、后韧带和跟韧带。

1距腓前韧带:位关节外侧,起自外踝前缘,水平走向前内,止于距骨颈外面紧靠距骨外踝关节面前方。较为软弱,足跖屈及内翻时容易损伤。

2)距后韧带:为外侧三束韧带中最强者,位置较深。起自外踝内面的指状窝,水平向后内,经距骨后面,止于距骨后突外侧结节,较胫距后部稍长,两者均与mu长屈肌腱鞘融合。此韧带在外踝的附着点甚为坚强,因之,距骨与外踝难于分离。当足极度背屈、内翻或踝关节完全脱位时,此韧带受到最大应力。

3跟腓韧带:为一强韧的圆形纤维索,一般长12mm,宽5mm,起自外尖前方的压迹,行向后下方,达跟骨外面中部的结节,其长轴与腓骨长轴呈向后10°~ 40°角,它的形状和方向与膝关节的侧副韧带相似。骨长、短肌腱跨过它的表面。 

跟腓韧带位于踝关节运动轴后方,在足背屈时紧张,足跖屈时松弛。在重荷位时,跟韧带呈松弛状态,允许跟骨作旋后运动,当跟骨随足旋后时,跟韧带呈垂直位并绷紧,此时,可用手指在外踝下方摸到绷紧的腓骨肌腱和跟腓韧带。同时它的机械效应得到改善,韧带在方向上的这一变化是由距跟舟关节运动轴的斜位引起的。

(便于整体观看,上传足背、足底韧带图)

3.足背面观


4.足底部观

(完)

突出特点:

1. 针刀医学泰斗——庞继光教授主编

2. 图文并茂,内容详实(90余病种),全书彩色印刷

3.全书共有500余幅原创解剖彩色图谱


内容概要:

本书是从外科、骨科医生的角度来演绎与诠释新型微型手术刀。针刀闭合型松解、减压术,将二十余年针刀治疗百余种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汇成此书。以实用为宗旨,强调科学务实作风、突出准确定点与安全操作,提出了一整套规避风险、失误的科学且可行的办法。全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科研指导临床,条理清晰,插图精美、文图应对,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本书中均可找到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