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法:《内经》和《难经》记录的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罗纯华 2018-12-22

历代医家关于“脉法”的论著及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内经》《难经》伊始,至近代为止,各家关于脉法的研究各抒己见,各具特色。然而,因医者悟性及知识面的差别,涉及的脉法均有所局限性。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认真研读《内经》《难经》,发现个中所涉及的脉法简明易懂,提纲挚领,临床实用性较强。现结合吾师所传,归纳两种脉法,以资大家借鉴参考。

1 脉法分类述要

《内经》《难经》传世千载,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记载了两种易于掌握又切合实际的脉法,即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1.1 三部九候法

《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后世所创的“三焦脉法”定位与此相似。

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提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擅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法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别勾勒出了切脉基本的法则,并使医者脑海中对脉形成了一种“象”的感觉。这对以后找准病位做好了铺垫,对明确定位有显著指导作用。

另外,此脉法将五脏六腑、上下、前后、左右、表里、内外涵盖在内,后世所兴起的脏腑脉法、六经脉法等均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此类脉法多从“气”、“势”言之。例如,脉上竞上,胸喉为病,即脉气上移,脉势向上,多出现头部、胸部、咽喉、鼻腔、睡眠及上肢颈椎疾病,至于具体气聚何处当根据下文的“独脉法”去作鉴别。

1.2 独脉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应用三部九候脉法定位,以举、按、寻的指法找出左、右寸关尺三部中某一部位的特异脉象。此脉法多用于杂病的判别,对单个脏腑性病变的诊断率非常高。百病皆生于气,所以从特定部位的特殊脉象可以推测特定脏腑的气机变化,故而独脉法可以发现现代诊查方法所不能发现的异常。

《金匮要略》中的“积聚脉”诊法就是应用独脉法的典范,即可以从患者的脉象中感觉到病变部位的气机的异常。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介绍到:“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该脉法与《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论述有些许相似,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疾病之所在。这即是“脉中象人”的雏形,即寸关尺三部分别应对人体上中下三焦,脉内以候里(五脏六腑、骨等),脉外以候外(膝理、筋、皮毛等),脉中以候中(肉、血脉等)。

细而分之,分别将寸关尺再各分三部,即寸上(《内经》谓之“上竞上”,《金匮要略》谓之“微出寸口”)、寸中、寸下关上(《伤寒论》《金匮要略》谓之“上关上”)、关中(《伤寒论》谓之“关上”)、关下尺上、尺中、尺下

此种分法可谓是三部九候诊法的另一形式,与浮中沉分法相得益彰,参合应用可以更全面系统的把握病位所在。其特色之处还远不止于此,张仲景虽然在论述“诸积大法”中提及“寸口”“微出寸口”“关上”“上关上”“微下关”等。

然而据此可以举一反三,将此类定位方法扩展到人体头、颈、胸、心下、腹、小腹、腰、股、小腿、足等更精确位置,同时根据外以候外,内以候内,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左以候左、右以候右方法将五脏六腑、筋脉肉皮骨分别填充进去,这样定位将更加准确。这是独脉法的妙用所在,该脉法条分缕析,其实用价值,非同一般,值得深入研究。

2 脉法层次简述

古人讲求色脉相应,并参合以行之,以视死决生。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提及:“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从脉法应用水平而论,亦可分为三个层次。

2.1 上工层次

上工看脉,凭脉知病,持脉在手,若风吹云,如影随形,三部九候细参,不待患者详言即可断定所患何病,所在何处,程度如何,如何得之,预后如何等等。笔者导师齐向华教授的“意势”诊脉法即是言此,诊脉如观摩四季水流一般,要点在于水流的气势、宽窄、缓急等,例如:脉来洪盛则气盛;脉来窄缩则气机不展;脉来虚芤则虚劳耗神;左寸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左寸脉起搏段迟滞怠缓,则悲伤、易哭、心中郁郁不舒;左关浮大,左寸下陡然塌落,不随人愿,不得志,难以上进发展感;右尺紧缩、孤立,示偏执或认真、孤独、思虑甚等。

此类感受均是从脉“象”而来,观摩脉的走势以判别患者当下状态及过往经历痕迹等,均是“未病将病”或“已病未觉”层面。

古人讲“形神合一”,躯体疾病往往先因心理状态的干涉而变得多元化,因此神病先于形病,神衰先于形衰,如能准确把握患者既往、当下的心理状态,并据此预测将来状态,再参合运气、环境变化等外界因素,我们完全可以防病于未然,即不会出现《内经》所言:“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被动局面。

另外,齐教授研究的脉象在心理诊断方面的应用亦是脉势层面的体现:“性急躁则脉急数,是脉搏起始有急迫之感;性宽缓则脉迟缓,是脉搏起始段的缓缓袅袅之感;心高气傲、趾高气扬之人,脉多浮;性情镇静沉潜,则脉多沉;心小、做事谨慎之人脉体紧细;心胸宽广之人脉象宽缓;耿直之人脉象挺直;自私之人或防范意识较强的人,脉象收紧;性情随和之人,脉象宽而发散;精神敏感、易于担心之人,则脉搏高峰段有迅速滑过之感;心理懒惰之人,则脉搏起始段怠慢而散;思维清晰之人,则脉流畅;愚钝或性格怪异则脉涩滞。”

2.2 中工层次

中工把脉,三部九候未细分,时以“独脉”法测其证候,以寸、关、尺三部分类,左右不别,以脉知证,如“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此类皆是以脉测证,并且可以从微小变化辨别不同疾病。若熟练运用并细心揣摩,亦可近乎上工层次。

2.3 下工层次

下工诊脉,不以三部九候为纲,不察脉之走势,单从脉形大概辨证,判阴阳,别表里,定虚实,测预后。如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证脉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证脉象,伤寒六经中分别以太阳病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细、太阴脉浮缓、少阴脉微细、厥阴脉微为主脉,提纲挚领,再以兼脉辨寒热等等。然时常有脉证相违之时,此时当认真辨别脉证孰真孰假,如:表证当发汗,是其常规法则,然张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是从脉之沉,舍其症之表;里证攻下,是一般思路,然“日哺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此是从脉之浮,舍其症之里。

《素问·八正神明伦篇》说:“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见微知著与见病治病,孰优孰劣,无需赘言,若以此标准去衡量现代中医,且不说上工、中工少见,就是下工也不多见的。

3 脉法衍化

古人按“脉中象人”思想将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于上、中、下三部,细而言之,寸关尺又各有浮中沉,三而三之,九候成焉。又经后世多位医家发展、扩充,将寸关尺三部分的更加详细,对应的相关疾病亦丰富多彩,现将三部九侯脉法和独脉法的衍化整理如下。

3.1 寸脉

3.1.1 左寸脉 左寸主心、血管、头脑和颈项。

(1)寸上:上入掌根,斜入心包经者,即《内经》所言“溢脉”范畴,多提示头部、颈项不适,脉弦紧则头紧,颈项强急不舒,心理紧张、担心等;脉洪大则有头胀、头晕及偏头痛等。寸上入大鱼际,斜入大肠经者,多提示个性外向,精力旺盛,或烦躁,着急,或后枕部不适等。

(2)寸中:多提示心脏、心血管、睡眠、惊悸情况。脉浮大则提示心脏可能肥大,心火亢盛,睡眠质量差;脉拘涩不畅提示心中郁闷,为烦事缠绕等;脉沉伏提示大脑供血不足、心神耗伤、郁闷不舒或悲伤欲哭等,若同时伴有寸下浮大涩滞,则一般为事不随意,郁郁不得志之情;脉应指处有丝丝颤抖、匆匆指下滑过感者多为惊悸不安,害怕担心等;脉浮取周围组织谐振波增多、指下有躁动、热感时多为烦躁、着急、口腔溃疡等。

(3)寸下:多提示颈下至胸中的气机情况。脉浮大涩滞则气机郁滞,有胸口堵闷、郁郁不得志、难以上进感;脉细涩则胸中气闷、气短、精力差等。

3.1.2 右寸脉 右寸主肺,主气的运行。

(1)寸上:上入掌根,斜入心包经者,即“溢脉”范畴,提示鼻腔疾病、鼻塞,鼻甲水肿、鼻涕多、易上火、咽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牙齿即中痛、咳嗽呛急、喘促、大便秘结以及右侧头部、肩肿部等疾病。脉上入大鱼际,斜入大肠经明显者,提示肺、大肠情况差,多有大便不畅等症。

(2)寸中:提示胸部、肺部、魄力等情况,脉浮软大:或沉弱提示胸中气郁,表现为胸闷、气短等;脉弦或弦紧提示受凉外感或颈椎、肩部有疼痛等。

(3)寸下:提:示胃脘上方及两胁肋情况。

3.2 关脉

3.2.1 左关脉 左关主肝脾,病则多为肝脾气滞。

(1)关上:位于高骨上移半寸处,多提示胸中气机情况。躯体方面多提示乳腺、胆囊等。脉浮大软,脉走势艰涩难进者多有胸中气郁、愿望难以实现之感;脉浮取软如一麦粒者女性多有乳腺增生或结节;脉内侧中取一沙粒状颗粒或软涩不畅者多有胆囊疾患。

(2)关中:位于高骨内侧,多提示睡眠、情志、胆量、月经情况。脉浮大、强者多提示肝阳太过,脾气大,易怒;脉软涩不畅者多郁闷不舒,压抑等;脉细涩则男了胆气亏虚,女子则肝血不足,心事重重、易生闷气、月经不调等;脉沉弱则肝血不足、月经量少、心中郁郁不舒、失眠、多梦等。

(3)关下:位于高骨内侧下移半寸,多提示胃脘以下腹部以上区域疾病。脉浮大软者提示有肠胃胀气:脉细弦、内敛、凉者提示肠胃易痉挛、腹痛等。

3.2.2 右关脉 右关主胆胃,多提示胆胃疾患。

(1)关上:位于高骨内侧上移半寸,多提示乳腺、胆囊、胃、胸中、气管情况。脉内侧细涩如抽丝者多为气管、支气管炎症,有粘痰难咯之象;脉外侧有“弦边”提示肩背拘紧不舒;脉浮大软、脉势缓者多为胃中胀气;脉内侧浮如黄豆软包者,多为乳腺增生,中取有软包应指者多为胆囊疾患;脉细涩、脉势不流畅者多为乏力、气短等气虚之象。

(2)关中:位于高骨内侧,多提示胃脘情况。脉浮大软者多为胃胀气,浮大强、应指有力者多为胆胃气郁,可有嗝气、饱胀、口苦、泛酸、噪杂灼热等;脉内弦外缓大者多为脾寒胃热;脉细涩、凉多为脾胃素虚。

(3)关下:位于高骨内侧下移半寸,多提示胃脘下至脐上部位的情况。脉浮大软者多为肠胃胀气;脉弦细紧、内敛、凉、薄者情志上多为思虑过度、担心、交流差等,躯体上多提示肠胃壁薄,可有肠痉挛、消化吸收功能差等。

3.3 尺脉

尺脉:尺脉主肾,命门,内心情感等。如尺脉弦数,提示水液代谢问题,女性为盆腔积液,紧弦主结石,腰痛等。下竞下,提示腰腿痛等。

3.3.1 左尺脉 左尺主肾、膀胱、妇科、生殖等,部位上主少腹、腰部、腿足等,情志上主思虑、交流等。

(1)尺上:位于关脉下移半寸余,多提示大腹部至脐部情况。脉浮大涩则腹胀不适;脉弦紧细、内敛则肠胃痉挛,多为寒性疾病;脉有“弦边”提示后背至腰部拘紧不畅。

(2)尺中:关脉下移一寸许,多提示肾、腰部、膀胱、脐周、小腹情况。脉浮大者多为小腹胀气;脉弦细紧则腰部疼痛、拘紧,女性多有小腹凉痛、痛经情况;脉中有沙粒感多为输尿管或肾结石等。

(3)尺下:尺脉下移半寸许,多提示早年生活经历及腰、股、膝、胫、足、前列腺、生殖系统情况。脉内敛、拘紧、与周围组织联系少者多有早年孤独、家教严厉情况,以致内心放不开;躯体上多有腿、膝拘紧疼痛等;脉内侧有一凸起如麦粒大、软大者多有前列腺充血;脉浮大软、热感即《内经》所言“覆脉”时,多为湿热下注,气机下移,躯体上多有阴部潮湿、腿部胀痛等,女性多有妇科炎症。

3.3.2 右尺脉 右尺主命门、膀胱、妇科等,部位上主脐部、少腹部、腰部、下肢情况;情志上主要代表做事谨慎与否、人际关系、与人交流程度等。

(1)尺上:位于关脉下移半寸余,多提示右侧胁肋下部、大腹部至脐部的情况。脉浮大者多为右下腹胀满不适;脉粘涩不畅多为肠胃湿热、大便粘滞;脉细紧、内收多为肠胃痉挛、腹痛、腹泻或腰背部紧缩、胀满等。

(2)尺中:位于关脉下移一寸许,多提示命门、少腹、脐部、腰部等情况。脉弦硬者多为结肠炎、大便差等;脉弦滑、来急去徐者多为下焦湿热,多有阴部潮湿等症,男子多遗精、早泄,女子多月经不调、崩漏疾患;脉浮大软、怠缓者多为少腹胀气;脉有“弦边”者多为腰痛、腰凉等。

(3)尺下:位于尺脉下半寸许,多提示心理情绪、人格特征,以及腿部、足、子宫、膀胱、前列腺等情况。脉来细弦、绷紧、与周围组织清晰、孤立者或性格偏执或做事缜密、认真或家教严厉、做事拘束放不开或内心孤独、交流少等,躯体上多有命门火衰、下焦虚寒等症;脉外侧有“弦边”提示腿部有疾患;脉外侧正中有凸起提示膝盖炎症;脉内侧有凸起提示前列腺疾患。

4 结语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具有“巧诊”之称,历代医家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参以个人见解,扩而充之,形成各具特色的脉学流派,丰富了脉诊的内容。笔者在研读经典及临证过程中,发现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甚为实用,遂将其整理并参合吾师脉法汇而成文,以与同道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