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它既是民族存亡之际,随时可种灭国殖,又是点点星火燃生,百废吐新之时。 虽然清廷腐朽,已是满目疮痍,但中华大地之上仍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保家卫国的志士仁人,他们慷慨激昂,前赴后继,为中国而生,也选择为中国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晚清重臣,他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出生于一个殷实富贵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张瑛是贵州兴义知府。祖籍是有名的山西洪洞,'要问祖先来何处,洪洞城北大槐树',由迁徙而转至外地。 张之洞好学习,非常刻苦,常常挑灯夜读,我们都知道张之洞是中国历史很有名的晚上睡觉很少之人,当然,虽然现今社会日新月异,变更快速,但在此并不提倡大家像他一样时常熬夜少睡。 他疲倦了便伏在案上睡觉,醒来后又再次读书,再加上他的父亲是位非常正直廉洁之人,秉乘俭约知礼为宗,并常常训导子女:贫,吾家风,汝当力学。他还节衣缩食,买了好几箱子各类书籍供子侄们涉猎以开阔眼界,培养学识,小张之洞果然不负厚望,仕途顺利。 后来出任山西巡抚之时,他发现山西财政竟然有三十三年都从未清查过,他便设立清源局。他惩办了一批私加厘金,盘剥商民的下级官员。在公元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鲜请求清廷出兵助其镇压,而正于此时,日本内阁则瞄准了时机,想趁机侵占朝鲜。 公元1894年,日军攻占平壤,两天后,中日两国海军于黄海大东沟海面迎接鏖战,清廷北洋水师遭受重创。对于处理中日之间事宜,张之洞坚持立于主战派一端。 他知道日本海军势锐,而中国长江下游防务空虚,于是便亲自督办加强长江防线,以痛击日军。他在防军精锐的刘坤一北上之后便派遣老将冯子材镇守镇冮,他还不断从四处征筹军需,先后从淮商,粤,苏等商筹得300余万两,洋款200万镑。 中日甲午之战后,中方被迫同日方签订丧权条约,以李鸿章为代表赴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张闻后便怒斥李鸿章敢于犯天下之大不韪。 他的一生的心血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的营造建设中,毕竟他知道仅凭子弹而没有枪是卜防范并驱赶不了外夷的,于是他总督湖广之时,在两江创办汉阳铁厂,编练江南自强军,他亲自督办的湖北新军的训练水平位居全国一流。 湖北之地,他花费一生心力精心营造建设,在他七十大寿之时,毅然写下了这一首诗:不辞霜鬓与灰心,庙略坚强挽陆沉。雄峻直辕通日月,困穷筚路启山林。醯鸡久笑江神劣,精卫安知海水深。方悟离乡庄舄老,劳歌已作楚人吟。 张之洞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非常地重视,他说: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办兴邦之急务。他在编练新军,创办实业之时,也常常感觉得到通晓时务的人才非常地缺乏,后来他便改变了当时空泛的学风,改造了经心书院,并创办了两湖书院。 他兴办教育也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他所创立的湖北方言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双一流,众生瞻仰已久的学府武汉大学的前身。他还对学子们寄予厚望,派遣他们去国外留学,湖北省派出的留日学生就占到了全国各省留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他即便是到了风烛残年之际,依旧完成了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件,那便是督办了粤汉,川汉铁路。他在临死之前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勿忘国恩,勿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弊,勿争财产,勿入下流。他满带着看不到国强民富,不再受列强欺压宰割的悲愤而遗憾地辞别了人世。他并没有为子孙后世留下什么财富,一生秉承高风亮洁的家族传统,只仅仅留下了数万卷图书及五百多万字的著述以培育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