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翼点入路(上)

 魏栋辉 2018-12-30


本篇,笔者这样理解美国犹他大学William T. Couldwell教授的提法,即The Frontotemporal (Pterional) Approach,额颞(翼点)入路。翼点入路,是额颞入路框架中不断发展演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又因翼点入路广泛应用、经久不衰,在学术交流中,可大体将额颞入路与翼点入路视作互为代名词。诚然,从求真贵确的角度,额颞入路与翼点入路,彼此存在内涵及外延的差别。

其二,Yasargil教授之经典翼点入路—Interfascial Pterional (Frontotemporosphenoidal) Craniotomy

 

V. V. Dolenc教授,在其文献标题中提到the classical pterional,即经典翼点入路。


自1969年,Yasargil教授提出翼点入路,半个世纪过去了,有关翼点入路的文献、著作,可谓铺天盖地、五花八门。那么,什么是经典翼点入路,什么是the classical pterional?


笔者这样理解:

01

Yasargil教授本人的手术做法,以及其本人的文章描述。谁最先提出,谁能保持引领,谁的便是经典。Yasargil教授的翼点入路,便是经典翼点入路。开创、引领、沉淀,成就经典。


02

Yasargil教授本人的手术做法,是否一成不变?应该不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Yasargil教授,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其对翼点入路的理解与主张,也是存在不断丰富深化的过程。例如,1969年,Yasargil教授,提出翼点入路。十余年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Yasargil教授,才进一步详细阐述“筋膜间分离技术”。实践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成熟。


03

Yasargil教授经典翼点入路的基本内核


(1)筋膜间分离技术,interfascial dissection,面神经额支保护。


(2)关键孔开颅技术,the “keyhole” concept。Keyhole,在这里译作“关键孔”,而在词组“Keyhole skull base surgery”则译作“锁孔颅底外科”。


当前,额颞开颅手术入路培训,学员要注意区分两个关键孔:即Dandy point和MacCarty point,两者的区别可参考笔者的先前文章—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素养:求真贵确。


Yasargil教授经典翼点入路,是四孔开颅,其关键孔,应是Dandy point;MacCarty point则是额颞眶颧入路的关键孔。


当前,国内外行翼点开颅,或两孔开颅,或单孔开颅,或全程使用磨钻开颅,无论怎样变化,关键孔开颅技术(the “keyhole” concept)作为开颅精髓、基本内核,一直被提倡并沿用着。


(3)硬膜外充分磨除蝶骨嵴,直至眶上裂。


开颅低至颅底,磨除蝶骨嵴,使颅前窝与颅中窝延续平坦,进而营造良好的手术轴向视野。

当前,为什么有的开颅医师磨除蝶骨嵴不够充分呢?笔者认为:


A. 与颞肌翻转方向有关。

Yasargil教授经典翼点入路,其颞肌向颞后方向翻转、牵拉。有的单位施行翼点入路时,其肌皮瓣一并翻向前颅底、颞前方向,此时如果再遇到颞肌发达的患者,由于颞肌阻挡、视线阻挡,很容易造成开颅骨窗下缘不够低、咬除蝶骨嵴不充分、悬吊硬膜困难等。


B. 硬膜少许开放,缓慢释放脑脊液,为硬膜外充分磨除蝶骨嵴创造


当前,有的单位依然存在很多不成文的所谓“规矩”,如开颅医师不允许开硬膜,即使为了开颅到位满意,也不允许开放一点点硬膜。这样的“规矩”,对于开颅医师而言,无疑,是在减少充分磨除蝶骨嵴的准备条件。人才培养最缺的是什么?应是学科带头人的胸怀。


C. 与入路理论认知、磨钻培训等有关。

越是靠近眶上裂的骨质,越是需要磨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硬膜开放后,营造良好的脑池放液条件,进而显露精美的深部视野。术者对开颅的评价,主要基于深部视野的显露。


鼓励开颅医师加强磨钻使用的培训与应用。开颅,妙用磨钻,是一种很高的开颅境界,在白云之上。妙用磨钻,减少静脉窦损伤;妙用磨钻,保证骨窗下缘足够“低”;妙用磨钻,呈现骨瓣完美几何形态。


关键孔磨一磨,蝶骨嵴磨一磨;星点磨一磨,乙状窦后缘骨质磨一磨;眶顶磨一磨,前床突磨一磨;颞部骨檐磨一磨,岩尖磨一磨……,不断磨除,不断精进,不断飞跃。噫吁唏,壮哉,在紫禁之巅!


(4)充分分离外侧裂、充分开放颅底各脑池。

Yasargil教授经典翼点入路,硬膜内操作显露病变(尤指动脉瘤)的基本内核:淋漓尽致地充分利用Sylvian cistern和Basal Cisterns。

有关外侧裂分离,一直存在很多话题讨论,诸如:分离起始;顺行分离与逆行分离(顺分与倒分);牵拉额颞叶的先后顺序;无牵开器技术;水分离技术;分离程度(范围长短)等等。

有关外侧裂分离,笔者在此仅想谈两点粗浅认识:


A 自始至终,锐性分离。

不存在锐性分离与钝行分离相结合之说。自1969年至今,half of century,Yasargil教授以及诸多大师级教授始终在强调锐性分离。Sharp dissection, Sharp dissection, and Sharp dissection!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复,更是强调。


B 充分分离利用外侧裂。

Yasargil教授经典翼点入路,其基本内核之一:额颞蝶开颅(Fronto-temporo-sphenoidal Craniotomy)、额颞经侧裂入路。充分分离并利用外侧裂,是应有之义。


何谓充分分离利用?有的医生答曰:为达到显露病变,分离的侧裂长短(范围),够用即可,够用即充分。这是在哲学上高人一等的回答。无法颠覆。谁不希望刚刚好呢?


但是,笔者认为,还是激进一点更好,理由如下:充分分离外侧裂,并没有伤及脑组织,依然符合无创理念;充分分离外侧裂,有助于颅底各个脑池放液,有助于减轻脑叶牵拉,进而实现无牵开器技术;充分分离外侧裂,有助于深部病变显露、周边毗邻结构观察等等。

当前,神经外科开颅趋势:总体追求小骨窗,开放硬膜亦是越来越小,这些无疑是限制充分分离侧裂的因素。那么,怎么办?虽是小骨窗,但争取最大限度开放硬膜;充分开放颅底各个脑池,加强颅底脑池的应用。


有的医生施行翼点入路时,在颅底各个脑池开放不够的情况下,匆忙进入处理病变阶段,这其实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容易造成病变的蛛网膜界面层次不清、穿支动脉损伤、牵拉拽动作增多等。


Yasargil教授曾提出:noninvasive approaches along the natural pathways of the cisternal systems,充分利用自然间隙,充分利用脑池系统。感兴趣的同道,可参考笔者的文章: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七)经典的力量。


(5)血管神经间隙综合利用。


Yasargil教授经典翼点入路,其深部血管神经间隙综合利用,深部术野融合利用,是最重要的基本内核。一切服务于血管神经间隙的利用。


众所周知4个间隙:左右视神经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终板间隙。


学习,是不断细化、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些间隙,在实际应用中,还有更细致的划分。比如,Kawase教授曾作演讲:后床突脑膜瘤手术切除,结论之一是在后交通动脉下方操作有助于穿支动脉的保护。


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均可以后交通动脉为界,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分为后交通动脉上方间隙、后交通动脉下方间隙。感兴趣的同道,可参阅正海-妙术视界第八十期:Kawase教授之后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技巧。


间隙可以细分,间隙可以拓展。颈内动脉分叉间隙、动眼神经-滑车神经间隙等,则属于鞍旁拓展间隙。围绕翼点入路间隙的解剖研究、临川应用研究,层出不穷,无止无休。Yasargil教授经典翼点入路的间隙,冠名流芳者,仅是上述提到的4个间隙— 左右视神经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终板间隙。


学会术前预估血管神经间隙的选择利用。前交通动脉瘤,重点利用终板间隙;颅咽管瘤鞍上型,重点利用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终板间隙;颅咽管瘤之鞍内-鞍上型,则需要加用两侧视神经间隙等等。


解剖、影像、临床,三者有机融合。术前考虑到某一具体血管神经间隙的重点使用,那么摆放头位时,就知道头部旋转的角度了。细微精致处,见深功、神功。

其三,翼点入路演化

翼点入路,是前外侧入路(Anterior lateral approach)。基于翼点入路,开颅可向前、向后、向下延伸,向深部海绵窦、向基底动脉尖延伸,进而演化出不同的手术入路形态。梗概一二,如下:

1. Juha: 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向前方向,眶上外侧入路)


2. Sano:the temporopolar approach(向后方向,颞极入路)

3. FTOZ approach(向前后下方向、向深部方向,额颞眶颧入路),其中讲到三种技术,即


(1)眶颧Dolenc入路

 (2) 经海绵窦入路

(3)岩尖磨除技术。

4. V. V. Dolenc:the transcavernous-transsellar approach(向基底动脉尖,经海绵窦-经蝶鞍入路)

5. Hakuba:the orbitozygomatic infratemporal approach(向下方向,眶颧颞下窝入路),等等。


翼点入路的演化形式,将在翼点入路(下),详细介绍。此处不再展开。


其四,颅底外科手术入路培训—翼点入路


当前,国内各地不断推出颅底外科手术入路培训班。多数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额-颞-眶-颧入路、岩前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远外侧入路、乙状窦后入路等。相应地,翼点入路的培训相对弱化,有时甚至没有此入路的培训。


笔者在此表达如下2个肤浅观点:


01

应保留并持续加强翼点入路的培训。


翼点入路,广泛应用。不同诊疗平台的医生,经常使用翼点入路;不同病种的处理,如动脉瘤、肿瘤等,也常常选择翼点入路。越是广泛应用的入路,越是看似大家都熟悉的入路,越是要加强培训、加强普及。这具有行业发展、社会发展意义。


加深对熟悉入路(如翼点入路)的再认识,将熟悉的入路发挥到极致,进而使用熟悉的入路增加更多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有利于保证医疗安全。因为有工作基础。熟悉的入路(如翼点入路),便是工作基础。


大家都知道,笔者自身是Kawase入路的学习者、爱好者,仅就Kawase入路的文献阅读,目前已制作出4个优质链接。但是,笔者时刻提醒自己:Kawase入路,主要用于岩斜肿瘤、部分后循环动脉瘤。试问,岩斜肿瘤,在神经系统肿瘤中占有多少份额?基底动脉动脉瘤、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在脑动脉瘤中又占多少份额?再试问,国内有能力常规开展Kawase入路的单位,又有几家?无论对患者而言,还是对医生而言,Kawase入路,是属于少数族群的。


物以稀为贵。从奋斗成行业精英的角度,应擅长干少数族群才能干的活,应擅长治疗少数族群的病,例如岩斜区病变等。从行业发展、全国培训的角度,应加强广泛应用入路的进一步培训,如加强翼点入路的培训。


02

翼点入路的全方位、集中强化培训。

讲解无止境,学习无止境。翼点入路,可划分为如下几个版块:

(1)翼点入路的历史;

(2)翼点入路的基本思想(内核);

(3)翼点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4)翼点入路的演化;

(5)翼点入路的优缺点、并发症;

(6)翼点入路的双镜联合等等。


深夜一盏灯,照亮方块字,照亮人生。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