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汉朝的政治,人们通常会想起外戚与宦官。而外戚与宦官,其实是东汉政治的特征。在西汉时期,宦官的势力并不突出,而另有一支重要力量与外戚力量抗衡,这便是诸侯的势力。西汉建立之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也即:朝廷直辖的地区,行郡县制。而在边远之地,如齐、燕、赵、代、梁(魏)、楚、吴等地,行分封制。汉初的诸侯的封地,占据了天下之半。在刘邦剪除异姓王之后(只有实力最弱,地处偏僻的长沙国,没有被剪除,而长沙国吴氏原本就属百越族首领),便与大臣们立下了“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盟约。 在过去,我国一直都是宗法社会。尤其是我国早期的王朝,各方面制度都不太完善。君主最能信赖的人,往往只能是自己的血亲与姻亲。故西汉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便是诸侯(血亲)集团与外戚(姻亲)集团。刘氏宗支(血亲)本身就有皇室的血脉,而有一定的皇位继承名分,因而不能离皇帝太近,被放到地方为诸侯。 外戚没有皇位继承名分,对皇权的威胁就相对较小。故而,朝廷的权力就由外戚来掌握。外戚与诸侯这两大势力,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所以,至吕后当政后,吕氏虽权势熏天,尽掌朝廷军政,并废杀了几位刘氏诸侯王,但仍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刘氏江山的根基。吕后一死,以齐王刘襄为首的刘氏诸侯就起兵讨伐吕氏,并最终与汉室勋臣里应外合,尽灭了吕氏。 吕氏外戚虽被诛灭,却仍改变不了西汉的外戚政治。文帝、景帝时期的窦氏,武帝、昭帝时期的卫氏、霍氏(霍光)等,都是外戚。汉武帝能用卫青、霍去病,也因宠幸卫子夫之故。其后,汉武帝宠幸了李夫人,又重用了其兄李广利(贰师将军)为将。 汉武帝晚年,出了狠招,为免再次出现“吕氏当政”(外戚),而处死了嗣子(汉昭帝刘弗陵)之母赵钩弋夫人,此即“立子杀母”。但是,几世之后,汉室的江山还是被外戚王莽给篡夺了。 王莽能以外戚篡得刘氏江山,并不在于王莽如何奸诈与得人心。而是西汉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之一的诸侯力量,早就被朝廷给砍断了。自文帝、景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各种“罪名”逐步削减诸侯封地,最终引起了吴楚七国之乱。再至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的推行,而彻底解决了诸侯问题。诸侯(血亲)被解决了,外戚(姻亲)便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正好为王莽篡位扫清了政治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