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之基于《口算除法》的数学研究

 书写自我 2019-01-04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本期内容有哪些

        本期内容:

  (1)轻松听书:多元表征  让简单的计算深刻起来

  (2)深度阅读:以《口算除法》一课为例谈多元表征在计算教学中

       (3)幽默时刻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多元表征让计算深刻起来 来自一课研究 06:54

——选自王世彦《多元表征 让数学深度发生》

4

坚持阅读8分钟

教学现状分析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下的一节计算类起始课,也是日后进行更为复杂的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课教学知识点看似简单,但从最近所听的几节课来看,生发的现象却值得思考。

      现象一:“教学直通车”。有教师执教时,从情境引入到完成算法,仅用了10分钟。出示情境后,学生马上根据题意列式60÷3,教师就直接问,你是怎么算的?随即学生给出了算法:去掉被除数末尾的0,6÷3=2,所以60÷3=20。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教师总结算法。接下来便是各种练习……

      现象分析:说实在,这种现象在计算教学中颇为多见。现在的孩子在课前对于计算学习确实有一定的基础,教师们也认为既然他们都会了,就不用过多的进行教学。其实,学生会的多是计算的技能,其背后的算理及与算法的联系却很少建构起来,教师忽略计算中算理表征过程。“重技巧,轻算理”,这样的教学就事论事,方法和能力之间完全是割裂的。

      现象二:“预设则不达”。其中一位老师课堂上对于算理解构较为细致,先由表内除法6÷3引入,画图示意除法的意义,第二环节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的把60÷3,600÷3也用图示表示出来。原本的预想是这样:实物或圆圈表征表内除法意义→ 数值变大表征的简化(一个圆圈代表10)→ 方法的迁移→算理的归并。但课进入到第二环节着实令执教老师担忧,班上多数的孩子不清楚老师的意图,出不来预想的那样,课堂上画着60、600个圈圈的孩子根本不受老师控制……后面的设计也只能蜻蜓点水,过过场而已。

      现象分析:教学是一项极为细致的事,如果有一句话不到位或是一个环节的疏忽,往往会使预设的效果背道而驰,让听课者觉得环节的累赘。面对学生的生成该如何做好引导,按理想的轨道前行,也是对教学设计内涵理解和本质的把控。“重模仿,轻本质”,这样教学只浮于浅层,于课的生成是无益的。

      现象三:“周而又复始”。口算乘除法在教学时,老师们往往恼于练习的设计。几位老师上完课,我上前询问关于练习的设计。不少老师摇头说,算理算法一讲完,学生都会了,练习也就这几种形式,变不出来呢!

      现象分析:计算课中的练习,既是对新学的知识技能的巩固,但也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后续发展,这为学生建立更牢固的知识链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所以对计算课的练习设计一方面从技能巩固,发现规律上着手,也可与知识的前因与后续进行挂勾。重复的题型和练习 , “重当下,轻联系”课堂就会变成无趣而单一。

       我的思考:计算教学占小学数学中重要一席,但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如何化解两者的矛盾,破除尴尬,顺应学情,展开丰富而有意义的计算经历?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该类题的算法。

2. 和学生一起经历计算教学的探究过程,感受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结构性的思维。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思辨、推理中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

我的教学实践

          带着破解上述问题的心态,我尝试执教《口算除法》,过程比设想曲折,但当豁然开朗时,换得颇多收获。

       1. 顺学情,比照中洞内涵

      《口算除法》中算理的展开个人觉得通过式与形的结合还是可取的。眼下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环节?

      出示6÷3,师问:这个除法算式对大家来说都不难,老师想请同学们用一幅画表示,你们想试试吗?学生很快就出来需要的结果,两种除法意义在图上一目了然。分别让学生讲解图示的意义后,教师重点引导到等分除,再以60÷3、600÷3例作画,学生跃跃欲试。两道除法算的出现,旨在使学生形成任务中的冲突,数值增加了,还是按部就班吗?除了期待中的结果,众多生成着实出乎意料:  

                          图1                                                 图2

                  图3                                                           图4

        课堂不是缺少生成,而是过多的生成。显然,有些是有益于本节课教学的,有些是无助的生成。如何进行筛选,让生成更有效呢?在试教班级,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了课后解析,在交流与思辨中,问题逐步明朗。用同一个圆代表不同的计算单位,把 6个一、6个十、6个百平均分成3份,得到每份是2个一,2个十,2个百。这些对于除法算理的理解更为有效,图4则是更为准确的文字表征。而像图1、图2,仅能表示最终的数值结果,对于计算的方法却无大益。计算教学的表征,学生会习惯于用结果说明问题,而缺少了过程的思考,适切的表征是更好地为算理的展开服务,更为计算后继学习奠基。


      2. 运表征,辨析间归本质

       计算教学同样可以把脉它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表征特点,在算理和算法间游刃变化,形成计算的认知结构。

课例再现:

    (1)意义入手,画图表征

     环节一:由表内除法6÷3引入,画图示意除法的意义;     

       由包含和等分除的两种不同理解,学生准确表征除法意义,为便于接下来的教学,教师以等分为例让学生用语言再次表征了这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环节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的把60÷3,600÷3也用图示表示出来。

       学生在前一题的基础上充分表征这两个类似的除法算式,教师有选择地进行表征的探讨:

      ①  师:大多数同学很快把这两个算式用图示表示了出来。但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还在很认真的画图,你们想看看吗?

 生:我知道他为什么没有画完,因为画60个圆太麻烦了,600个更画不完了。

       ②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不着急,老师搜集了一些作品:  

师:它们好在哪?

    当数字变大时,同学们想到更为简洁的图示表示。

      ③  师:也有同学是这么表示的,你看得懂吗?

     生:一个圈表示1个十,有6个十。

     生: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

     师:老师也赞同他的观点,你们清楚吗?谁能完整地再说一次。

       ④  师:那么600÷3可以怎么画呢?受刚才的启发,大家是不是需要时间作些调整呢?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家的画法,谁来介绍一下?

    (2)归并本质,表征说理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优化。

师:刚才我们用图表示了6÷3、60÷3 、600÷3这三个算式,一起来回顾一下:

       ①   6÷3:也就是把6个东西,你们画的是圆,老师用大家熟悉的小立方体表示(突出整十、整百数的概念的表征),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② 60÷3:你能结合图来来说说60÷3是什么意思?

      生:60÷3可以看成6个十÷3,每份是2个十,就是20。

      ③ 600÷3:又是怎么想的?

      生:1个圆表示1个百。6个圆呢?就是6个百。600÷3,也就可以看成6个百÷3,得2个百,即200。

      师:刚才在画图时,同学们都很聪明6个一、6个十、6个百都可以用6个圆来表示。(利用媒体将方块代表的数均转化成圆,统一表征)你觉得这6个圆,在每一道算式中,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小结:这6个圆既可以表示6个一,也可以表示6个十,还可以表示6个百;所以除以3之后,分别得2个一、2个十和2个百。

  (3) 洞察规律,抽象算法

      师:结合图形,同学们把计算的道理说得非常清楚,如果没有了图形,你们还能算吗?

      选择几题让学生说算理,如80÷4,这个8其实表示的是什么?200÷5,你是用几个百除以5还是几个十呢?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通过计算你发现这些除法的计算规律了吗?(生答略)

       小结:我们首先要懂得计算的道理,慢慢地,我们可以优化算法,正如大家说的:400÷2就可以先算0前面的4÷2,再在末尾添两个0。


       3. 巧联构,以生成促生长

       在《口算除法》一课的练习中,要挖掘知识的前生今世,联构本质特征,形成知识网络,既便于学生识记,又不乏知识的自主生长。

   (1)不困于形,算理的深化

师:有两个小朋友也在做除法口算,猜一猜,他们分别在算哪道除法口算? 

       女生的问题答案很明确,算理反推算式;男生的问题,课堂上泛起了争论的涟漪。

     “不可能是8÷2,不然没法所以了”。

     “我觉得可能是80÷4,只要在2后面添个0就行”。

     “还可能是800÷4”。

     “8后面可以添无数个0 ……”

       相同的算法,但表征可以是不同的,一旦掌握得法,便势如破竹。

   (2)不拘于法,计算的延展

       通过题组练习,学生掌握口算除法题的技能:先算一道简单的除法,再根据被除数末尾0的情况在后面添0就行了。

       这时老师说:像这样,由一道简单的式子想到其他相关的算式,在我们今天研究的除法算式中有,其实在乘法、加法、减法中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

  如:6×2=12,由这个算式,你想到了哪些算式?

  生:60×2=120,600×2=1200,……

谁还能举个加法的例子吗?减法呢?(学生举例略)

       在学生的恍然悟理,点头赞许中教师小结:我们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把现在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沟通起来,数学学习就变得很简单了。

   (3)着力于思,能力的活化

     视算下面各题,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80÷2       200÷5      1600÷4       320÷8   

    160÷4      800÷2      2000÷5    3200÷8

       分类的前提是基于共通性的认同,但同时也是学生思辨力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问,深入对除法口算的本质探寻:

A. 按结果分。问:你能举些例子吗?(找共性)

B. 按除数分。问:你发现了什么?(寻关联)

C. 按被除数与商末尾0的相等与不等分。师:0去哪了?(破难点)

       抓住四则运算的主线和基本脉络,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知。其实这样设计在类似课中完全可以效仿,成为深入研讨的经典模式。


教后反思


      1. 简约而不简单

       算理的形象与算法的抽象,两者并不矛盾,教学中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构建计算体系的关键。看似简单的计算,其实是更为复杂的计算,或是灵活算法的根本。计算的理要让学生明明白白,但又不失趣味。本堂课中,教师动用图示表征,激发学生表内除法意义前期经验,进行算理的前置联构。第一次矛盾来自于整十整百数的表征,聪明的学生想到了不同的表征办法,由表层至内涵,各抒己见,在思辨中逐渐归向本质的理解。师生在回顾表征的过程中,明朗起算理,我们可以用同一个物体表示一,或十,或百,那几个一、几个十和几个百的均分都是相同的,只是计算单位的变换而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口算除法的意义。看似简约的过程,但却联系之前所学的简单口算,也为日后更多数位的口算除法打通了关系。教师教学的指向性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趋向性。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导向,课程与评价转型升级,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着力点发生改变,关注过程,加强联系,注重方法,体现思想。

       2. 生动而又深刻。

        计算能力是学生的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既不增加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习成效,在这节课的练习部分,充分地体现了表征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它更需再生力和迁移力,只有这样方得显示出它于数学教学的意义。第一层次是算理与算法的互逆转换,充分体现表征的互补性,使学生对于口算除法有了更为完整的接纳。第二层次则通过题组的变换,将口算除法与乘法、加减法进行算法的沟通,突显表征的系统性,并促使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更为全面和牢固,有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当下的知识,更是一种持久的好的思维品质。第三层次依托学生思考的差异性,将算式进行分类,多元表征的层次性使数学课堂的思辨变得生动而丰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依据每种分类均可将问题引向深入,并围绕着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的课堂余音的点睛之笔。通过这样的课,学生学会的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能更好形成数学学习品质的过程。

5

小幽默大智慧

       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哲学家用一根绳子圈地,看谁圈的地面积大?数学家经过周密的计算,认为把绳子围成圆形得到的面积最大,于是就用绳子在地上围了个圆形,并宣布:“经过计算圆周的面积最大。”哲学家不假思索地把绳子随便在地上一围,然后站到里面,并宣布:“我现在已经站到了自己所圈地的外面了。”

本期审核

                           陶文澜          吴丽萍


微信号:一课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