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子太极拳架(上)的习练过程的困惑与突破

 派护林人 2019-01-06

这篇心得本应该是在结训后的一周内完成的,但说实在的,三天时间学了十三式的拳架,从理念到基本动作外形,再到细化的内涵,对于初学的我来说太多了!三天时间学了很多,但好像又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脑袋中除了外形动作,是乎什么也没有留下!笔记所记录还只是文字,身体并没有感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拳架的练习----

   

要把“郑太三功”融入到拳架这个容器当中,具体怎么容老师并没有详细的说明,我的理解是在打拳架过程中凡移动就是行功,旋转就是熊经,定势时就是靠山功。这样做就是在把三功融入到拳架。除了把三功融入到拳架外,拳架还是在练根,练炁。为了能够练出根劲,必须尽量做到全虚全实,注意细节,这样根劲才容易出来,炁感才会越来越强。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所以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手是随身体“荡”动的,并不是“主动”的,甚至气感强时一呼吸手臂是飘起来的。比如起式“腕松六变”的第一变,两手臂是随着慢慢的吸气自动向前向上“浮”起来,并非主动的抬起。第二变垂肘的同时“夹肌吐气”手腕转正,炁达指尖。这里的手腕转正看是手动,实则是“夹肌”的运动。第三变随着吸气,脚底往下踩带动夹肌,夹肌带动手腕,手腕被“吊”起到与肩膀同高的位置。第四变呼气的同时脚底往下踩,两手臂被“前推”同时又是“夹肌吐气”。第五变吸气脚底往下踩,手腕松掉的同时随吸气被牵引往下往后落到大腿的两侧,大拇指贴裤子的中线。第六变坐腕吐气的同时脚往下踩,中指翘起,炁达指尖,翘起的中指尤为强烈。

   

同样在做到全虚全实时,虚腿也不是“主动”的,同样是“被动”的。比如左掤:当左脚涌泉旋转带动身体转正时,右脚的虚腿是随着身体的旋转被动关门,能关到哪是哪,而非主动的关到45度的位置。这样的例子在其它式子中还有很多。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在拳架中的体现是脚停手停。比如左掤:当两手抱球重心从右脚移动到左脚这个过程当中左脚尖落地的同时左手荡到身体前方,右手落到右胯旁。而并非是先移动重心再完成手上的动作,两者是同步的关系。除此式外,其它式子中也有体现。

    

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像基本八法,实脚膝盖以下稳定不晃动这些都是拳架中不变的部分,至于每个动作要摆到哪里,外形怎么样,这些都会随着功法不断的融入,炁感,情绪的变化,根劲的深浅层度等等而改变的。所以对于我来说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尽量的做好不变的部分,少关注变动的部分。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拳架上半套的习练已经过去近半年的时间了,对上述几点还没有完全做到!回想起开始练习时更是一头雾水。

    

2018年6月底结束拳架班的培训后回到家里,一天当中除了三功班的训练内容外加上了拳架。拳架怎么练?从哪入手?和三功的课程怎么安排?这些问题都是首先要考虑的,说实在的我只知道要把拳架放在三功的后面练,至于怎么练?从哪入手真的不知道。既然不知道。  


那就按《郑子太极拳理拳法》书中拳架部分的进度走吧。于是拳架每天打三遍后,开始单式的练习。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练完了一遍十三式的每个单式。但跟不上书上的进度走,因为时间跟不上,比如预备式,起式每天一百遍就做不到,除非是专业否则时间真的不够用。

  

练拳架时发现炁卡在胸口,在移动时脚踩的还不行,也就是说行功还没练到位;身体的旋转也不完全是涌泉带动,换句话说熊经也没有练好;全虚全实时实脚的脚底不平,身体会晃动,扎根没有练好;还有夹肌吐气,松肩垂肘等等,很多问题都在打拳架时暴露。原来以为三功练的可以了,行功是踩了,会涌泉旋转了,结果放在拳架中一检验,才知道差很多。于是回过头去加强三功的训练。一段时间后不经意间发现三功比以前进步了,拳架也有改变。


这应该就是“完整训练体系”的卓越之处吧!

   

拳架除了预备式和起式需要配合呼吸外,其它都是自然呼吸。可是当我完成预备式和起式继续往下打时总忘不了呼吸,总想着呼吸配合动作,所以打的特别难受,很别扭!尤其是开始的这两个月,在打拳架的过程中脑子里要想动作要领,要想呼吸,要想着全虚全实,要想着脚停手停----总之在练习的过程中想很多,虽然只有十三式,但一遍下来也觉得很累,主要是思想上的累。所以当视频发到群里时,一位大哥给出了一句评论“有意无意是真意”。当时并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的理解应该是说当时我打拳时想的多了,以至于放不开,导致身体僵硬,思想紧张!

   

当时那段时间练拳练的特别困惑和烦躁,一是遇到这些问题,二是打起拳架来相当的没有感觉,心想这样放松轻飘飘的练真的能练出来什么内劲?什么功夫吗?甚至我想过照这样学下去能学到东西吗?能有希望吗?我想过要改变,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虽然有这样的疑惑和问题,但每天依然坚持日积一张纸的练习。

  

 一次朋友聚餐时,几位好友饭前玩牌“掼蛋”。从开始到最后我和搭档居然没有赢过一盘,一直输。有一局当牌拿到手时,我一看全是“炸”,也很顺。心想这牌闭着眼睛也能赢了吧,可结果---还是输!


这一局印象很深刻,也放不下,脑袋里一直想为何一手好牌到最后却打的这么烂?!!!复盘!再复盘!最后想明白了。对手虽然牌不如自己,但对手的气势却很强,在打的过程中一惊一诈的,让别人看不出虚实。反观自己总想着稳妥点打,出牌总是很犹豫,不等有百分之八九十把握都不出牌,打的很保守,以至于错过和浪费很多机会。很显然自己谨慎有余,魄力不足!该出手时未出手,优柔寡断!这是现在的我吗?我开始反省自己,为何成了现在这样?----

   

经过这件事后,我想我的拳架之所以练不顺是和目前自己的这种性格有关系的!都说练拳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显然自己魄力不够,虽然练的是十三“式”,却打不出“势”来!不行!我要改变,放开练什么也不想了!老师不是说要想拳架练的好,一天至少要打5到8遍吗?管它什么动作标不标准,到不到位,什么炁感呀等等,什么都不想了,就按照老师所教的外形动作一天10遍的练吧!


从那以后每天按照日积一张纸的要求,把三功班所教的功法按照排列组合过一遍,拳架保持在最少10遍的练。就这样到了10月份。

   

你还别说当这样什么都不想的去练时(当然不可能完全都不想)身体在悄悄的发生改变。原本炁卡在胸口的情况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呼吸也自然了不会在想着要配合动作了;动作外形看上去也不那么僵硬了。脚底的感觉越来越明显,能感觉到身体的重量在往脚底走,但是还不通畅,会卡住,身体还不够稳定,还会晃动,当右脚变实脚时比较明显。这段时间脚底有了“踩”的感觉,涌泉旋转也有进步。更大的变化在于原本打拳时轻飘飘的手臂开始有点发沉,身体内在能感受得到了炁的流动。这一切的变化让我心生喜悦,觉得有门!

   

11月初到唐山时,被熊大哥喂了几下劲,和王兄学了加强版的撑脊梁竖脊骨,更好的刺激到了肩膀经络,还有几位大姐教了深化版的橐籥功。这些都让我在回来练功时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拳架。原本在打拳架时会卡的地方经过喂劲回来顺畅很多,沉到脚底的越来越多,脚底听消息的感觉也越来越明显。经过一星期左右强化版撑脊梁竖脊骨的练习,发现夹肌松了,手臂明显的感到要比之前“长”,手臂和肩膀的链接真的就像是一根绳子系着的感觉,而不是挂在那。有一天晚上在打拳架时,我就发现手指一直是麻麻胀胀的,炁一直往手指去。在做夹肌吐气时,手上的气感和没松之前完全两样,才真正的有“吐气”的感觉。

   

深化版橐籥功的练习让我更好的拉伸到了整条脊柱,强化了落胯和扎根的练习。让脚底和地面踩的更加密实,更加的柔软。而把所有的这些都放到拳架时,拳架又是另外一番感觉。原本要经过5趟的练习,身体才开始变的比较松沉和柔软,现在只要三趟。打拳时脚底越来越平,与地面之间更加的密实和柔软,实脚的稳定度大幅提高;预备式对那一站,身体能很快的沉到脚底,炁感很快到达指尖;在打拳的过程中真的体会到了水往下灌的感觉。总之一句话:虽然目前我的拳架在外形上依然“惨不忍睹”,但内在变动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几乎每天都不同。

   

和半年前的自己相比我觉得进步很大,甚至是判若两人。尤其是从唐山回来,感觉一天一个变化,像是在加速一样。当然也不会因此而漂起来,心态依然的平静,进步是应该的,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在“完整训练体系”下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目前处在什么样的阶段,不会因此而自满。所以老师一直强调“完整训练体系”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让您的学习环环相扣,更能让您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目前几斤几辆!不会打迷糊账!

   

前两天有一位教育专家到孩子的幼儿园讲课,中间说了这么一段话:世界上的事首先是相信,然后才能发现很多,最后才能成功!但是100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个秘密!大多数人都是先发现,再相信!我听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话听着很亲切,有种幸福感,为何?因为老师早在他的文章中告诉我们,我们是何其的荣幸!

   

试想如果不相信,怎么会坚持,不坚持练习,又怎么会发现后面这么多的“风景”?!我也更加的相信后面的后面还会有更美,更好的“风景”!!!



【诸罗遁叟注】:


杨老弟的心路历程并非他一人所有,必然很多人都跟他有过相同的困惑。无他,心里太着急想“得到”了,实际上才正式上过我六天的课(见面会的三天是走马观花不算)。这种着急的心态是动力,但也是阻力。特别是对于需要沉浸多时才能量变质变的技艺。


比如书法,相信刚开始学习书法之人也都有过相同的心境。一开始初学就想写的跟古人字帖一样,想跟老师的水平一样。因此写不到几个字就会心浮气躁,就开始坐不住,写不下去,因此有人开始怀疑,有人开始放弃。唯有一小部分人慢慢的心态稳定了,才能经过数年而略有小成。武学习练的追求也必须经过相同的“心法修炼”。


为什么杨老弟在刚开始时会觉得不知道学了什么呢?原因是诸罗遁叟短时间里教太多了,多到他抓不住重点,多到他每个重点都想同步成就。这情况一定不只杨老弟一人如此,普遍的情况是九成之人都如此。


但大家却忘了上课时我反复交代过的一段话:上完课大家只是“知道了”,还不是“学会了”。同学们必须将课堂上的笔记做仔细,回家后开始对照笔记勤加练习。而我最重要的话是:大家不要想“一次”就把一切重点统统掌握,要给自己安排一个计划,每次只着重一个要领。如果你归纳出来有10个重点必须融入,那么就一个月聚焦一个,甚至半年或一年集中这一个重点就好。当你解决了前面的四五个要领,后面的也会自动进入体内,融会贯通了。


这段话是训练方式,但更是重要的”心法要领“。上课为了让大家满载而归,必须尽量多教,因为大家远道而来一趟不容易。但回家后你就必须重新思考罗列出来,一个个予以攻克。


上课时要“为学日益”,回家时就得“为道日损”。


以前我是怎么学习将三功融入拳架的呢?上课时老师只说两段话:移动就是行功,转动就是熊经。然后呢?然后就没了。后续的一切就靠自己的勤练跟体悟。只要开口问,得到的答案就是:练的不够,多练几年以后就知道了。


靠山功基本型当年我当学生时教多久呢?十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二十分钟。根本没有现在心炁门如此清晰完整的体系跟各种语音视频教学内容。我所说的一切可以在全世界任何郑太门人里随时探寻,从来没人将这些功法进行如此精细化的梳理跟整理。


我希望心炁门的同学跟学友们,未来你们能站在诸罗遁叟的基础上,将一切更加体系化,更让一切能完整的被保留下来。


杨老弟跟同学们的这些困惑,以前的诸罗遁叟统统都没有。为何?因为我只有一个想法,既然选择习练郑子太极,而且我在经过判断后发现郑太的体系有一层一层的深入值得追求与探索,那么我就傻傻的练,师父怎么教,我就怎么练。


甚至数年前我先天性心脏病爆发,延伸多种并发症时,我也不知道所学功法是否能挽救我于水火。但诸罗遁叟不想这么多,反正医院也救不了我,练就对了。


什么叫功夫?单纯、执着、一心不乱、不起波澜才是最难的功夫,才是能终生受用无穷的功夫。诸罗遁叟想教的并不是手脚上的功夫,而是心法上的功夫。


诸位知道我最喜欢中国文字的哪两个字吗?答案是:【迷信】。


“迷信”这两个字对诸罗遁叟而言不是负面文字,而是极度正面且一辈子激励我得以深入多种功法、传统文学与知识领域的【信念】。


我是如何解读【迷信】二字的呢?答案是:不【迷】如何【信】。武学如此、书法如此、艺术如此、创业如此、人是否能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重点,都在通透这两个字的精髓。


对一切都没有掌握很多的杨老弟已经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心得了,倘若有一天他能融会贯通一切,并且运用与人生上呢?


年轻的杨老弟未来在人生与武学上的境界,甚至帮助更多人的志业上,非常值得诸罗遁叟期待,只要能在未来的人生中解决掉“心法”这个拦路虎。


我期待着看到那一天的到来。令诸罗遁叟感到开心的是,我已经看到杨老弟开始在进步了。心法突破了,功夫才能跟着提升,这才是太极真正的“绝学”所在。


不久的将来,杨老弟也该站出来为人师了,这是你必要的磨练。没有经过这些心境上的纠结与打磨,只能教出气质不佳的一介武夫。加油~


太极能让大家学会的是“圆融人生”,而不是单纯的拳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