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法】辨识脚的承重、吃劲与重心受力(下)

 阿金大大 2020-03-16

三、以涌泉为主,脚掌和照海为辅运作松沉到脚的根劲

让全身重量以松沉的手段经由腰胯、大腿后面内侧、膝窝、小腿后面内侧、脚踝、脚盘来导入脚底涌泉穴为主、脚掌和照海穴为辅并培养根劲,就是我师爷雅轩公说的“与地面过电打通”。实脚是垂直支撑身体之根,谓之主根;虚脚是斜向支撑身体之根,谓之副根。得法练松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由此练出根劲后,再进阶学练接劲、化劲、发劲,这是杨氏太极拳较为重要的练法。行拳时身体重心落在脚跟,不要把涌泉穴踩死,空出足心,涌泉吻地,意气劲才走得顺畅。如果涌泉穴并没有被身体重量压死,则能保持敏锐的知觉去吻地相合,脚底根劲才可以由涌泉正常运转。脚下之根不是僵死的,而是灵变的活根,所以得靠涌泉一吸一放运作好。

放松照海穴有利于脚之沉弹转换,尤其是脚跟的一沉一弹之势;亦有助于脚内外侧的阴阳平衡。脚外侧是习惯有力贴地的,脚内侧则是习惯没用劲与地相合,如果以照海穴松沉带动脚内侧意气沉实于地而由弱变强,那么脚外侧、脚内侧就会阴阳平衡了,脚就会站得更沉稳。

前辈说的“根起根落”,体现了脚的松沉和脚的轻灵,都需要松腰、松胯、松膝、松踝与沉弹、虚实功夫的有效支持。“如履薄冰”“足如轻踏在棉絮上”,是指脚下轻灵功夫的较高境界,要求我们行拳时把腿脚往下落地的作用力降到最小限度。“先在心,后在身”的练出脚之沉轻兼备功夫。

四、脚与重心、重心线的对应联系

有些拳师在文章中说“以松功使意气与重心沉入脚底”“重心从上身胸部落在脚跟”等,我以前也受到这种说法的影响,以为松沉真能把身体重心放到脚底。然而近年对此梳理辨识后我认为:以松功确能使意气沉入脚底的,但是脚跟、脚掌作为重心对应的受力部位,再好的松功也是无法使身体重心沉入脚底。所以说,意气松沉到脚底不等于身体重心落在脚底。如说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某个部位或者说脚底是身体重心的受力部位,那才是比较科学又是比较严谨的表述。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我们知道:习拳者在站立时,重心线(指通过人体重心向地面所引出的一条垂直线)在两脚的中间位置,有些人说某个姿势动作时重心就会在两脚中间,这种说法也是不大科学不够严谨的,位于两脚中间的不是重心,而应是重心线。重心(简单的说是人物重力的中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厘米处,由于性别、年龄、体型的不同,身体重心位置会略有不同重心也会随姿势动作变化而移动改变一点。但是身体重心的下沉是有限度的,不管是低架势的步型还是松沉到脚底的功夫,实际上都不能把身体重心移至脚底的,仅是以意识引导拳势动作之练法的假借性追求而已。

根据练拳实践: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的位置,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根据拳势动作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如果是站立姿势,重心对应作用于足弓最高处就会比较好。如果是弓步身前实腿之脚,重心对应作用于脚跟就会比较好。当身体是最稳定的,又是用力和消耗体能最少的状态,就是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较为合适的位置。一般情况下,行拳时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脚跟与足弓最高处之间。倘若练拳时身体过于前倾,重心对应作用于脚底的部位会移到前脚掌,那么这时候要保证身体不向前倾倒,小腿后侧甚至大腿后侧的肌肉都要收紧,那么脚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就是在原来体重的基础上再加小腿、大腿后侧肌肉收紧的本力,这样既不利于重心的稳定又影响膝部的放松。

五、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两脚的移动要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平衡

比如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中的“右飞踢”动作,起跳时的身体重心应该是垂直向上,当身体重心对应作用于两只脚中间的时候再起跳,这样才能在起跳过程中控制住好重心,如果起跳的时候就已经失去重心,试问你还能跳起来吗?由此可以看出,正确调整人体重心线是较为重要的。垂直上下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我们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中的人体由两腿脚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也就是说要始终以重心线为中轴保持对称与平衡。由于两腿脚在运动中支撑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则重心线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陈雄,1953年生,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副会长、太极拳明师。1986年至2015年,先后得到杨式太极拳名家林墨根、松绪金等老师的悉心传授,系统学练基本功、慢练大架、快练小架、刀剑套路、推手及散手。1989年,由林墨根的学业弟子转为授业弟子,成为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习拳三十余年,收授徒弟学生众多,并有百余篇文章在《中华武术》《武当》《少林与太极》《武林》等杂志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