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与术前准备:本手术对于体位要求较高,只有正确的体位,良好的透视角度和应用牵引床,才能获得良好的复位。 -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 患者平卧于下肢牵引床上,双足固定于内外旋的牵引脚踏板上。 - 两腿分开,患肢牵引,腱肢伸直外展或屈膝屈髋外展外旋位稍微对抗牵引。 - C形臂或者G形臂辅助透视,注意术中透视的角度,采取标准的影响监视: (1)标准的前后位影像要求图像采集器与患者躯体的水平面相垂直。 (2)侧位影响要求图像采集器与股骨颈的纵轴同处一个平面,并与股骨颈纵轴垂直,即影像采集器与地面成10°~30°的倾斜角,同时与下肢轴线成40°。
- 骨折的复位:首先应行闭合复位,如果闭合复位不满意,则改为切开复位。 - 股骨颈骨折的闭合复位法:应用关节囊的韧带整复作用对移位的股骨颈进行复位。 (1)患者平卧于牵引床,将患肢足部牢固固定于踏板上,患肢轻微屈曲、外展、外旋,健侧肢体屈膝屈髋为C形臂预留空间。 (2)骨折后股骨颈骨折通常呈内翻、短缩、向前成角畸形,远端由于足受重力作用而外旋。 (3)首先轴向牵引患肢,恢复股骨颈的长度,纠正内翻畸形,使股骨颈轻微外翻。
(4)完成轴向牵引后将患肢足部极度内旋,髌骨朝向正上方,并适当内收患肢:通过内旋患肢,恢复股骨颈骨折向前成角,恢复股骨颈自然的前倾角度;通过牵引以及内旋、内收患肢,恢复颈干角。
- 股骨颈骨折,复位尽量一次完成,按照下述方法判断复位效果,如果1~2次闭合复位不满意,则应采取切开复位。否则多次复位有可能加重股骨头血供的损伤。 - 复位满意程度的判断: (1)股骨颈骨折复位的原则是股骨头获得股骨距的支撑,为此应避免内翻和股骨头的下移;同时后侧成角<20°;轻度的外翻畸形是可以接受的。 (2)为此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协助判断复位的满意程度:
-股骨颈骨折解剖复位后,在正位和侧位可以观察到股骨头和股骨颈之间光滑的S形曲线,如果曲线变为C形或者有明显的不平滑成角,则复位不满意。 - Graden对线指数:压力骨小梁与股骨干内侧皮质成角,正位160°,侧位180°复位后正侧位平片上对线指数<155°或>180°表明骨折对位对线不佳,将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概率。 - Watson-Jones入路切开复位:如果闭合复位没有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则采取切开复位股骨颈骨折。 (1)切口体表投影:自距离髂前上棘外侧远端2cm起,做一弧形切口,通过大转子顶点外侧,沿股骨长轴延伸。
(2)手术入路:
沿皮肤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沿阔筋膜张肌后界切开,将阔筋膜张肌牵向前方,在近端钝性分离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的间隙,至臀上神经的第一个分支处。
向后牵开臀中肌,显露关节囊处的脂肪,将大腿外旋,更好地显露关节囊的前方,若大腿前方肌肉过于紧张可以松开牵引床并稍微屈髋。
T形切开关节囊,即可显露股骨颈骨折处,必要时可以切开股直肌的折返头,以及沿转子线切开股外侧肌起点并向下翻转扩大术野。
- 术后修复关节囊。 - 骨折复位
- 用骨钩置入骨折断端,向外侧牵拉骨折远端,同时外旋大腿,使骨折断端分离。 - 松开骨钩的牵引,同时内旋患肢,复位骨折。 - 如果股骨头存在旋转移位,可以在近端骨折块置入1~2枚克氏针,作为摇杆协助纠正旋转位移。 -透视检查复位情况,评判标准同闭合复位。 骨折的固定: (1)滑动髋螺钉(DHS)内固定: 对于Pauwels角较大的不稳定骨折或者基底型骨折,可以选择滑动髋螺钉治疗; 一般采取2孔的滑动髋螺钉,另外在主钉上放置入一枚空心螺钉防止股骨颈旋转;
倒“品”字置入空心螺钉: 第一根导针的置入:进针位置位于小转子平面以上,正位像位于股骨颈下方,侧位像位于股骨颈中线,方向平行于股骨颈长轴,进针至软骨下骨5mm。 应用平行导向器置入第二根导针:正位像位于股骨颈中线,侧位像位于股骨颈后方,方向平行于第一根导针,同样进针至软骨下骨5mm。 应用平行导向器置入第三根导针:股骨头后上方是外侧颈升动脉穿入处,应避免在此位置置入螺钉,因此第三枚导针偏前,偏上,平行于前两根导针置入。 测量深度,所得数值减去5mm,以便加压时骨折端轻微的压缩,如果是年轻骨质坚硬的患者,可以用空心钻预钻孔,如果是年老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以在拧入螺钉时加垫片,不要让钉尾没入骨皮质。 沿空心钉导针拧入半螺纹空心螺钉,透视下确认空心螺钉螺纹全部通过骨折线,螺钉逐一加压,透视确认,闭合切口。 (3)关闭切口: 采取单一切口者,缝合阔筋膜张肌,缝合皮肤切口; 采取三个微创经皮切口者,仅需缝合皮肤。 (4)术后处理: - 术后12h,无明显出血,即可开始恢复抗凝血治疗; - 术后应卧床8~12周,卧床期间,患者穿防旋鞋; - 之后开始部分负重; - 术后4周、8周、12周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
|
来自: dahaialex2008 > 《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