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论语易解》1.2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1-11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的,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见过。君子务本,根本树立了,自然可以悟道。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注释】

(1)《朱注》:“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通‘悌’)。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不好犯上,必不好乱也。”又引程子云:“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2)《集释》引陈善《扪虱新语》云:“古人多假借用字。《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曰‘观过,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窃谓此‘仁’字皆当作‘人’。王恕《石渠意见》:‘为仁’之仁,当作‘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为人之本。”

(3)《今读》:“‘仁’是孔学的根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由‘礼’归‘仁’,是孔子的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孔子通由仁而开始塑造一个文化心理结构体,如说得耸人听闻一点,也就是在制造中国人的心灵。所以我才说,孔学(或儒学)半是宗教,半是哲学。因为它虽然没有人格神的上帝,但在塑造、形成、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上,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并不相上下。”

【解读】

孔学为人学,为仁学,亦为切身之学,故主张“下学而上达”,是由人道而上达天道。故孔子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来讲“三年之丧”的正当性(见17.21),孟子讲“四善端”,有子此处则讲孝悌是行仁之根本。孝悌者,人之基于血缘的一种自然情感也。孔学以此为基点将之推广到社会治理以及仁义之道,乃至推广到天道,颇合《大学》所谓“修齐治平”之逻辑,这也正是《论语》一书的基本思维进路。而《周易》作为天人之学,其思维进路却与之相反,它讲的是“三极之道”,又称“阴阳之道”,是从天道下贯人道。故其经、传极少讲孝,惟萃卦谈到“致孝享也”一语,其《系辞上》甚至明确如此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换言之,即使仁、智也只是天道的显现罢了,而天道本身却是“无思”“无为”的,它甚至都不怜恤圣人忧怀天下的那份苦心!当然,我们讲《论语》与《周易》的思维进路不同,并不是说两者不能会通,恰恰相反,由于孔子晚年对《周易》做了很高明的处理,实际上两者是完全可以会通的,这将在以后的注解中渐次展开论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程子将“行仁之本”和“仁之本”做了明确区分,这无疑是正确的。“仁”是孔学的核心概念,其既为“全德”,亦为“元德”,内涵极为丰富,孝悌当然不可能是其之根本,但视其为“行仁之本”则可也。也就是说,孝悌是行仁的一个起点,特别在古代农业社会,由此起点而行仁,必有大功焉。故孟子后来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又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孝悌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呢?程子说:“孝弟,顺德也。”真是一语道破孝悌之本质,也揭开了古人何以通常“孝”“顺”连称的谜底!

实际上,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情感,孝悌所反映的正是子女对父母、下对上、幼对长的一种天然的恭顺之德。我们知道,《周易》固然讲“阴阳合德”(《系辞上》),主张“乾坤并建”(王夫之语),但对于阴和阳、乾和坤,毕竟还是主张有主有辅、有显有隐的,其扶阳抑阴的倾向非常明显。《系辞上》开篇即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坤卦《彖传》更明确讲“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文言》则讲“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等等,都是以“顺”来解释坤卦和阴爻之德的。而此“顺德”,既是地道、臣道和妻道,当然也是为子之道、为弟之道。具体到卦象中,阴爻也往往是以承顺其上爻或阳爻而获吉利的。如家人卦的六二爻,其爻辞为:“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六二在家人卦中作为阴爻处下卦之中,正当女位,上应九五,而主中馈,其《象传》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巽为长女,其德亦为顺,故这里巽通顺,有两个顺,当然是吉了。其他卦中此种例子所在多有,不再枚举。

然有子在此将“孝悌”和“犯上”“作乱”勾连起来,也不是没有弊端。如此言辞和语气,似乎鼓励人之孝悌也者,纯粹就是为了防止百姓“犯上作乱”了——怨不得后世的专制统治者最喜欢这样的话。而综观孔子所讲孝道和顺德,并不单纯是针对老百姓而言的,而是主要针对王公大臣和君主而言的;而且在君臣关系上,孔子始终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24)等。换句话说,在“君”之上,还有更高的原则存在,那就是“道”,后世形成的“愚忠愚孝”,孔子显然是反对的。因此,我们在认可孝悌作为“行仁之本”的基础上,千万不能忘记在孝悌的背后还有“仁”,还有“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在学习《论语》的同时,为什么还鼓励学习《周易》,其根源亦在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