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艺验证前的风险评估策略与方法系列之四

 留在家里 2019-01-18

前 言


一、风险评估方法

(一)工艺保障条件评价

从工艺保障条件角度讲,工艺实现的要素分为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现在有些老师将“检测”也加进去,即人、机、料、法、环、测。在这里把“测”放到“法”里面,因为“测”也是一种工艺的控制方法。

对于“人”的风险要素,可以从技能培训、工作流程、行为规范、健康状况四个方面评价。至于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风险比较低,分值为1分;第二个档次,是属于中等风险,条件稍有欠缺,风险不是很高,分值为2分;第三个档次,则为高风险,分值为3分。比如:某员工股的培训、考核的结果不合格,属于高风险状态。

      第一个等级:对于技能培训、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的考核,已完成岗位相关科目的全部培训,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均达到80分以上,则可以认为,该员工非常优秀,能够胜任工艺验证这个工作。风险评估分值为1分。

      第二个等级:已完成岗位相关科目的全部培训,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均达到60分以上,说明该员工只是基本上符合要求,风险评估分值为2分。

      第三个等级:已完成岗位相关科目的全部培训,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有未达到60分的情况,或尚有未完成培训的科目,这样的员工一般打到3分,不能列入验证小组。

健康状况也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体检健康,完全符合生产要求,风险很低,打1分。

第二个等级,体检的个别项目存在问题,符合职业要求,可能影响的劳动效率。比如:没有皮肤病、传染病等能够导致影响产品质量的疾病,而是患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等,影响工作效率,但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的疾病,风险较高,打2分。

第三个等级:体检不符合职业要求,患有皮肤病、传染病等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疾病。属于高风险,打3分。此类员工不得参与工艺验证,甚至不能参与生产过程。

对“人”的评价工作,可将拟参加验证人员的名单交与人事及培训部门,让他们根据员工历年的表现,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交付我们结果。

对于“机”,风险要素有四方面:工艺设备及系统;公用工程设备及系统;质量控制用设备、仪器及系统;工器具、耗材。

评价标准也是三个等级,即:

第一个等级,已完成相关确认或验证,符合URS设计要求,运行稳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第二个等级,已完成确认或验证,符合URS设计要求,但有个别功能尚不稳定。有一定的风险,可接受。

第三个等级,尚未完成确认或验证。高风险,不能采用。比如:空调净化系统,完成了3Q验证,但是没有完成计算机化系统验证。这种情况就等于还没有完成空调系统净化系统最终的确认,尚不能进行工艺验证。

当然,这些只是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标准。具体要看各企业的组织分工,生产部、工程部分别评价各自管理的部分。可以列出一个策略性的表格,将工艺设备及系统、公用工程设备及系统、质量控制用设备仪器及系统、工器具、耗材以及各自的评价标准,全部罗列上,每一项都要进行风险打分,将表格具体化。

对于“料”,风险要素包括:供应商审计、质量控制、仓储管理。

      1)供应商审计

      第一个等级:供应商是长期的、每次审计都合格的,为甲类供应商。

      第二个等级:所用供应商的物料对成品影响较大,同时此供应商在审计过程中或多或少有瑕疵,此类供应商为乙类供应商,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此类供应商,资质合格,通过了现场审计,其产能、工艺、生产设备及质量保障能力等,都没有问题,但是其环保或者消防没有通过,那么对我们来说此类供应商就是一个地雷,其供货的及时性、数量的保障能力上可能会存在隐患,可能会有供货不及时的问题。

      第三个等级:尚未通过审计的供应商。如果工艺验证所用物料的供应商未经过审计,则工艺验证无法开展。

      由于供应商的缺陷,导致我们无法进行生产。所以供应商的管理,应该作为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供应商管理这一块,很多企业不是很重视,供应商长期、系统、规范的管理,有待提升。

      2)质量控制

      第一个等级:检验符合内控标准,警戒限以内。

      第二个等级:检验符合内控标准,偏差限以内,且没有连续三批超过警戒限的趋势。

      第三个等级:检验符合法定标准,但超过纠偏限,需要启动偏差调查。

我们在供应商审计的时候,通常进行三批小样的检验。如果连续三批超警戒限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物料的质量的是存在系统性风险的,是不能用的。

3)仓库管理

第一个等级:储存期间符合储存条件。

第二个等级:储存期间偶尔超出储存条件,但经过纠正和预防,物料性质未发生变化。

第三个等级:储存期间长时间不符合储存条件。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忽视常温储存这一条件。其中一个误区就是,把常温储存理解为不进行温控。

其实这是错误的,按照药典要求,常温储存为1030度。如果在北方,库存的温度可能会在零度一下;在南方,尤其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大部分库房的温度在30度以上。因此常温储存也需要温控。

对于“法”,风险要素包括:工艺、工艺规程、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法”,既包括操作层面,也包括管理层面。法的更多指向,是质量保证系统是否健全。

先区分一下“工艺”与“工艺规程”。工艺是工艺规程中的关键部分,详情见《工艺验证前的风险评估策略与方法(上)》。

1)工艺

一般来说,完善的工艺描述包括:工艺步骤方法、工艺参数、关键控制点及质控参数四大部分。

第一个等级:步骤、方法、参数完整,质控项目完整,制定依据充分,包括小试、中试和商业化规模试生产的研究数据。

第二个等级:步骤、方法、参数完整,质控项目完整,制定依据仅为小试、中试和规模试的数据。

第三个等级:步骤、方法、参数不完整,质控项目不完整,制定依据不充分。

我们在注册申报时的数据,只是做到了中试。这些参数,放大到生产时,可能有很多产品做不出来。因为中试使用的设备,整个体系的保障能力,以及使用的工具等会有不同,甚至中试的很多手工操作,在放大到生产时会变为自动化操作,差别很大。所以很多中试的工艺,放大到生产时做不出来,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通常,我们根据上报的注册工艺编写规程,不敢违反。实际上心里却很清楚,放大到生产时经常出现问题,需要改工艺方法,甚至要改工艺参数的范围,超范围的修改。这种情况下,工艺验证就变得没有意义。工艺验证时不按写的去做,这就存在了数据可靠性的问题。

所以从研发上报工艺到放大生产,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在放大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进行二次工艺开发,会做出很多调整。在此建议大家,为了防止将来出现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写一步做一步。通常在上报注册资料后,一定要商业化试生产进行摸索。摸索出来之后,批准文号下来之前,还有机会进行补充申请,修改工艺方法,甚至是修改工艺参数,我们不要放弃这个机会。虽然上报之后,审批会有延误,但是比延误几个月甚至延误半年强,也比做一辈子的假记录强。

2)工艺规程

第一个等级:依据工艺,结合工艺设备、仪器及系统操作规程而制定,操作流程、操作参数、注意事项、偏差纠正等内容完整,表述清晰,无歧义,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注册申报的PH范围是4-6,将pH调至4.25.8,会造成产品质量的波动性,批间质量差异会比较大。作为企业的具体操作层面上,研发的工程师发现,调到4.5的时候是最佳状态,则规定将pH调节至4.5±0.5,这就是所谓的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在写工艺规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毕竟我们验证的对象就是工艺规程。

第二个等级:依据工艺,结合工艺设备、仪器及系统操作规程而制定,操作流程、操作参数、注意事项、偏差纠正等内容完整,但表述模糊,易产生歧义,可操作性较差。

第三个等级:未依据工艺和工艺设备、仪器及系统操作规程而制定,操作流程、操作参数、注意事项、偏差纠正等内容不完整。

之前一直存在讨论:验证的工艺规程应该是生效的工艺规程还是草案。个人认为工艺规程,一定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成熟、经过了多批次的商业化大生产的定稿、生效的工艺规程。

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其实就是对工艺的结果的一个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必须真实的反映工艺过程的正确性和结果的符合性。

第一个等级:关键质量属性控制点设置了控制项目和标准,具备充分的控制能力,检验方法经过确认或验证。

第二个等级:关键质量属性控制点设置了控制项目和标准,但控制能力不充分,检验方法经过确认或验证。

第三个等级:关键质量属性控制点设置控制项目和标准不充分,或检验方法未经过确认或验证。

4)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最终是为生产服务的,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等。而工艺和处方就是实现它们的途径。

质量管理分为过程管理及放行管理两个部分。

【过程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管理,通常是管理非正常状态下的情况,是对一些异常情况的管理,它涉及到偏差,纠正预防和变更。所以,过程管理评价标准的制定是针对偏差、纠正预防、变更等的管理规程,以及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个等级:偏差、纠正、预防和变更等活动均有管理规程,且可有效受控。

第二个等级:偏差、纠正、预防和变更等活动均有管理规程,但不能完全有效受控。

第三个等级:缺少偏差、纠正、预防和变更等活动的管理规程,上述活动不受控。

【放行管理】

放行的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后一道关。

第一个等级:对生产过程的各相关要素和生产结果均进行审核,确认偏差存在质量风险时,不予放行。

第二个等级:只对生产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偏差存在质量风险,不予放行。

第三个等级:仅以法标作为放行审核依据,无偏差管理。

目前的放行管理,我认为大部分企业做的不是很完善,比较好的企业,就是质量受权人审核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后放行。而实际上,放行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中,放行应该采取逐级放行。因为GMP规定,放行时要评价整个的生产过程,是不是符合GMP的要求,只看批记录和检验结果是远远不够的。比如:需要看空调系统的运行是不是正常没有偏差、空调运行的监测数据、水系统的运行,甚至要检查物料供应商是不是合格的供应商等,这都是放行前需要审核的内容。而这些辅助的记录通常没有纳入到放行体系中,所以这方面是一个欠缺。单靠一个质量受权人放行一批产品,需要回溯整个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困难性比较大。

这种从头至尾的完整的质量追溯的审核,也是放行的依据,只靠质量授权人一人是完成不了的。个人认为应该是建立一个层级放行体系。质量受权人审核逐级审核的签字,确定最终的审核结果。这种方式体现的是新版GMP中的一个精髓:全面质量管理。

“环境”的风险要素包括厂房设施以及作业区环境。

工艺验证前,对“环”进行的评价,不一定是工艺验证小组进行。可以将厂房、设施设备、生产作业区等,列一个明确的清单,把标准和清单提供给工程部门。让工程部门根据他们确认或是验证的结果,对符合要求的项目打勾。如果全部符合工艺保障条件要求,我们我把它作为一个附件,放在工艺验证的文档中,统一的归档保存。

第一个等级:已完成相关确认或验证,结果合格。

第二个等级:仅完成了与工艺直接相关的关键确认和验证,结果合格。

第三个等级:未完成与工艺直接相关的关键确认和验证。

注:

①以上各要素均应列出项目清单,逐一进行风险评估。

②评估为“1的符合工艺验证要求;评估为“2的有限符合工艺验证要求,应在验证前启动预防措施程序,增加控制措施加以完善,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验证。个别措施的确认和验证或可与工艺验证同步进行。评估为“3的存在高风险,需要进行系统性预防,在没有确认预防措施有效性之前不可开展工艺验证。

验证小组列出每个因素的清单,由各部门进行确认。验证小组最后负责将每个部门的评价结果汇总,根据结果来确定工艺验证的保障条件是否符合开展验证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