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商兽面纹铜编铙 级别:一级 时代:商代 规格(从小到大): 通高36.5~53.5厘米、甬长13.4~20.5厘米、铣间宽26~37厘米、重9.5~31千克 来源:1993年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今藏:长沙博物馆
-
扫描二维码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潘钰
张艺谋电影《英雄》开头有这样的镜头:偌大的秦王宫殿里,乐手敲击编铙,发出雄浑悠扬的乐声,我们也了解到这样一种有别于编钟的古代乐器,而电影中的古乐也是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受到长沙博物馆馆藏大铜铙、编铙启发而创作的。
铙是先秦时代出现的一种有承前启后意义的礼乐器,它最早出现在殷墟二期的墓葬里,基本上是成编存在。从中原商文明传播到南方后,铙体积从小而大,编铙数目由少而多,显示出中原与南方地区青铜器与礼乐文化方面的差异。
1993年6月7日,当时的宁乡县老粮仓乡师古寨山农民在农田干活时发现了编铙。文物部门在一椭圆形的土坑中,最后发掘出了10件铜铙。10件铜铙分四层平置,下面三层每层3件,最上层1件,距离地表仅0.5米。10件铜铙中,有9件铜铙形制、纹饰基本相同,但是大小相次,是为一组。
这一套编铙一改之前出土铜铙单个存在的情况,又迥异于中原地区编铙的成编情况。它们的甬作管形,内空通腔,外部有旋。钲部每面各有3排乳钉。腔内除1、3号于部无唇外,其余均有唇。各铙甬部、篆间、鼓部等处多饰有云雷纹,其中7号铙鼓部还饰有虎纹,老虎嘴部大张,昂首向前,尾部略卷,向后翘起,四脚微伏,有蓄力跳跃之姿。
这一套编铙,有着十分显著的“一铙双音、三度音程”的特征。一铙双音,即同一铙体发出“双音”:分别敲击铙体两旁的“侧鼓”部,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相互构成大三度音程;但敲击铙体正中的“正鼓”部时,却能发出十分和谐悦耳的大三度和声音程。编铙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先秦时代的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和青铜器的铸造水准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不过,让铙发出铸造者想得到的乐音,应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铙初现时,其仪礼特征更重,音乐特性次之。但随着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编铙的优势逐渐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商铙的“一铙两音”,扩大了该乐器的音阶,打宽了音域,节省了制作材料,排列起来空间缩小,更加便于演奏,其表现力更加丰富,音响更加美化。编铙不但是具有固定音高的旋律乐器,而且也用于与编磐、埙合奏。有了铙的标准音高,各种不同的乐器可得以相互校音,以保证合奏时的音准。
我们将目前发现的商代晚期的鼓、编磐、编铙和埙等乐器放在一起,可以组成这样的一支交响乐队:埙担任高声部主旋律,编磐、编铙各有一组用于演奏中声部调式框架的伴奏,鼓则加强节奏重音以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