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大枣3枚。 [功用]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 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义] 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配伍特点]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凉燥的常用方,以微恶风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咽干,舌苔薄白,脉浮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外感凉燥者。 [加减化裁] 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文献摘要] 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经验] 例:王××,48 岁。头巅胀痛,恶寒咳嗽,咯痰稀薄。 诊查:鼻塞咽干,脉象浮弦,舌苔薄白。秋燥寒凉之气外束于表,肺先受邪。 经云:燥凉所胜,平必苦温。 仿杏苏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浊之品。 组方:苦杏仁12克紫苏叶5克 粉前胡12克 玉桔梗5 克 生甘草5克 薄荷2克白茯苓12克 炒枳壳8克 仙半夏5克 化橘红3 白蒺藜12克 款冬花9克 二诊:药后头痛已减,咳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腻,脉象弦滑。守原法出入。 粉前胡12克紫苏叶8克 苦杏仁12克 玉桔梗5克 白茯苓12克 炒枳壳6克仙半夏5克 化橘红3克 款冬花9克 大玉竹12克 清炙枇杷叶12 克(包) 本文转载自http://www.360doc.com/userhome/13888283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0.实用中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