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到和失去的根源

 解决人生问题 2019-01-21

【原文】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论知所贵,则知所养1矣;事知所利,则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于周公也,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2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3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诗》4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译文】议论效法圣明的君王,那就知道什么是可贵的;以最佳行为方式制理政事,那就知道什么是有利的。议论知道什么是可贵的,那就知道什么是能治理的;处理政事知道所利的了,那就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了。这两点,是分别是非的根本,是得到和失去的根源。所以周成王对于周公,不论到了哪里都无所不听,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可贵的。齐桓公对于管仲,国家事务不论到了哪个地步都是无所不用的,因为他知道什么是有利的。吴国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家最后灭亡了,这是因为背离了道路又失去了贤人。所以尊重贤能的人可以称王天下,重视贤能的人可以称霸天下,恭敬贤能的人可以生存下来,怠慢贤能的人就要灭亡,古今都是一样的。

所以,崇尚贤明使用能人,划出贵贱等级,分出亲疏远近,按老幼排出次序,这是先王的道路。所以,崇尚贤明使用能人,那么主人就尊贵下级就安定;贵贱有等级,那么政令就能通行而不会流失;亲疏远近有分别,那么恩惠就能施行而不会骨肉背离;长幼有次序,那么事业就能很快成功而年老的人就可以休息。所以,所谓的与人相互亲爱,就是亲爱这些;所谓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分别这些;所谓的准则,就是为这些事去生去死;所谓的忠实,就是忠实谨慎地对待这些事;这些事都能做到,就是完备。完备而不自我矜夸,就是自己的性善,这就称之为圣明。不自我矜夸,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与他争比才能,他就能致力于善而发挥其功效;他有才能而不自夸有才能,所以能被天下所重视。《诗经》上说:“善良美好的君子,其礼仪没有差错;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至此荀子才点出了本篇的重点,这就是——君子是性善的。由此而推论,君子是性善的,小人则是性恶的了,那么荀子的这种说法又是自相矛盾的了。荀子在《劝学》篇里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天生的条件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个所谓的凭借外物,就是学习!那么小人经过学习就能成为君子,君子放弃了学习,就是小人了。因此,由此而推论,人性都是善的,有些人学习了,就保持了善的本性,就有了善的行为;而没有经过学习,或是少学习,那么他就不会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虽有善意,却有恶的行为方式。因此,他的本性是善的,行为却是恶的。我们知道,心意、本性和行为是两回事,好心办坏事的人到处都有,这种事也天天发生,所以不能把办错事的人说成是“性本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坏人坏事、恶人恶事,是不是因为这些人天生就是本性恶的呢?不是!他们也有同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他之所以恶,乃是因为他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乃是因为他没有智慧。而没有智慧,也就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也就不能诚信,也就不能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不能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道路,这样一种规律。

本篇《君子》,紧接《性恶》篇,如果断章取义,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荀子坚持的就是人们的本性恶,而把两篇连接起来看,我们就会明白荀子并没有坚持性恶论,而是说君子的本性善而小人的本性恶。尽管荀子在《性恶》篇中例举了各种论点叙说了性恶问题,然而到本篇后,荀子话锋一转,转到君子的本性善上了。君子为什么本性善?就是因为君子圣明,君子为什么能圣明?就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所以,按照荀子的推论,只要善于学习,那么人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而不善于学习,也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那么人们的本性就不是善的了。所以,综合来看,荀子并没有坚持所谓的性恶论,而是在探讨人们的本性的善恶问题,而他的结论是君子的本性善而小人的本性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