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怎样阐述学习的正确态度?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六九)

原文: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8.17 孔子说:“学习好像生怕赶不上,又怕丢失了。”
感悟:孔子认为,学无止境,做学问永远不能有满足的时候;学习过的东西,总是害怕失去它,必须经常复习。因此,只有采取勤奋好学、实事求是、以古为师、择善而从的正确学习态度,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勤奋好学
什么是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一),不追求生活的安逸,多做事、说话谨慎,向实践学习,以道德高尚的人为师,这就是好学的具体表现。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第十九),每天学习一点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经常温习、巩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旧技能,这是子夏对好学的论述,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孔子一生勤奋,为后人树立了好学的榜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治长第五);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勤奋、惜时、乐学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原因就在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实事求是
孔子主张,作学问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作学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告诉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聪明;不懂装懂,强不知为知,狂妄自大,这是最大的愚蠢。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宁愿自己去下一番功夫探求,也不可模棱两可,告诉别人错误的结论,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第九)。
孔子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八佾第三)。孔子告诫我们,做学问一定要依事实为依据,不可主观臆断,道听途说,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第十七)。
3、以古为师
在学习资源并不丰富的春秋时期,以古为师,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是治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非常重视向古代文献资料学习,子曰:“吾犹能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卫灵公第十五)。 学习古代文献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借以阐述自已的学说,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对于古代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以事实为依据,不可妄下断言,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卫灵公第十五)。
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必须下苦功夫地学习和探求,才能使知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此语不仅道出了学习的正确态度,而且表明了孔子对于天才的态度,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天才,天才来之于勤奋,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第十六)。
4、择善而从
圣人无常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只要别人有长处,人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第十九)。择善而从、多见而识之既是学习的正确态度,也是学习的一般顺序,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第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