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症性肠病或可真正实现“对症下药”

 压下影响力基本 2019-01-26

炎症性肠病(IBD),是近年来消化道疾病领域的热点话题,在美国纽约布法罗儿童医院平均每周就有1位儿童因炎症性肠病致死,而再把视野聚焦到中国,仅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六院每年都有超过100台炎症性肠病手术。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教授和朱立新副研究员参与的一项关于炎症性肠病病理机制的国际研究结果发现,病毒感染诱导的自身免疫可能是IBD、尤其是克罗恩病(CD)的病理机制,CD患者的肠道组织有更为显著的抗病毒免疫以及抗自身免疫的特征,并且抗病毒免疫相关基因活性和抗自身免疫相关基因活性显示高度特异的统计相关性;而相对于CD,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靶向菌群的先天性免疫机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率先观察到CD和溃UC在分子病理机制上的差异,有望在将来发展出对这两种病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该研究表明,不安全性行为很有可能亦是IBD的一大诱因,研究者认为,这种性病病毒感染肠道的现象或许和欧美地区较为开放性的性行为方式有关。论文12月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炎症性肠病杂志(Inflamm Bowel Dis)。

1111.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