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炎症性肠病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正式发布

 板桥胡同37号 2020-07-29


积极有效地开展IBD相关质量标准的建设,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将是IBD诊疗的长期任务。


2025年,150万人!与2005-2014年间的35万[1]相比,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病人数显然在不断上升。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IBD的临床实践也正发生着革新,比如病情评估原本基于IBD症状转变为更客观的手段评估,治疗目标上原本以改善症状、应对疾病发作逐渐转变为长期的临床缓解、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等。IBD的多学科合作由此变得尤为重要,内镜、病理及影像等客观手段和技术,在IBD诊断、治疗前后评估、疾病监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地区水平、疾病认知普及、医疗环境等差异,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内镜、病理、影像质控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IBD相关内镜、病理和影像检查,经4次专家会议讨论和反复修改,2020年7月18日,由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中心(IBDQCC)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版IBD内镜、病理、影像检查质量控制标准终于正式发布。这三部标准的建立,无疑将使得我国IBD诊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将就内镜、病理、影像检查三项标准进行概要的介绍,以供相关医疗人员参考。
 
01
“黏膜愈合”时代,做好内镜检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本次公布《消化内镜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指导意见》[2],以IBD疾病为中心,参考了国内外相关专业共识和指导意见,对内镜操作理念、过程、报告与记录进行了规范。
 
IBD内镜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指导意见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部分、克罗恩病(CD)部分、CD胶囊内镜,第二部分为内镜报告/评分系统及其他问题(图1)。
  

图1. 指导意见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UC和CD内容,标准起草中兼顾了二者平衡,包含其共性和个性内容,均分别从内镜诊断(CD含胶囊内镜)、治疗后随访、内镜治疗及癌变监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个方面阐述思路基本为目的、指征、方法、过程、内容、结果、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等方面,其中内镜操作的时间节点、应观察内容是制定过程中多次反复讨论的重点。
 
如UC治疗后内镜随访的内容中,其时间节点强调为,诱导期应在第3-4个月内镜复查;维持早期应在第6-12个月;长期维持稳定期应每12-24个月内镜复查;长程监测时,病程超过8-10年或有相关肠外并发症者,参照UC癌变内镜监测部分。比如UC癌变内镜检测中,应观察的内容包括息肉样病灶及特征、扁平或锯齿状病灶、增殖性病灶和肠腔狭窄等。比如在关于CD内镜诊断中还对疑诊CD的内镜检查流程进行了规范,如图2所示。
 

图2. 疑诊CD内镜检查流程图
 
第二部分是内镜报告与评分系统及其他问题,其中,内镜评分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常用的经典系统,便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管理;UC推荐采用Mayo评分或UC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CD推荐采用CD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CDEIS)或CD简化内镜评分(SES-CD)等。其他相关问题,包括IBD内镜检查的肠道准备、内镜操作医师的要求、IBD上消化道/储袋/造口/特殊内镜检查等等。
 
标准对内镜报告亦做出了规范,主要包括一般内容和特殊内容两部分,一般内容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简要病史、操作目的、肠道准备方式、肠道准备评分等;特殊部分包括UC和CD分别观察记录的内容。注意应以评分标准的参数、专病诊断和随访为核心,呈现疾病特征表现+部位+程度,做到重量化而轻描述,重客观而轻主观。
 

图3. UC内镜检查/治疗报告单表头
 
02
为提供精准的IBD病理诊断,统一标准势在必行

《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质量控制指标》[3-5]主要包括了人员配备和架构设施指标、标本取材评估指标、病理技术评估指标和病理报告规范化评估指标等四个方面:
 
  • 人员配备与架构设施:需要配备经验丰富的消化病理亚专科带头人,如3年以上IBD病理领域经验、参加过国际或国内IBD中心病理学习等; 有相对固定的消化病理亚专科团队,如至少2名病理医师为消化病理方向等;同时组成固定的消化内科、影像学、病理学、胃肠外科医师参与的多学科核心团队,定期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至少2次/月。


  • 标本送检与取材评估:保证送检单规范,如提供必要的患者信息、病史、初步诊断意见或需鉴别诊断的疾病等;内镜活检规范,如系统性多部位肠镜及胃镜黏膜活检、每个活检部位取材组织应单独标本瓶送检等;手术切除标本取材规范如组织离体后1-2h送至病理科、标本充分取材、每个取材盒对应部位及病变等。


  • 病理技术评估:包括组织包埋、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技术的室间质控等方面,确保不同医院的制片都达到一定水准,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 病理报告规范化评估:规范化的病理报告需保证病理报告的完整性,如包括标本类型、肉眼所见、组织学描述及病理诊断三部分,对应取材部位和病变特征等;规范性,如明确病理诊断,不能完全明确的可提出倾向性意见;质控,如定期的单位诊断质控等。主要涉及IBD肠镜、小肠镜、IBD胃镜和手术标本等。


图4. 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大纲
 
03
推进影像检查质控,助力IBD精准诊疗

《克罗恩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6]主要从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扫描方案、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等方面规范相关内容。
 
CT肠道成像(CTE)和MR肠道成像(MRE)是克罗恩病(CD)肠道检查的有效方法,可清晰显示肠腔、肠黏膜、肠壁及肠管外组织结构的改变,其中MRE由于无辐射、优良的软组织对比度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优点而成为年轻CD患者多次复查时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上,为CD患者选择CTE还是MRE检查,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选择。推荐首选CTE检查的患者如首次行横断面肠道成像检查、年龄超过35岁等;推荐首选MRE检查的患者如曾有过CTE检查、年龄小于35岁等。
 
此外,在规范中,还对CT、MR的设备和参数设置进行了规定,同时对CTE、MRE、肛周MRI的检查步骤以及不同影像表现的描述进行了规范,从而提升不同医院IBD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保证高质量的影像学检查。
 
对于CTE和MRE的结构式报告,由于IBD的肠道病变范围和并发症等呈现不一致性,所以关于影像的结构式报告应尽量全面,这对于IBD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都具有极大的益处。不同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临床需求进行内容增减或修改,尤其是诊断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书写。
 
IBD的影像学质控标准对如何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诊治手段、如何准确描述影像学结果以及规范IBD影像学报告书写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期待不同影像科医生对CD影像特征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相关的影像报告质量差异进一步缩小。

04
总结
 
在IBDQCC的指导和带领下,历经6个月的时间,第一版IBD内镜、病理、影像学质控标准的制定得以成功完成,这对于我国IBD诊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IBD病情评估标准和治疗目标发生演变,多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积极地响应并开展内镜、病理、影像学质控标准实施,将更加有利于IBD治疗目标的实现,为改善更多IBD患者的生命质量造福!未来,IBDQCC将继续开展IBD诊治中心的评审工作,同时将IBD质量控制向更加细化、更专业化的方向推进!
 
本文审校专家

钟捷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
  •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小肠疾病组副组长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内外科对话协作组副组长
  • 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顾问
  • 中国医师学会肛肠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小肠疾病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促会消化病专业分会常委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炎症性肠病“爱在延长”(CCCF)基金会理事

肖书渊教授

  • 武汉大学病理中心及中南医院病理科主任
  • 湖北省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病理协作组副组长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Club组长
  •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教授
  • 美国最佳医生:2007, 2019
  • 首先发现CD10在肝细胞癌病理1诊断中的应用(Am J Pathol; 2001)
  • 首先发现药物doxycline所致毛细血管破坏性胃黏膜损伤之特异病理学改变 (Am J Surg Pathol; 2013)  

李子平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影像诊断专科主任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专业委员会顾问
  •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分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消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临床医学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主委委员

参考文献:

[1]KAPLAN G G. The global burden of IBD: from 2015 to 2025.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5,12(12):720⁃727.
[2]消化内镜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的指导意见.
[3]炎症性肠病病理质量控制指标.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病理协作组、叶子茵、肖书渊 (通讯作者)、赵景民、石雪迎、郑丽端、王曦、田素芳、黄艳、李增山. 肠道EB 病毒感染组织检测和病理诊断共识. 中华消化杂志2019; 39 (7): 433-437.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07.001
[5]肖书渊,叶子茵,陈敏,周炜洵,石雪迎,李增山,袁菲,姜支农,孙菁,王新颖,吴开春. 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的专家建议[J]. 中华消化杂志. 2020; 40(3):180-185.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32.2020.03.000
[6]克罗恩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

VV-MEDCOM-21154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站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