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零九)

文/王营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6.10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没办法了,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感悟: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7岁。冉伯牛属德行科,仅次于颜回的闵子骞。孔子对他也十分器重,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升为鲁司空,冉耕继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

本章描写的是孔子探望伯牛病情的一个场景。伯牛大概得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伯牛的家人害怕影响孔子健康,所以让孔子隔窗执手而问。孔子了解了伯牛的病情后,痛心疾首,反复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像伯牛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恶病,孔子将其归结为“天命”。

许多人读到本章时,引经据典,借题发挥,大谈儒家的“天命观”,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着头脑。其实本章并没有包涵许多太深奥的玄理,就是通过一个“探病”场景的细节描写,表达孔子害怕失去爱徒的深深惋惜之情,而且描写的非常细腻,有动作、有神情、有语言,画家照此作画,一定能把孔子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

从另一方面看,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孔子爱生如子,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道德和品行,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第十四),正是因为孔子对冉耕的“爱之深”、所以才会产生害怕失去他的“痛之切”。在这一点上,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事实证明,当今许多教师之所以与学生关系紧张、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工作态度和能力欠缺外,我想最为关键可能是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缺乏真挚的爱,只有爱学生老师,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因材施教,探索教育教学教学的有效方式、方法;只有爱学生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尊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