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一零九) 文/王营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6.10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没办法了,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感悟: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7岁。冉伯牛属德行科,仅次于颜回的闵子骞。孔子对他也十分器重,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升为鲁司空,冉耕继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 本章描写的是孔子探望伯牛病情的一个场景。伯牛大概得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伯牛的家人害怕影响孔子健康,所以让孔子隔窗执手而问。孔子了解了伯牛的病情后,痛心疾首,反复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像伯牛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恶病,孔子将其归结为“天命”。 许多人读到本章时,引经据典,借题发挥,大谈儒家的“天命观”,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着头脑。其实本章并没有包涵许多太深奥的玄理,就是通过一个“探病”场景的细节描写,表达孔子害怕失去爱徒的深深惋惜之情,而且描写的非常细腻,有动作、有神情、有语言,画家照此作画,一定能把孔子的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 从另一方面看,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孔子爱生如子,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道德和品行,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