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厚德载物乾 2019-01-28

太阳篇是《伤寒论》的重点篇章。全书398条计112方,太阳篇占了17874方。在本篇中,张仲景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全面阐述了最基本的中医学理论,集中体现了全书的理法治则和方药组成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中医理论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论基础,也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关键部分。由于本篇论述详尽,以后各篇多是简笔略述,特别是《金匮要略》,书名就叫《要略》,如果不系统全面掌握太阳篇,后边的内容就很难读懂。

一、基本理论和概念

本篇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字放在首位,辨什么?一个是脉,一个是证。这个证不是症状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所以脉也是证。为什么叫辨证不叫辨症?因为症是疾病的表现,而证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反映。中医面对的是一个黑箱,不像西医那样进行破坏性检查,没法看到身体里面的情况。但人体有没有病,有什么样的病,都会有相应的反映,这些反映就是身体状况或有人与疾病斗争的证据。中医就要从这些证据来分析判断有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分析疾病的病理病机和发展趋势,并因势利导进行治疗,所以叫辨证论治。而症状是明摆着的,无需去辨,所以中医叫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在《伤寒论》中,每一个方剂甚至每一味药,对应的都是证,而不是病。这些证可能是不同病的反映,但治法都是一样的,这叫异病同治。而某种病在不同段有不同的证,治疗方法也不同,这叫同病异治。但现在也有把辨证等同于辨症的说法。

最后一个字是“治”,就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本篇研究的对象是“太阳病”,太阳病并不是一个具体疾病的名称,而是指属于太阳这个范围的各种疾病的总称。开篇就说了:“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说凡是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疾病都属于太阳病。人们把它叫太阳病提纲。而脉浮说明病在表,太阳病就是指表证,表为阳,里为阴,表又由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是大阳、巨阳,故称为太阳病。但因为要讲疾病的传变,太阳篇并不局限于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共有的特征,有这个特征的就是太阳病。太阳病又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脉缓、发热、汗出、恶风的太阳中风证,即桂枝汤证;另一个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太阳伤寒证,即麻黄汤证。同时本篇还提出发热而渴、不恶寒的温病以与太阳病进行鉴别,防止把表里俱热的温病当太阳病来治。温病的治法主要放到了阳明病篇讲,这里只提出一个概念。有人说张仲景没讲怎么治温病是不对的。

关于太阳病的发病和传变规律,张仲景讲: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他认为伤寒是病因,伤寒后如不加治疗或治不得法,这个病会传变,四五天、五六天的时候,常常由表传半表半里而发生少阳病,六七天、七八天的时候传里而发阳明病或太阴病。由表传里的疾病发展趋向,但有时也有不经半表半里直接传里的。在传变中还可能发生并病、合并。太阳病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太阳病还没好,半表半里或里的病也发生了,先得的病并于后发的病,叫做并病。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等。如果太阳病与少阳病或阳明病等同时发作,叫合病。

关于太阳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是辨证施治,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要先辨病位,是不是太阳病表证,再辨证型,是中风型还是伤寒,根据脉证辨寒热虚实,最后辨到方证,就是确定用什么方剂进行治疗。治疗原则:,一是由表及里,有表证当然要解表,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实证,先解表后攻里。二是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虚寒里证,则要先救里后解表。三是有表证里又有水,要先利小便。四是表证当以汗解,有汗用桂枝剂,无汗用麻黄剂,如果用药后表未解,再解表只能用桂枝剂而不可再用麻黄剂。这是定法,不可违逆,否则就是逆治,可能造成坏病。治疗禁忌:太阳病法当发汗,但有七种情况不可发汗,这七种情况归结到一点,就是津液、血液特别虚,即亡阳不可发汗。

 关于张仲景的辨证方法。有人说张仲景的辨证方法就是六经辨证,这不全面。应该说张仲景的辨证方法,即有六经辨证,又有八纲辨证,又有脏腑经络辨证,又有营卫气血辨证,是中医辨证理论的综合运用。章次公先生和胡希恕先生否认张仲景是六经辨证,这是不对的。虽然张仲景讲的六经与《黄帝内经》中讲的经络不完全一致,但他揭示了疾病传经的基本规律,并按三阳经三阴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分类论述,其中关于针灸的论述虽然不多,但也是按照经络学说论述的,如刺风腑风池、刺期门、针足阳明等都是按经络学说提出,而且是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否定经络学说就无法全面了解掌握中医理论。

同时,张仲景大量运用了阴阳学说和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始终注意辨别阴、阳、表、里、半表半里,虚、实、寒、热,并特别重视卫气营血,不仅以三阳三阴篇进行分述,而且始终注意津液的存护。

表,就是体表,就是由皮肤、肌肉、筋骨组成的躯壳,它在人体的最外面。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做表证,所以身体疼痛这是表证。在脉上表现为脉浮。

 里,就是指的胃肠这个消化道,它在人身的极里之里。如胃不和、有燥屎就是里证。

半表半里,就是表之内,里之外,就是胸腹腔间,里头有很多脏腑。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半表半里。比如胸胁苦满,柴胡证都属半表半里。
     
表、里、半表半里是反映的病位。疾病万变,但反映到人体上,不出这三个病位,不在表,就在里,或者在半表半里。当然还有并病、合病,疾病同时在两三个部位。

阴阳,是就病的病情上说的,就是病之性,阴就是阴性,阳就是阳性。疾病发作,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太过,如亢奋,发烧,兴奋,脉洪、数、滑,叫阳性病。反过来,不及,如抑制、冷啊、衰沉,脉微、迟、细、涩,叫阴性病。疾病万变,不外乎阴阳。不亢进也无不及,这就是常人,没病。

 另外寒热虚实,寒和热本来就属于阴阳,寒就阴性,热就阳性。中医说的热不一定是温度高,红头涨脸,口苦口干,这都是一种热象,脉数也是表示有热。热太过属阳。寒与热相反,颜面苍白也是寒性,属阴。疾病没有不阴不阳的,但有不寒不热的。所以中医看病首辨阴阳。

 虚,就是精气虚,是正虚。实,就是病气实,是邪实。太阳病伤寒无汗、脉浮紧、身疼痛,一点汗也不出,这是表实证,是邪实,也叫阳气重。太阳中风证,自汗出,脉也弱,这是表虚证,是津液虚,也就是正气虚。如太阳病,十余日,表不解,吃了麻黄汤之后发烦目瞑,继之鼻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阳气重,就是体液充实太甚。所以实是病实。虚是人虚,如虚劳的那个虚,是指人的体力不能支持了,这叫虚,是正气虚。虚实寒热是与阴阳错综互见的,但寒热有常,虚实无常,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寒就属阴,热就属阳,它永远不变。但虚与寒热交叉互见的时候,就会发生变化,虚本来是属阴,但与热结合在一起就是虚热证,就是阳证了。而实与寒结合实就变成阴证了,是寒实阴证,如寒实结胸等。

卫气营血,在张仲景书中,卫气营血是以血管内外划分的,血管内的血叫营或荣,血管外的津液叫卫或气,也叫阳或阳气。同时认为血管内外是互通共存的,伤津液同时也就会伤血,气血同源,汗血同源,津液血液伤都叫亡阳,而后世许多人称之为阴虚。这是不同的,需要注意。

以上这些都是太阳篇中提出的基本概念,要结合原文进行理解掌握。

二、太阳篇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病位在表,故又称太阳表证。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为桂枝汤。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蕃,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治宜发汗散寒,解表宣肺,主方为麻黄汤。太阳病表郁轻证的基本病机是表有微邪,营卫郁遏,以寒热如疟,一日数发为特点,治宜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用小汗方,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皆有兼证。太阳中风兼经脉不舒而见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兼肺气不利而喘者,用桂技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兼阳虚漏汗者用桂核加附子汤治之;兼胸阳受损而胸满,甚或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兼营气不足身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太阳伤寒兼伤津液而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治之;兼内热烦躁者用大青龙汤治之;兼心下有水气而喘咳者则用小青龙汤治之。

太阳在表之邪,可随经入里,形成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类型。蓄水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其主要脉证为小便不利,口渴欲饮,甚或水入则吐,本证亦可兼有表邪,而见发热脉浮数,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蓄血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化热,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数或沉结,治宜逐瘀泻热,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可导致变证的发生,变证又称坏病,其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太阳病变证可有热证、虚寒证、阴阳两虚证、结胸证、脏结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等。

太阳病变证属于热证者,主要有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的栀子汤证,邪热干肺的麻杏石甘汤证,邪传阳明内热炽的白虎汤证,热盛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邪热下迫肠道泻利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等,治宜清泻热邪。

太阳病变证属于虚寒证者,证见有心下悸,又手自冒心者,治宜温养心阳,用桂枝甘草汤;若兼心神不安而烦者,则佐用潜镇安神之品,治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兼心神浮越,痰邪扰乱,症见惊狂者,则佐用潜镇安神,涤痰化浊之品,治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兼下焦阴寒之气上冲,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用降逆平冲之法,治宜桂枝加桂汤。阳虚兼水气证的,以温阳化气利水消饮为总则,病在中焦者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病在下焦且水邪欲上逆奔冲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水气内停导致太阳经气不利者则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脾虚证治宜健中补脾,其中脾虚气滞腹胀者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牌虚化源不足心脾气血两亏,复加邪扰,症见悸且烦者用小建中汤;脾气虚寒兼表不解,症见协热下利者则用桂枝人参汤。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若肾阳虚衰欲脱,昼日烦躁,夜而安静,脉沉微者,用干姜附子汤;若肾阳虚衰而兼阴气不足躁而四逆者,用茯苓四逆汤;若肾阳虚衰而兼水气泛溢,症见小便不利,心悸头眩,身振振然动摇者,治用真武汤。

太阳病变证属于阴阳两虚证者,主要有心阴阳两虚,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要表现的炙甘草汤证;阴阳两虚,以脚挛急、脉微细而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以及表里内外阴阳俱虚证,以恶寒、心烦、咽中干、脚挛急、四肢不温、小便数为主要临床表现,治当先温中复阳,用甘草干姜汤,后用芍药甘草汤。

结胸证亦是太阳病变证之一种,是以无形之邪与有形水饮结于胁、胸部位的一种病证,其主要症状为胸胁脘腹疼痛拒按。本证根据病机特点可分为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二大类。寒实结胸为寒邪与水饮互结,临床表现无热证,治宜温寒泄水破结用三物白散。热实结胸有病变范围局限、病情较轻的小结胸病,有病变范围较广、病情较重的大结胸病。小结胸病为水热互结心下所致,治宜小陷胸汤清热化饮散结止痛。大结胸病又可分为病势较急的大陷胸汤证以及病势较缓、病位偏上的大陷胸丸证。二者皆以心下痛按之石硬为主要脉证,而大陷胸汤证心下、胸胁甚至全腹硬痛拒按,大陷胸丸证则兼见汗出、项背强等症状。治之皆宜泄热逐水破结。

痞证是以心下痞满而不硬不痛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若属寒热错杂者,则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温寒清热、和胃消痞。若属单纯热邪痞塞心下者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若更兼表阳虚者则用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若属痰气不消,阻碍中焦,证见心下痞硬、吸气不除者,则用旋覆代赭汤化饮理气,降逆消痞,若下焦蓄水以致中焦气机痞塞所致者,则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上热下寒证为胸中以及胃脘有热邪扰乱,腹中有寒气凝涩之证,以气逆欲吐,腹中痛为主症,治宜黄连汤清上温下。

太阳病变证尚有火逆证。火逆证的基本病变包括火邪耗伤阴液,阳热亢盛,血气流溢焦骨伤筋等,原文有证无治,然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病学家有很多启发,对现今的临床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太阳病篇也涉及到有关太阳类似证的内容,如外邪引动内饮,水饮停于胸胁所致的悬饮,治宜十枣汤攻逐水饮;痰实阻于胸隔者,治宜瓜蒂散涌吐痰实。

本篇亦论述了合病与并病。合病是指两经以上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其中太阳与阳明合病,应观其主证,而采用不同治法。如喘而胸满者,则治宜麻黄汤;如下利则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邪热内郁于里,自下利或呕者,则用黄芩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若三阳合病,内热炽盛,症见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者,虽论中未出方治,但寒凉清热之治自在不言之中。并病,指两经为病,而有先后次序之分者。其中太阳与阳明并病,若太阳之邪未罢者,治宜以小汗法解之;太阳表邪已罢,而阳明腑实已成者,治宜攻下里实。太阳与少阳并病,当以针刺泻两经之邪而禁用汗吐下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