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我们观察、思维等能力。通过读书激发起来的思维,就好比耕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年青中医连《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不愿意接触,却陶醉于某些大脚们那些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临床疗效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中医,虽然没机会没时间直面大脚们的授课,但他们重视自我学习,通过书籍、互联网、微信群不断阅读与交流,临床疗效却也很是不错。 对于读中医经典的书,我是要求背诵的。背诵是中医学习的传统方法,通过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临床材料。这对我们深入领会原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听过刘渡舟老先生课程的朋友们就知道,他老人家经常是信口摘来一首《医宗金鉴》的口诀。临床思维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材料的积累为基础的,知道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不过,我所说的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大概是对了,可是有些文句,即使我们通过一两千年无数代人的传诵,却还是不得其解,这就头大了。就像今天复习的薏苡附子散证条文,至今仍然只能是不求甚解。 金匮方证 第四十九讲 薏苡附子散证 原文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缓急”千古疑点一直是“缓急”两字。对此,一直以来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是胸痹疼痛时发时止、时缓时剧,如清·吴谦《医宗金鉴》说“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如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筋脉时见缓急”,他认为是指四肢筋脉拘急,缓指筋脉缓纵不收,急指筋脉拘急不伸;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缓急统胸痹之全症而言”,他认为就是症状;还有人认为“缓”是动词,理解为缓解,是指治法,“急”是病态,如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说:“缓急,指治法要缓解胸痹急剧疼痛”;清·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他认为是非缓而急;小日本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说:“盖此缓急,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还有人认为是指口眼引纵等等。 众说纷纭,究竟怎么理解呢?读中医,不懂点训诂还真不行。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一句话:“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意思是一旦有急事,这些人难道可以依靠吗?《史记·游侠列传》里面也有一段话:“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就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麻烦,都有需要人家帮助的时候。范晔《后汉书·窦融列传》同样有一句话:“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意思是一旦发生紧急事变,杜绝黄河渡口,就足以自守。显然,缓和急,其中突出的是急,也就是“缓急”突出的是“急”,“缓急”并不等于“缓和急”。 《辞海》“缓急”条的释文是这样的:“困厄;情势急迫。”“缓急”二字其词义为什么偏在“急”上呢?原来它是一个偏义复合词,“缓”字只是凑一个音节而已。在语言中,这类偏义复词并不鲜见。比如,“窗户”不等于“窗和户”;“关张”不是指“开业”和“停业”,而是专指商店停止营业。 可见,“缓急”是一种反义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指古籍中两个意义相反或相类的字连用,这一复合词的意义并非两个字的意义相叠加,而只是其中一个字的含义而已,另一个字仅仅作为无意义的陪衬。 比如,《本草经》有“狗脊,味苦平,主腰背强,关机缓急”,这“缓急”偏义于“急”,“腰背强”与“关机急”合拍。张仲景《伤寒论》也有例子,如原文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里明说了是实证,应该用大承气汤急下之,那么,“无表里证”就应当译为无表证,“表里”偏义于“表”。所以《金匮要略》的“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以药测证,便可知“缓急”偏义于“急”了。 张仲景老前辈已经去世近两千年了,他老人家究竟什么意思,谁也不知道了,只能用尽办法推一推罢了,毕竟是死无对证了嘛!其实只能怪当时洛阳纸贵,仲景只能把文字写在竹片上,可想而知,他只是把结论写出来,不可能把他思维的全部都写下来的。那我们怎么学呢?我想啊只能是掌握薏苡附子散这个方剂的适应症就行了。 “胸痹缓急者”用散剂,是因为病势急迫,取其药力迅速收效极快。“胸痹缓急”证,是胸痹病中的危重证候,应当用薏苡附子散救急,方中用炮附子温里祛寒、通阳止痛;薏苡仁除湿宣痹,缓解筋脉拘挛,二药合用为散以应急,使寒湿得去,阳气能通,则胸痹可愈。 方中用炮附子大者十枚,力道极大,《本草经》说“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辛温气雄,温通力强,以散寒邪,通阳气而止痹痛,阳气通筋脉得养而舒缓。 薏苡仁,甘淡微寒除湿宣痹,缓解筋脉拘挛。《本草经》说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脉挛急,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本草别录》说:“薏苡仁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用薏苡仁来治疗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经方有麻杏薏甘汤,温病方薏苡竹叶散也是。可见薏苡仁不仅除湿宣痹,还能缓解筋脉痉挛。 小日本医生丹波元坚在《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中说:“薏仁之用能托郁结,况附子之雄烈,相合为散,比之前款诸方,其力最峻,足以奏功与燃眉之际焉。薏苡附子散药虽两味,量大力专,标本兼顾,药以散用,备急义也,故曰薏苡附子散主之”。 本条文俺真只能不求甚解,朋友们有较为妥帖理解的请留言提醒,谢谢。至于用量,我们初看这张方子用量很大,“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据考证,汉代的一两相当于13.8克左右,附子一枚中等大小的约为14.2克。薏苡仁十五两就相当于207克,附子大者十枚有150克左右。相当大量!可是我们细读煎服法便知其实量很小的:“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简明中医辞典》解释说:一“方寸匕”约等于2.47毫升,盛草木药末为1克左右。可见,原文并不是重用薏苡仁和附子而组成的峻剂。那么,根据本方用量小这一特点,对于该方子是不是用于缓解胸痹急证,还真不好说,值得商榷。 但是,我对薏苡附子散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胸痛胸闷,一身痹痛,遇阴雨天诱发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我通常拿它与芍药甘草汤合用治疗老人家夜间小腿抽筋,效果很满意。 才叔细读《中医内科学》 高源明作品 月光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