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藤平健《汉方腹诊讲座》连载之01

 阿凤ok 2019-01-31

藤平健《汉方腹诊讲座》连载之01

自序

总论 腹诊的基础

腹诊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 前言

二 腹诊难学吗?

腹力与腹肌紧张的诊察

一 腹诊的方法

1 操作者的位置和视线

2 患者的卧位

3 腹力

二 腹肌紧张的诊察

1 两侧腹直肌的紧张

2 单侧腹直肌的紧张

■ 腹候参考图

心下部位的诊察

一 心下部位的异常变化

1 心下痞

2 心下支结

3 心下痞鞕

二 心下痞鞕与吉益东洞的学说

1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之例

2 桂枝人参汤之例

3 人参汤之例

三 心窝部的异常变化

1 心下急

2 心下满

3 心下痞坚

4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5 心下石鞕

四 胸胁苦满

1 与胸胁苦满相关的器官

2 胸胁苦满与柴胡的关系

3 胸胁苦满消失的期间

4 胸胁苦满与各种柴胡剂的关系

5 诊察胸胁苦满的方法

五 瘀血的腹候

1 脐旁压痛点

实证 虚证

2 乙状结肠部压痛点

实证 虚证

3 回盲部压痛点

4 脐下部压痛点

六 腹部振水音

七 脐下不仁

八 脐下悸动

九 肾间悸动(动气)

各论 腹诊与方药

太阳病方药的腹候

1 桂枝汤

少阳病方药的腹候

1 小柴胡汤

2 大柴胡汤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 四逆散

5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6 柴胡桂枝汤

7 柴胡桂枝干姜汤

8 泻心汤

9 木防己汤

10 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

11 苓桂术甘汤

12 大陷胸丸

13 三泻心汤

14 五苓散

1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6 芍药甘草汤

17 甘麦大枣汤

18 黄连汤

阳明病方药的腹候

1 桃核承气汤

2 大黄牡丹皮汤

3 白虎汤

4 大承气汤

太阴病方药的腹候

1 人参汤

2 桂枝人参汤

3 桂枝加芍药汤

4 小建中汤

5 大建中汤

6 干姜人参半夏丸

7 薏苡附子败酱散

少阴病方药的腹候

1 真武汤

自序

吉益东洞翁云:“腹为生之本,故百病皆根于此,是以诊病必候其腹”,的确,在汉方医学中,腹诊可以称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伤寒论》中,出现了许多如果不做腹诊便不可能理解的证候名,《伤寒论》的作者们是做了腹诊的,这一点无可怀疑。不知因为什么样的理由,确切的时代也无从获知,在大部分使用汉方医学的国家,将腹诊遗忘,直到现在。在日本,主要从江户时代起至今,热心地进行腹诊发掘,将其发展成为决定药方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沿用至今。

腹诊方法能够单刀直入地确定药方的适应证,是一种汉方诊断的独特捷径。所以笔者认为,因为腹诊存在的缘故,日本传统汉方医学特别是古方派,在确定诊断上有其敏捷且确实的风格。

本书内容以笔者跟随恩师奥田谦藏先生学习期间学得的腹诊为主轴,参考江户时代以降诸位先辈的教示加上少许笔者基于自己经验的知见编著而成。其中的腹诊方法与腹候,仅仅选择那些几乎是在每日的诊疗中应用过来的,确认无误的药方的腹候,而加以解说。因此,书中涉及的药方数目较少,请予以谅解。

本书的内容,从一九八二年十月至一九九〇年十二月在绿书房出版社刊行的《东洋医学》杂志上连载,名为《汉方腹诊讲座》,此次如实复制。

该书能够顺利地出版发行,有赖于绿书房出版社给予的宝贵支持,在此向中村利一社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在本书编辑过程中付出诸多辛苦的吉田干治氏以及藤门医林会的山内慎一氏、高木嘉子氏表示由衷的谢意。

如果本书能够对进行有关腹诊研究的诸位同道的工作提供些许效用的话,正是笔者希望与欣慰之处。

一九九一年三月吉日

作者

平健《汉方腹诊讲座》连载(4)

总论 腹诊的基础

腹诊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前言

关于这本书,尽管最初自己认为虽然不敢说是在编写腹诊专著,但趁此机会却是可以进行总结,汇报自己的学习临证心得,但是在调查研究了一些资料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才学远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大塚敬节氏在《日本东洋医学会志》上连载了数篇关于腹诊的论文,文中揭示,在日本关于腹诊的文献数目非常多。所以,将这些论文全都读完是很困难的,即使假设可以读完全部文献,恐怕其内容也是门类众多,随之而来的困惑是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真实的知识而应该接受。如果将这些内容编排罗列提供给读者,那么实际上读者也同样面临着选择取舍的问题。因而,我感觉到像总结归纳腹诊这样重要的工作并非自己够胜任的。

但是加以考虑后又意识到,自己从事日常诊疗工作时确实进行着腹诊操作,并且腹诊占有相当的比例,遵从包括腹诊在内的汉方诊断而进行的诊疗实践实现了较好的成绩。如此反复考虑的结果,我确信自己进行的腹诊也肯定是正确的。如果放弃罗列汉方前辈们腹诊诸说的写法,而是将自己日常进行的腹诊如实地提供到读者的面前,这样一来,自己的总结变得较为容易,对于读者来说也许更便于采纳吸收。如此重新考虑之后,我便将本书的写作重点放在叙述自己实地操作的腹诊体会方面。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你的腹诊依据从何而来?我的腹诊以跟随恩师奥田谦藏先生二十二年间习得的知识为主,此外,加之学习《腹证奇览》《腹证奇览翼》《腹证配剂录》《方极腹诊解》《皇汉医学》《汉方诊疗的实际》等书籍。

藤平健《汉方腹诊讲座》连载(5)

二,腹诊难学吗?

腹诊与脉诊相比较,腹诊的学习要容易得多,这一点恐怕没有异议。并且,腹诊的临床价值既不优于脉诊,也不劣于脉诊。腹诊在许多地方依赖操作者的主观判断,但是其与汉方医学的其他诊察方法相比却有很高的再现性,也就是说,腹诊较其他汉方诊法有更多的客观要素。如果有心下痞硬++(2个加号)或右腹直肌紧张+(1个加号)的记录,即使其他操作者看到后,至少在腹候上也会有大致相同的认识。

另外,如果一个汉方诊断仅仅依据腹诊诊察便可以确立八成时,往往就能够依据腹诊做出最后诊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对于这样一种重要而且高价值的诊察方法,如果每天跟随老师的诊察进行学习,大约有半年时间便可以学得了吧。其实在汉方的诊疗方法中,腹诊是较为难学的。与近年来兴起的中医学脏腑辨证以及其他主观性强的诊察方法相比较,腹诊确实是一种很快可以得其要领,并且重要中之重要的诊察手段。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如“脐下悸”“心下悸”“胸胁苦满”“脐下不仁”“心下痞坚”“少腹挛急”等许多症候的记载,如果不做腹诊这些症候便无从确认。因此,在中国,在《伤寒论》等著作形成的时候,是施行腹诊的,这一点无需多言。但腹诊法在很久以前已经不为人们所常用,现在几乎消失,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与中国的有识者谈论此事,也阅读他们的文章,多认为是由于礼教的原因。礼教的教育禁止将自己的体肤让他人看到或触摸,民众渐渐地接受了这种教育,最终形成了连医生也不允许看到或触摸的结果。但进入现代,这种意识似乎越来越薄弱,腹诊终于在中国出现了渐渐复活的情形。

中国传统医学失去了在诊断上很重要的腹诊方法,是使用什么方法填补这个漏洞呢?我考虑,这一点正是形成日本传统汉方与现代中医学之间很大不同的关键原因。当失去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时,需要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弥补,这是理所当然的。

为达到弥补损失的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可考虑为,其一,采用更多的药物来充实自己的药柜,努力增加拿手技能;其二,活用阴阳五行的理念,将其做为诊断上所依据之处。我推测,这是现代中医学形成的过程吧。

我多次访问中国,接触过许多中医学者,感觉到他们对于组成方剂的一味一味药物的知识非常熟悉,而我们虽然对于一个一个方剂的方意应该是熟知的,但对于构成方剂的药物的知识却不如他们那样丰富,令人感到所学不足。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致力于将一个方剂看做一个单位加以运用,最终忽略了对药物一味一味地进行研究。从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这一点,也认为应该努力改进,但是,一旦形成了习惯却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了。

综合上述可以认为,现代中国的中医师们如果高水平地掌握了腹诊,今天的中医学就能够达到更加辉煌的高度。同样,进行传统汉方研究的日本医师,如果对中医学进行适当的学习取舍,也能够再上一层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