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读《春秋左传》008 鲁隐公的悲剧人生

 历史爱好者驭风 2019-02-02

/驭风

 

公元前769年,西周末期,春秋初期,鲁国的第十二位君主鲁孝公死,其子弗湟继位,就是惠公。据记载,这个鲁惠公先后娶了三个女人。原配第一夫人叫“孟子”。呵呵,大家不要搞错,此“孟子”非彼“孟子”也。战国的哥们孟子,姓孟名坷(孟本是氏,后成了姓,远古时代男子通常有名无姓),“子”是一种尊称,如孔子,老子,墨子,孙子等。而鲁惠公的媳妇孟子,“子”是她的姓,孟代表她在家的排行,孟、仲、叔、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君夫人孟子的意思是“子家的大丫头”。

 

过去,贵族家闺女的姓名,除了家里排行与姓的组合如“孟子”、“孟姜”外,还可以是她的祖国和姓的组合,如“齐姜”、“卫姜”。不管怎样组合,名字中必须要有女人的姓,这主要是为了禁止同性相婚,否则“其生不蕃”——这可是远古时代的优生优育理论。

后来毛爷爷教育我们“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在有足够的现代伦理与科技的保证下,男人女人都各姓各的。有趣的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所谓先进文明国家,满口的人权、平等,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还没有进化完全。一旦女儿嫁人,名字前面必须要冠以老公的姓。中东也是这样,比如我们的大美女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诸宸,嫁给了卡塔尔的穆罕默德·阿尔墨迪亚奇后,改叫穆罕默德·宸了。所以,大小媳妇们,以及崇洋媚外的大小丫头们,就冲这个,后青春时代还是安生点吧。

 

孟子去世后,鲁惠公续娶个姬妾叫做声子,生了隐公。当时宋武公生了个女儿仲子,仲子生下来就有字在手掌上,字是“鲁夫人”,意思是她将做鲁国的正室夫人。所以仲子长大后铁定嫁给鲁国。鲁惠公和仲子大婚后,生了桓公。不久惠公逝世,桓公还小,因此隐公摄政,奉桓公为鲁君。

 

历史上,子姓的国家曾经有宋、萧、戴、潜、权、桐、攸侯国等几十个诸侯国。据不可靠消息,商纣王被周武王狂扁的时候,攸侯国的国君曾带领十万大军勤王,可惜没赶上。失望至极的子喜率军到海上流浪,一不留神跑到了南美洲,开创了玛雅文明。这事听起来就跟有邰氏(谐音:犹太氏)的一枝一路向西成为犹太人一样都有点不太靠谱。那年月航海技术还不发达,靠独木舟竹筏子远渡重洋,那不像是去墨西哥,像是去西方极乐世界,即使采用先进的“蛙跳技术”。

 

子姓是远古四大家族之一,是殷商王族之姓。传说远古是有个叫有娀(sōng)氏的部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运城一带。这个部族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孩子,一天,她和几个姐妹在河里沐浴,这时天边飞来一只鸟,并在河边下了个蛋。简狄可能洗的的肚子饿了,就吃了这个鸟蛋,结果就怀孕了,后来生下的那位鸟蛋之子就是商族的祖先。

 

    这事听起来挺玄的,其实也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据说颛顼帝的一个叫女修后代孙女,在家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把它吃了,生下叫大业的儿子,成了秦的祖先。好象女真族的始祖也是这样的,不过那个女孩子吃的是“玄鸟”也就是黑鸟的鸟蛋,导致后世子孙也曾过了把皇帝瘾。你瞧这事闹的,好在那时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着呢,要搁现在这事可就大了。

 

    简狄怀胎十月生了个娃娃叫契,这是载入《史记-殷本纪》中的,要很严肃地对待。这个鸟蛋之子曾给舜帝打过工,和大禹、后稷、伯益一起是远古时代的同事,是当时有名的四大家族。后来这四个人分别成为了夏(大禹)、商(子契)、周(后稷)、秦(伯益)四个朝代的祖宗先人,都属于牛掰闪闪的人物。

 

时光就像来去突兀的流风,能吹粉了桃花吹绿了杨柳,也能把一切都吹的无影无踪。于是,在一茬茬的桃红柳绿的更替中,鸟蛋之子的后代们,打败了靠治水起家的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商朝,随后又被种庄稼出身的周推翻。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王室的几个子姓贵族因不与纣王同流合污,通“周”有功,最后也被周天子赐予了封地,其中微子启就被封在宋地,建立宋国。这样看来,鲁惠公的媳妇孟子也是个高干家的闺女。

 

    不过,子家的大妞可能身体比较羸弱,还没来的及给鲁惠公生个娃就死了。后来,鲁惠公又续娶了一个叫“声子”的女子,生下了隐公息姑。可惜啊,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位子家声小姐却是个“贱妾”,身份低下,当不成国母,所以隐公也就不能被立为太子,真是够倒霉的。

 

然而倒霉的还在后面。息姑长大了要娶媳妇,他爹鲁惠公就把宋武公的女儿仲子给聘了回来,就是一生下来手掌心有“夫人”仨字的那位奶奶。等仲子来到鲁国,鲁惠公一看:噢卖糕地,真是个PRETTY WOMAN(俏佳人),得了,还是自己享用吧。结果鲁惠公就把原本是儿媳妇的仲子立为夫人,随后生了娃娃叫姬允,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对于憋屈的息姑来说,这可真够熬啕的,好好的媳妇变后妈了。后来卫宣公晋也整了这一出,把本来给儿子娶的媳妇给纳了,最后大家还死掐;楚平王也是这么干的,逼的太子到国外政治避难了,这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更过分的,当属后来大唐的唐玄宗了。眼馋自己儿媳妇杨玉环美色,直接召进宫给临幸了,啥也不解释。可怜的寿王李瑁mào,真傻了冒了,老娘死了,太子位丢了,媳妇被老爸抢跑了,人家还恩恩爱爱地演绎了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佳话,招惹了历代老娘们的眼泪,要说天底下的最苦孩儿排行榜,李瑁这哥们绝对得有一号。

 

四十六年(前723),惠公死了,但太子小允子还是总角稚童,无法主政。所以倒霉先生息姑只好挺身而出替弟弟代理朝政,是为鲁隐公。孔子所作的《春秋》就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因为是帮忙替弟弟的打理江山,等人家孩子长大,鲁国的政权还是要换给人家的,所以正式说法叫摄政,鲁隐公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君。因此,才有了“不书即位,摄也”的说法。

 

可能是心里有点不得劲儿,所以隐公总理起国家事物来不是很有精神头,上任后净搞了些会会盟看捕鱼什么的无精打采的闲事,让鲁国的那些有想法的臣子们直翻白眼。孔子也很不以为然,还特书了一笔,这是后话。

 

我们得理解隐公,他老妈死了只能叫“卒”,都不能“薨”一笔,自己这隐公算是白瞎了“公”了。按《礼记·曲礼》,同样是死,但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了叫“崩”,诸侯死了叫“薨”(hōng),大夫叫"",士人叫"不禄",庶人叫“死”。这和现在一样,领导死了叫"逝世",英雄们不幸了叫“牺牲”,老人过世了叫“仙逝”,路边要饭的死了叫“倒卧儿”,古惑仔们死在街头,只能叫“挂”了,都是一个道理。

 

鲁隐公自己君也没得做,即使是行君的权利,也只能“不书即位,摄也”,甚至连老爸改葬都不能亲临哭丧(因是摄位之君,不能以丧主自居),搁谁心里得劲啊?即使是这样小心翼翼地摄着,最后还是被他弟弟偏信谗言,一刀剁了,真是活的憋屈死的窝囊!

 

    历史上,鲁国从周,是很讲礼乐的一个国家,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男女有别贵贱分明。后来所有的诸侯国开始改革变法,鲁国也相跟着有了小变,结果把孔夫子气的直骂街,高呼礼崩乐坏,满世界狂奔周游列国游行示威疾呼倡议,到了也没整出什么名堂,晚年只好创立儒学,删删书删删诗的,授徒以礼乐,以期恢复周礼,推行王道。别说,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相传,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70多年以后的汉武帝时代,太史公司马迁到鲁地“观仲尼之庙堂”时,诸生依然“以时习礼其家”,都特有书生的呆范儿!

 

OKLETS GO,《春秋左传》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讲起的,下面开始风胖子醉读春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