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272939人打出了9.1的高分,这就是李安获得众多大奖的经典——《饮食男女》。 是个中国人,都会说“食色,性也!”,可何谓“食色,性也”?这部电影算是说透了; 是个中国人,也都讲究“过年回家吃个团圆饭”,可何谓“团圆饭”?这部电影也算讲透了。 一个顶级大厨的父亲,三个性格各异的女儿,五场滋味不同的家宴,李安拍出了千百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道出了亿万名中国人心中“家的味道”。
这个年,你回家了吗? 回家无外乎两个字,一是“吃”,二是“聚”,而说到底,“聚”的方式其实还是“吃”。 所以,你“吃”出的是什么味道,很重要。 《饮食男女》,从第1场“食之无味”到第5场“食知其味”,看完告诉我,你正在吃的,是哪一场?
/ 第01场 “食”之无味 / 松鼠鱼、东坡肉、脆皮烤鸭,梅菜扣肉,涮涮锅,药膳炖鸡,火爆双脆、蟹粉汤包,鲜虾酿香菇、香酥叉烧酱排骨、馋嘴牛蛙...... 道道让你目圆瞪,个个让你涎欲垂。
这就是朱家的家宴。 朱爸爸是精通川、浙、湘、扬四大菜系是顶级大厨,16年来雷打不动,亲自下厨准备家宴; 朱家三个女儿无论工作有多忙,学业有多重,16年来雷打不动,一到时间,准时赴宴。 这样的家庭,一定很幸福吧? 这样的菜肴,一定是“家的味道”吧? 可惜,错了。 端上来多少,撤下去多少,只因——“没味”。 怎么会没味呢?顶级大厨的手艺啊。 可你看朱爸爸,他亲手做的菜,一端上桌,他看得是女儿的眼色、听得是女儿的评价,自己筷子动都没动,菜烧好了,胃口全没了; 你再看朱家三个女儿,一人守一方,菜没吃几口,话没说几句,却总是招惹彼此,菜在这里,心却都不在焉。
我们多少家庭的“团圆饭”都是如此? 看似一桌祥和,实则各怀心思; 看似年年有鱼,实则事事有余。
李安用一个隐喻道出了全部:做为一个顶级厨师,做为一个家的主心骨,可实际上朱爸爸的味觉没了! 这是一个绝佳的、贯穿整部电影的隐喻,扣问着所有人的心: “食不知其味”,如同“人不知其心”,虽同在一屋檐下,但“家”在哪里?
/ 第02场 “食”骨在喉 / 为什么“吃”得没味?李安就是追着这个问题去的。 接下来,朱爸爸对自己多年的好友说出了心底话: 三个女儿都是我拉扯大的,可我了解她们吗?一个都不了解。 一个丧偶的父亲辛辛苦苦拉扯大三个女儿,可到头来,一个都不了解,这是大实话。 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父母,有几个真正懂得自己的儿女?
那三个女儿之间又互相懂吗? 在大姐家珍和二姐家倩的心里,最小的妹妹家宁不过二十,妈妈去世的时候才四岁,是爸爸最疼爱的孩子,是爸爸唯一亲自夹菜给她的那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一定是最乖的,最听话的...... 最小的妹妹家宁(王渝文饰)
结果呢? 一次家宴中,大家还没吃几口,小女儿家宁突然宣布: 我怀孕了,要搬出去,要嫁人,要生娃! 所有人在惊愕中放下筷子,最小的孩子第一个离开了家。 这家宴,是用来宣布“散”的。 ![]()
同样,在二姐家倩和小妹家宁的心里,大姐家珍活得很苦,大学初恋受挫后,她再也爱不了任何男人,如今成为了大龄剩女,一心只信奉耶稣,在基督那里找安慰,这样的独身大姐将来是打算一辈子守候父亲终老的,就连大姐家珍自己也这么认为。 ![]() 大姐家珍(杨贵媚饰) 结果呢? 一次家宴中,大家还没拿起筷子,家珍急急宣布: “有件事说一下,他就在门外,他我老公,我们上午公证了,我要走了啊。” 所有人在惊愕中又放下筷子,最不要男人的大姐嫁了男人。 这家宴,还是用来宣布“散”的。 ![]()
“吃”是为了什么? 前面说了,是为了“聚”。 但李安用二场家宴告诉我们,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名义上在一起“吃”,实则为了找个机会宣布“散”,因为其他时候人没那么全。 我们多少家庭的“团圆饭”都是如此。 讽刺吗? 不,那恰恰是真正了解家人的开始。
“食”骨在喉,其实是心中有话说不出来,尤其是面对家人,我们自以为最了解彼此,可那说不出来的心里话让我们看似一家人,实则陌生人。 想承认这点,很难;敢面对这点,更难,但一旦承认了、面对了,就是转折的开始。 ![]() (老朱心中有话,面对家人却说不出来)
/ 第03场 因噎废“食” / 二姐家倩其实是李安这部电影的女主角。 她是长得最像母亲的那个孩子;是父亲最喜欢,可是又偏偏要求最严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天生喜欢做菜做饭,可父亲出于不希望家倩一辈子与油烟打交道,于是将她赶出了厨房。 家倩长大后,成了航空公司高级主管,成了三姐妹中最漂亮的那个,也成了思想最前卫的那个,她有钱单独买房产,有男人约定“只做情人不结婚”,还有一手不输父亲的好厨艺...... 有了这么多资本,她够格最早离开这个无味的“家”,实际上,她也确实是第一个说出自己要搬出去住的女儿,是最不耐烦父亲管教的女儿。 ![]() 二姐家珍(吴倩莲饰)
可结果呢? 离开了自己家的厨房,她把自己一手的好厨艺奉献给了“只做情人不结婚”的文艺男,她给文艺男做了十道菜,再满腔怀念地跟文艺男说着自己小时候和父亲的故事,可文艺男呢? 一句“这个洋葱圈给你当戒指吧”,让家倩全然无味,和父亲一样,亲手做了一桌好菜,自己却一口也吃不下去。 ![]()
更糟的还在后面,文艺男告诉家倩自己要结婚了,对象不是家倩,但还想跟家倩保持“情人”关系,甚至告诉家倩自己工作室后面有间空着的房间,欢迎家倩随时来。 家倩听到如何? 她站起来,出门,走进草丛,然后呢?吐了! ![]() ![]()
我们多少人离开家,想在外面找到“团圆”的感觉,可外面给得了一顿“团圆饭”吗? 因噎废“食”,是因为即使离家万里,即使时代变迁,即使与某某人看似亲如一家,但找的,还是“家的味道”。 味道不对,再美的食,还是要废。
家倩是三姐妹中唯一掌过勺的人,她最知道“家的味道”,所以即使她比大姐和小妹开放得多,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能够接受“只做情人不结婚”;即使她比大姐和小妹能干得多,早在二十几岁就能独立买下市中心的房,但内在的她实际上最保守、最恋家,最知“家虽散,但人犹在,有人,就该有家。”
/ 第04场 饮“食”男女 / 第四场家宴,是李安最高明的一场,上的,是一道让所有人呆若木鸡的“菜”。 都说“食色,性也”,所有前面让人眼花缭乱的菜,其实都不仅仅是个“吃”,更是时代变迁下五光十色的人生。 这点,世界上就中国人最懂。 只是电影中最终站出来,勇敢道出这“人生本色”的,不是三个女儿,而恰恰是最老的朱爸爸。 ![]()
在这场人物最多、菜品最全的家宴上,朱爸爸宣布了三个重大消息: 1、自己要和比自己小近三十多岁的锦荣结婚。 2、自己已经买好了另外一处房产,马上和锦荣一起搬过去。 3、这个老屋之“家”自己准备把它卖掉了。
三个消息,个个重磅炸弹,炸晕了三个女儿,更炸晕了原以为朱爸爸想对自己求婚的锦荣妈妈。 要知道锦荣是谁?是跟二女儿家倩同龄的邻居家女儿。 所以,锦荣妈妈才大叫:“你这个杀千刀的老朱,你竟然拐我的女儿!” ![]() ![]()
是朱爸爸太疯狂,还是好友突然的去世刺激了他? 再或者,“食色,性也”,年纪大了照样有“性也”?
其实,前面说了那么多爸爸不懂女儿,三个女儿中,又有谁真正懂过这个爸爸? 二女家倩:你别这样说爸爸。 大姐家珍:我比你了解他。 家倩:那可不一定。 家珍:你懂什么,妈妈死的时候你才多大?
三个女儿都自诩自己更懂父亲,可最讽刺的是,父亲与自己的好友相恋多年,三个女儿无一人问,无一人知,到头来,懂父亲的,是邻居家的女儿。 就如同现在的儿女,又有几个人比邻居更懂得自己父母呢? ![]()
三个女儿在尘世中追逐着“食”与“色”,谁说年老的父亲就不该追逐? 电影一开头,就有一句重要台词,同样来自朱爸爸: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
回归本性的那个家人,你认得吗? 还是许多年共处一个屋檐下,你用自己的眼光早就定义好了那个家人,把那个家人等同于他(她)应该承担的对家的责任或义务,而那个家人一旦不符合你的定义,你便大声训斥“你还把不把这里当家”?
到了第四场家宴,李安看似在这个高潮里颠覆掉了这个“老家”,给了所有人全部的“新家”,但是请注意:有了“新家”的朱爸爸味觉回来了吗? 没有! 住着新家,搂着大肚子的锦荣,回归了大欲的朱爸爸,依旧没有恢复味觉,所以,朱爸爸找回了“家的味道”? 并没有! ![]()
“家”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是个有形的空间吗?是DNA绑定到一起的人吗?还是法律里那个规定你要常回去看看的风景? 弄清楚这个,便清楚了自己。
/ 第05场 “食”知其味 / 第五场家宴,是最孤独的一场。 人:只有朱爸爸和家倩两个,其他人都有事来不了; 空间:是在那个挂着“售出”的老房子里; 菜:不再是朱爸爸的满汉全席,而是二女儿家倩亲手烧的菜。 ![]()
但是,就是在这场最孤独的家宴上,关系最僵、最陌生的父女两人第一次彼此挨着坐了下来。 父亲眼里第一次真正看见了那位:口头上说着“我要搬出去,我要买房,我要外调阿姆斯特丹”,而在家彻底散掉的那刻,重新回到家中,再次掌勺,站在父亲位置上扛起家的二女儿; 女儿眼里也第一次真正看见了那位:16年含辛茹苦,心中有想法,对生活有向往,可碍着女儿从来没有说出口,将所有心事埋进菜里却丧失掉味觉的父亲。 ![]()
在一个不能再称之为“家”的空间里,在一场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家宴”的饭桌前,父亲端起了女儿熬制的汤,喝了一口,欣喜地发现:“有味了!” “有味”,要“做”的人没有心不在焉,要“吃”的人没有食骨在喉。 这一“做”一“吃”,实际上是在“交心”,有了“交心”,才有“其味”。
恢复了味觉的朱爸爸紧紧握住女儿端着汤碗的手,两人第一次互相叫出了: 女儿! 爸! ![]() “家”,不在那有形空间;“家”也不在那固定仪式; “家”,在于尘世无论如何纷纷扰扰,总有个“人知其心”,可以与你一起“食知其味”。
《饮食男女》中李安有句最著名的台词,是朱爸爸即将宣布那三个重磅炸弹消息前,站起来对大家说的: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
“家”,最容易让彼此在定义中走向陌生,那是“忌”; 可是“家”,也最容易让彼此在坦诚中走向交心,那是“顾”。 中国文化就是这么妙,有甜就有苦,有酸就有辣,有顾就有忌,就像中国菜,酸甜苦辣全都有,让你“品”的,其实是五味杂陈的人生。
过年回家,饮食男女们, 面对一桌桌丰盛的菜, 你是否吃出了“家的味道”? ![]() ![]() ![]() 随想 被2019一缕晨曦叫醒 天更蓝了 没有白云的天空 没有燕子 也没有风 红尘拖着往事 负重前行 我揣着昨夜你丢下的心情 收拾残雪 掩埋片片隐痛 慢慢凋零中年的影 越过梦幻 越过黑色苍茫的 那首诗 努力朝远处看 江湖迷惘而温情 山河岁月 薄凉而懵懂 一个人的年末 寂寞空虚冷 不去说 街灯已停止闪烁 窗台 那朵暂时的花 慵懒 但仍然暂时开着 想了又想 早生的华发 早亦挂满霜 可恨的时光 竟这么漫长 如果度日如年 会不会真的心生绝望 通往乡愁的那条路 春回的动静 日渐轰鸣 本文源自素说,本“随想”来自禅说电影群群友@毅君。 2019春节倒计时三天,您在哪里:回家的路上?工作岗位上?您正在做什么:火车上手机刷屏?准备菜肴等家人归? 禅说电影,春节推荐经典七部电影,祝福您和家人共赏“好人好影好味道”! 本文作者:素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