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官职里的“行走”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思明居士 2019-02-07

“行走”不是有清一代的正式官职。

一般来说,“行走”前肯定要冠以清朝某个非专设部门的名称或是非转任官职名称,如军机处上行走、南书房上行走、军机大臣行走等。



也就是说,“行走”类的官职跟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一样,也是由皇帝私人任命的非转任职务,游离于正式官僚系统之外,却能由此真正接触到最高权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真的入直军机处、南书房了,只不过是临时充任,没有正式任命,随时有可能就不“行走”了,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借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行走”这种情形呢?其可能性主要有三:

第一,遇上急活儿了,临时缺人,纯粹调你过来帮个忙,忙完你自然还要回原岗位;

第二,皇上倚重你,想让你帮他办事,或是想考察一下你,但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无法正式任用你,就先借调你过来先干着,等时机合适了再转岗;



第三,本来就是在职人员,但犯了错误,皇上想小小惩戒一下他,于是褫夺了他的职务,但在工作上离不开他,就暂时“行走”一下,以观后效。

在清代官场上所谓的“行走”是清代官场上的一种任命形式。

在今天看来大致相当于先通过实习,然后再正式任命一样。

在清朝时期,官职上的任命蕴含了太多学问。

由于清政府的官场机构有的属于定制、有的是属于暂设,名目繁多,所以在任职时是有各种区别的。

一般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管理事务,第二是行走、兼充,第三是差委,第四是分发,第五是署理、护理,第六是稽查,第七是加衔。

标题所说的“行走”就是以原官衔兼任或在另一个衙门办事。

打个比方说,以大学士或尚书的身份,在军机处和办理各国总理衙门行走。

以大学士或翰林院掌院学士兼领文渊阁事。

以翰林院掌院学士或詹事兼充日讲起居注官等。

行走和兼充都属于差遣性供职,所以他们的品衔都以原来官职为准。

如果把清朝的这种“行走”和“兼充”换作现代概念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元帅军衔一般来说担任的职务是国防部长,但同时也可以在总参谋部担任总参谋长,同时也可以在中央军委任军委委员或者军委副主席。

海军司令一般为大将军衔,个别的国家也有由元帅担任的,同时他也可以在中央国防部担任副部长。

在上世纪的我国国务院总理一直是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但在其中的一段时间里,他也身兼外交部长一职。

清代官职都是旧时代的名称,一般来讲不是那么容易理解,而现代职务的名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所以比喻起来人们都通常容易理解。

展开全部

满清入主中原后,官职设置共有九个等级,称九品,这九品里又分正品和从品,所以称为“九品十八阶”。

九品以上属朝廷命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九品以下称为“未入流”,不属于“官”,而称“吏”。

在古代的等级社会结构中,“官”是上等人,而“吏”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的社会地位仅高于老百姓而已。

行走”从政府职能角度来说是清政府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临时调充某个职位而尚未给予正式任命的官职。

在清代非官方的一些场合里,“行走”有时候只表示在什么部门工作,而不表述官衔的一种称谓。如:军机大臣上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之类。

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把不属于正式编制的额外派遣人员的职位称为“行走”,如:参事行走、秘书行走之类。属于替最低级官员跑腿办事的服务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