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厉害的人屈服,是一种强迫性习惯?

 紫薇院 2019-02-07

作者:胡慎之

知名亲子关系专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国家二级心心理咨询师

《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课》在喜马拉雅热销中

向厉害的人屈服,是一种强迫性习惯?

胡慎之

老胡说

崇拜、屈服厉害的人,好像是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认同。

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会认同?

认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习惯,还是恐惧?

一直扮演同一角色的我们,累了吗?

扮演的究竟是你真心想成为的,还是被迫要成为的?

微信公众号:胡慎之

(ID:hushenzhixl)


前段时间,我听了高晓松的一个演讲,非常有趣。

他说,中国人有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习惯向厉害的人下跪。

以前有批西班牙人来中国开展贸易时,被一艘中国的船开炮射击,那么当然,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选择了回击并俘虏了那艘船。当他们登上那艘船时,他们发现全部中国人都是跪拜在地上,大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其实是一种儒家思维的影响。我们只能成为两种人:

  • 我很厉害
  • 你很厉害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我们似乎都认同了这种要向厉害的人下跪的方式。

可如果这种思想,这种行为模式到了家庭中,就会演变成控制和服从的关系模式。

那么,这种关系模式就会引发家庭中的权力斗争,从而迫使我们扮演或强行赋予我们一些角色或责任。


胡慎之心理


01、三种常见的被迫扮演的角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成年之后,不管是别人强迫还是我们去选择,我们在家庭中或人际关系中都只能扮演一种角色。

有三种角色出现的频率会比较高,一种是牺牲者,一种是承担者,还有一种是集权者。

  • 牺牲者

牺牲者的出现,跟我们传统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两个内容有关,一是我们应该利他而不是利己,二是我们需要先服从集体,而不是先满足自己。

所以每当牺牲者家里的人愁眉苦脸,或跟他抱怨一下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做些什么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甚至不惜牺牲掉很多自己的东西。


  • 承担者

而承担者,就是他必须要为家里所有人负责。

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承担者会在家庭里去寻找一种掌管所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若是他无法帮助或满足他人的诉求,他就会感到特别愧疚,甚至担心别人会责怪他。


  • 集权者

在集权者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要听他的,这个世界就应该围绕他来转。

如果有些时候,我们发现家庭中有些人总觉得其他成员必须围绕着他,听他的话,他说的才是最正确最有道理的,那么往往这些人身上扮演的角色就是集权者。

因此,有时候会因为我们一直习惯了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在长大后,还在强迫自己去扮演同一角色,并希望别人能够认同自己的角色,但如果把这些角色带入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去,往往会令我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例如:

  • 我一直扮演着承担者,但别人根本不需要我的承担
  • 我一直扮演着牺牲者,但别人根本不认同我的牺牲
  • 我一直扮演着集权者,但别人根本不服从我的命令


所以,当我们无法脱离被迫扮演的角色时,不仅我们自己会感觉到很累,很辛苦,还会影响到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


胡慎之心理


02、被迫扮演的角色,源于内心恐惧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听话乖巧,父母要求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必须要做什么。哪怕是我们成年以后,我们似乎还处于这样的角色中。

导致很多成年子女跟父母间的关系,经常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状态。

一方面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欲很强,但总是脱离不了角色,另一方面在觉得自己愤怒委屈的同时,我们还要去满足和喂养一些无理的诉求。

我之前有个来访者,他总是会去管理他家里边所有人的生活,并且满足他们一切的诉求,只要家里有一点事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做一个主持大局的人。所以他在家里,一直是一个发号施令的角色。

后来,我跟他讨论过,除了在家你会这么做之外,你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又是什么样子的?

他说,无论是跟谁出去吃饭点菜,所有的菜都必须由他来点。因为他觉得他们不会点菜,只有他点的才是最好的。同时他又觉得这样的方式很辛苦,需要把每个人都照顾好。但他就好像只能扮演这个角色。

我问他,在这个过程里,你究竟最担心或害怕的是什么?

他说害怕自己被抛弃,害怕自己因为没有给家庭贡献什么而被抛弃。所以才不管别人是否需要他的帮助,他都总要去付出一些什么。

就像中国船上的船员下跪,就是他们无意识中的恐惧在迫使他们扮演这样的角色,仿佛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加他们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因此,有时候我们被迫扮演某种角色,往往是无意识中我们有一种特别恐惧的东西在。


胡慎之心理

03、脱离扮演角色,做自己的角色


当我们习惯去扮演一个角色时,脱离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两种感受,分别是愧疚和羞耻。

愧疚是因为如果我们不那样做,似乎就有种对不起别人的感觉。就有点像,你的家人问你借钱,而你恰恰又扮演了一个承担者的角色。那么如果你不借钱,你就会觉得很愧疚,觉得别人的痛苦都是因为自己。

而羞耻感则是因为在你拒绝一些不合理的诉求时,你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会不断自责。特别是当别人被拒后,对我们进行的指责,那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羞耻和难过。

所以,我们要重新去理清这两种感觉,要明白我们没有伤害别人,也没必要愧疚和羞耻。

其次,我们需要理清什么是真正的“恐惧”。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去做某件事,是因为想获得他人的认同。希望通过不断要去别人认同,来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例如:被抛弃的恐惧,被攻击的恐惧等。

但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或许可以再去看看,也许这些恐惧并不是我们当初想的那样。

  • 成年人之间可能只有分离,没有抛弃;
  • 别人攻击你,可能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他在表达自己的情绪;
  • ...


因此,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快乐、幸福都建立在他人身上时,我们就会把他对我们所做的不好的一切,都视为对我们的伤害,认为对方这么对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需要分清哪些恐惧是真的伤害了自己,哪些只是自己“认为”是一种伤害。


胡慎之心理


然后,我们可以从关系中抽离自己,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

处在关系中的我们,很容易因为陷进去而看不清事实的真相,不能很好地了解究竟为什么自己会扮演这样的角色。所以我们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尝试把自己从这段关系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清楚这关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时候,真正的自由才会实现。

最后,脱离固定角色,肯定会引起其他成员的不适。

因为家庭是一个整体,所以当你脱离某个角色时,整个家庭原先的平衡会被打破,而这种打破会引起其他家庭成员的不满和不适。

但这个过程是值得的,只要你能够坚持下来,或者能够等待下来,那么家庭中就会出现新的平衡,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不再处于被迫扮演的角色中。

成为自己的角色,第一步就是摆脱扮演的角色。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