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口的三个老鼠沙

 黄建新图书馆 2019-02-07

                                         柴焘熊

    在长江口先后有过三个沙洲称老鼠沙。它们一个在黄浦江口,一个在崇明岛西南侧,一个在长江、黄海的交汇处。

   崇明岛西南侧的老鼠沙现在叫绿华镇,时崇明区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那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滩涂湿地芦荡的多采风光,也可看到明珠湖水天一色的秀丽景色。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崇明17个公社的32000多民工一担担圈围而成。

   这块盛产瓜果水产的土地,为什么被冠以让人厌恶、遭人唾弃的“老鼠”之名呢?


   原来,老鼠沙这一沙洲,虽然直到上个世纪的40年代才有部分土地出露江面,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由政府组织人员去大规模围垦,但是,早在19世纪的80年代,这一带的江面下已有暗沙在悄悄地积淀。每年的冬春季节长江进入枯水期时,总会悄然露出水面。如果有人站在江边眺望,出露的沙洲形状酷似一只蹲伏在江面的大老鼠,因此人们就把它叫做“老鼠沙”。

    关于老鼠沙,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在流传:

   

说是早年在天上玉皇大帝的天宫御厨房内,有一只老鼠,每天都在那里偷吃山珍海味,于是玉帝就琢磨着要把它罚入地狱。那老鼠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趁玉帝还未下手之际,逃到了下界的长江口。玉帝知晓后,就派身边的御猫也跟着下凡,监视老鼠的一举一动。御猫跟踪着来到了长江口,就形成了这一只老鼠在江北,一只白猫在江南的局面。只要一露出水面,白猫就会赶扑过来,吓得老鼠急忙潜入江中。待白猫稍一后退,或打盹的时候,老鼠又会浮出江面。所以这老鼠沙几十年来一直时隐时现。人们把江北崇明附近的老鼠所在地称之为老鼠沙。江南常熟白猫所在地叫做白茆港。

    除了上面所讲的白猫和老鼠的传说外,民间还有一个颇带几分传奇色彩的故事。

    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的船队非常庞大,曾七下西洋,始发地是太仓的刘家港。由于船只太多,便常有部分船只停泊在对面崇明岛江边。据说有一次船只停泊时,飓风将江边停泊着的许多大船吹得摇摇晃晃,其中竟有两艘满载着碗盏、瓶杯、壶罐等瓷器的大船沉没在了江中。时间一久,沉船便被淤泥掩埋在江底。据当时岸边的百姓相传,船上所载的瓷器是驶往海外时用来馈赠给当地国王的礼品,上面绘有渡海的八仙,送子的观音,奔月的嫦娥,长寿的王母娘娘等诸多神仙图案。没入江中后,经江涛海潮的冲刷激荡有了灵气。有了灵气的众神仙自然不甘于被困埋在江底暗无天日的泥沙中,一个个急着吵着要浮出水面。消息传到了天上的玉皇大帝那里,就下旨说:“你们沉没江底也是天定的劫数,现念你们心情迫切要重见天日,就准予一半人可以出来。谁留谁出自行商定。”就这样,两艘沉船中瓷器上的神仙为谁走谁留争吵个不停,谁也不肯相让。当地的老百姓每天夜里都听见江底的神仙叽叽喳喳地为此争执个不住,活像老鼠在开会。于是大家便把这些时隐时现的沙洲叫作为老鼠沙。


   当然,这都是民间的传说。仅管崇明岛上的农民以前多次到老鼠沙上筑堤围垦,但未几即被冲毁堤岸。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它地处崇明岛的西南端,长江中上游下泄的江水首当其冲地撞击着那里,泥沙积淀困难。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水的流向有所改变时,才逐渐淤涨成功,不再被淹没。后来到了70代初,方围垦为连成一体的新建副业场。


    黄浦江口的老鼠沙是三个中最早成型的一个。当年黄浦江入海的江心,出露有一个状如老鼠的狭长沙洲,人们称其为老鼠沙。18世纪末,许多崇明人上那里去围垦,渐渐使它成了人丁兴旺之处。后来,那沙洲的一侧慢慢和陆上淤涨连接,成了陆地上的一处繁华之地,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高桥一带。说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至今浦东高桥、凌桥地区有许多人讲崇明话,原来他们的先人是早年从崇明移居而来的。

    民国十年(1921年)续编的《宝山县续志》的沙洲一节有专题简介:“是沙在浦江之中心,厥形如鼠故又名老鼠沙,别称高桥沙。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间,迭经地方团体及附近业户,向官厅缴价领垦已达一千九百亩有奇。沙之中段及填高处久成熟田,可种稻麦。曩时孤悬若岛屿。自睿浦局于沙之南端建筑石梗,阻绝江流,淤沙日夜淤积,及复施以人移他处淤涨之泥沙,填筑于两岸距离处,是沙遂与陆地毗连。东北段亦渐渐涨高,潮退时,褰袋可涉矣。”

   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新建黄浦河道局(又名浚浦局),开始对黄浦江进行综合治理。当时老鼠沙分东西两条水道出吴淞口。浚浦局决定挖深西水道,堵塞东水道。于是先在沙南端天灯口东侧筑起两道拦江大坝,抛石填土、阻断水流,使其与江东相连。工程共沉柴排58万平方米。抛石32万吨,填土600多万立方米。同时开浚西水道,将江中隐沙及江底淤泥全部挖去,用于东水道填堵。至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初三日,西水道正式通航,江心沙则与高桥大地连成了一片。


    还有一处老鼠沙,在崇明东北角、启东塘芦港外面的黄海洋面上。那是一块活沙,潮小时出露海面,潮大时没入水中。熟悉那一带海情的人都知道,船只驶到那里,会被活沙垫住船底,先是不能动弹,继而渐渐陷入海底。因此这个老鼠沙被人们称为黄海的“百慕大”。在上世纪1959年的4月29日,那里曾发生过一次震惊人世的海难。出事的那天,海上刮起了10级以上的大风,当时有许多浙江的渔船在黄海捕鱼。大风一起,渔民来不及聘请当地的老大导航返港,自行驾船往启东避风。先后有216艘渔船相继误入老鼠沙。如同以往的沉船遭遇一样,它们起初垫底被沙吃住,继而陷入活动沙。随着泥沙流的颠簸,很快把船扑散了架,没入海中,船上的人遁逃无路,沉陷埋于活动沙内,或尸骨难寻,或尸体漂流到长江口的滩涂上。216艘船均被埋没;1300多人无一生还。

现在,高桥老鼠沙一成了浦东新区的兴旺发达之地;绿华老鼠沙也成了崇明岛上旅游的热门之地;而长江口外的老鼠沙,仍等着人们去解开它的难解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