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营血的论述颇多,然而中医界自古至今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却未能得到统一。或曰营是血中之气,或曰血是营所化,或曰营血一物,或曰营是血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医学院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一九七八年版),引用《素问·痹论》和《灵枢·邪客》之文,断言“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血液的化生必须有营气参与”。细玩《内经》有关营血的主要论述,二者的关系并不难理解,《中医学基础》所引《内经》原文下对营血关系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其明确地指出了:中焦所出之气,是水谷精气中最精微部分,经脾气转输,进入肺脉后,在心火的作用下,变化为血,流行于经脉之中,是滋养人体的最宝贵物质,这种物质又叫作营气。从这段原文来看,显然营血并非两物,而实为一体。《内经》这一观点并不就此一处体现,如说明经脉作用时,既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行脉中”;却又说:“夫脉者,血之府也”,“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并且在很多地方是营血易用,如在论述同一问题时,前言“血衰”,后曰“营气衰少”,前曰“卫散营溢”,继言“气竭血著”;上言“气血以和”,下言“营卫以通”。在论述“痈肿”一病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则谓:“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灵枢·寿夭刚柔》更为明确地指出:“刺营者出血”。诸如此类者凡多,不一而足。即是《中医学基础》中引用《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其本义亦是说明了营血一体,并非两物。原文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很明显,这段原文主要是论述宗气、营气、卫气的来源、输布、功能等问题。所谓“营气者,泌其津液(笔者注:泌,滤也。其,指代上文‘水谷’。津液与上文‘津液’同义,泛指水谷化生的精气。)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意思是说:营气,即是水谷精气中泌别出的精专部分,进入经脉之内,而化为血,具有滋养脏府组织的作用。可见其意义与《灵枢·营卫生会篇》是相合的,它只能又一次证实《内经》中营血实属一体,却未能“说明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说“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是指泌出营气中的一部分什么物质而化生血液,那么“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则于理难通,令人费解。若能前后原文联系理解,是根本不会出现《中医学基础》这一断言,因此,该讲义不能避免与人断章取义之嫌。其实,后世也未必都认为营血二体非属一物,如临床上血虚者,多称营血亏虚,鲜见什么营病血病不同之说(当然不包括叶天士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在药物学中也未曾有补血与补营药之类别。《伤寒论》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可见张仲景也没有将营血分为两物,而看作一体。综上所述,将营血分为两物,不仅与《内经》学术思想相悖,而且也少有实践意义。 诚然,《内经》营血浑然一体,为何又立营、血之名呢?我认为,称营者,主要从营血的运行特点着眼。营,古义同“环”,如《韩非子》:“自环者谓之私”,《说文》引作:“自营为私”是也。可见,“营”,意谓着营血在脉内环周不休地运行。所谓“营行脉中……营周不休,五十周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即此之谓也。所以《内经》中载述营的具体循行甚详于血。称血者,重点是从营血的颜色着眼。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同时,《内经》论述血的颜色较多,如“血黑以浊”,“血少黑而浊”等,而论及营的颜色则少见,因而,“血”,说明了脉内运行的营血色呈鲜红。此外,《内经》中营与卫,气与血相提并论较多,是否营是对卫而立,血是对气而设,有待进一步探讨。
Ref:胡永年.《内经》营血一体浅谈[J].湖北中医杂志,1982(06):38-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