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别小看!五六年级作文课,用的是二年级课文《青蛙卖泥塘》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读写结合,从生活到故事有规则地添加 

文◎陆生作

问题一

读出什么写作方法吗?第一个“总分”,第二个按事件发展顺序写,事件发展顺序也是自然时间顺序,第三个就是材料上面写的加法型。刚好凑一句排比句。

问题二

这个故事读完了,告诉你什么道理?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东西?或者换一种问法:为什么最后青蛙不卖泥塘了呢?因为他觉得泥塘很好。

泥塘是怎么变好的?听从别人的建议改造的。

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可能读出不一样的道理、感受、收获。我倒觉得,这故事在说改变:改变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一坨“不怎么样”的牛粪,而是应该在这坨牛粪上插一朵“这么好”的鲜花。来年,就变成一片鲜花。这样就能从不好变成好的,靠自己去改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然也听从别人的意见,如果自己没有主见的话。

现在来看《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的结构。

结构就是方法。

可以把它画一张图出来。

作文课板书

一、表里

开始青蛙要卖泥塘,后来他不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总结提炼出一个道理来。有一个“理”隐藏在这篇文章当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肯定是有两层的。这就是它的表,那就是它的理,文章有表里两层—— 一篇文章归纳起来一句话就够了,但是把一句话展开就变成了一篇文章。

二、动机

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他需要有一个动机。

写作文,讲故事,里面有人物。人物去行动,一定要有一个动机,就像警察破案,会查这个人有没有作案动机。有动机才会去行动,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青蛙的动机就是,搬到城里去住,这儿不怎么样。就像我们生活当中,家里房子30平,太小了,把它卖了,买个大一点的,60平;60平太小了,卖掉,买个大一点的,100方。是不是一样的啊?

有动机之后,下面青蛙就在行动了,也就是故事情节在展开了。

三、角色

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当中,碰到了各种买家,第一个买家是老牛,第二个买家是野鸭。

买家的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角色加入。我们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演对手戏,一个故事要发展,必须要有人物加进来。所以,老牛、野鸭就加到这个故事当中来了。他们加进来是要起作用的。他们对青蛙的商品提出了意见。注意!这些意见都是跟他们本身相关的。老牛说要种草,野鸭说水太少。老牛吃草,野鸭戏水,这就是跟人物的特点相关,是物性。写童话,人性与物性的匹配很重要。

四、详略

接下来,青蛙又碰到了小鸟、蝴蝶、小兔,等等。把他们跟上面的老牛、野鸭一比较,就会发现:同样是角色的加入,但是这里是略写的,上面是详写的。我们由此得出,写作要详略得当。

五、长短

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跟唐僧取经一样。唐僧在取经路上可以不断碰上妖怪,青蛙在卖泥塘的叫卖中可以不断加入东西。哪怕东西加满了,还可以推倒重新造,对吗?这样就可以变成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所以说有些动画片是永远放不完的。

六、反义词、生活经验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青蛙卖泥塘》。

开头要卖是因为“这儿不怎么样”,结尾是“这么好的地方”。这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啊。不好与好。

反义词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一个结构。大结构里面套一个小结构,小结构里面还有小结构,对不对?也就说,大方法里面有小方法,小方法里面还有小方法。比如说,野鸭要水。青蛙是怎么做的?“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把水引到泥塘里。这就是生活经验。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中,“加法型”的事例很多,比如堆雪人、穿衣裤、做蛋糕……一会儿你们写的时候,记得在真实的生活里寻找故事的原型。

再想想:你说,青蛙有这个破竹引水的能耐吗?现实生活当中的青蛙是没这本事的,是不会去做这些事情的,但是在童话故事当中,作者把青蛙拟人了,青蛙就是一个人。作家这样去写一个故事,是为了让现实生活跟故事世界之间拉开足够的距离。拉开距离,既避开现实“以古论今”、以虚构实,又方便引起读者的或兴趣或关注与思考。——读者心里明白,作家写的不是一只真的青蛙,而是在写一个人的改变。——读者从中得到启示,然后再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读书的作用就在这里,读书明的是理

七、类型、习作

故事结构清楚了,道理也明白了:一是听别人意见,二是改变靠自己,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获得,凭你自己感悟。感悟没有标准答案。

请你们模仿这篇文章来写一篇作文。可以想一想,以前有没有读过类似的故事,比如说《小蝌蚪找妈妈》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找到几篇类似的文章,把它们合在一起理解、归纳、发现。现在你们不是经常做群文阅读吗?——要从不同的地方得到相同的东西,然后把它运用起来,这东西就很精华。

小青蛙找妈妈,是不是一个特点、两个特点、三个特点……,最后把这些特点合起来,青蛙妈妈就找到了?一样的啊!要打开自己的思路,在自己的阅读、生活里去发现,明白吗?

总结一下:作文的表里,人物的动机,人物的特点,详略的安排,生活的经验,道理的显现,都在这一篇文章里面了。

反义词思维,糖葫芦情节

文 ◎陆生作

整个故事情节像一串糖葫芦,人物在不断增加——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等等。人物增加之后,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青蛙把他们这些意见落实下来,真的在泥塘周围种了草,引了水,造了房子……然后,泥塘就从“这儿不怎么样”变成了“这么好的地方

角色的加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详写的,老牛跟野鸭;第二种是略写的,小鸟、蝴蝶、小兔、小猴等一句话就带过了。这叫详略得当。老牛、野鸭他们提出的建议,都是跟他们的特点相符合的。老牛说要种点草,因为他爱吃草;野鸭说引点水,因为他要戏水;蝴蝶来提意见,当然是种花,他要采蜜啊。他们提出的意见,都是跟他们的人物特点相符合的,就像《小马过河》里面,松鼠说这个水很深,能淹死人;老牛说水很浅,才没膝盖呢。——都是按照他自身的经验在说话。

青蛙怎么引水的?文章里面讲到,他是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特别是去一些山区的时候,把山上的泉水引下来,就是这样做的。山上长竹子,就地取材,靠山吃山的智慧。也就是说,作者把生活当中的经验写到了故事当中。其实,《青蛙卖泥塘》整个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里写的真的是一只青蛙吗?不是的,青蛙是一个人,对不对?——这就是从生活的原型到故事中的形象。一会你们写的时候,也希望你们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找东西。

找这种“加法型的”事例很多的,比如说堆雪人,手臂啊、鼻子啊、眼睛啊、帽子啊、围巾啊,是不是一个个加上去的?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雪人。等你早上醒来的时候,它不见了。——那这个故事就有点童话了,有点神奇了,对不对?——你说早上起来一看,还是那个雪人,那是正常的世界;如果雪人不见了,那就有点意思了,世界切换了。

比如说,我们早上起来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是不是也是一样一样增加的啊?

再比如做蛋糕。过生日吃过蛋糕吧,水果蛋糕,里面芒果一层,榴莲一层,还有什么菠萝啊草莓啊猕猴桃啊,这么加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新的东西,对吗?

任何简单的东西,不断重复增加,它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它就会改变它原来的面貌。学习也是这样的,每天重复都很枯燥,但是重复重复,后来就变成不一样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复杂的原理也是这么一个原理。

最最重要的,就刚才讲了的,《青蛙卖泥塘》这篇文章是一个反义词的构思。开始的卖,后面的不卖;开始的不好,后面的好;整个故事是一个表面,蕴涵的一个道理是故事的里面。——卖与不卖,好与不好,表与里,通通都是一对反义词。这是一种思维。如果写《妈妈爱我》,我开头就写妈妈不爱我,用反义词思维反着来啊,妈妈太唠叨,太烦人,太严肃……后来我觉悟了,原来妈妈的这些表现都是爱我呢。

明白了吗?

《青蛙卖泥塘》是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别小看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