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疆域广袤,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丝绸之路穿越中亚,外族人大量来华。也正因此,当唐朝灭亡后,大量的外族在大唐的废墟上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经历五代到宋朝,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便逐渐断绝,对外贸易转向东南海上,两宋政府开放海禁,对外贸易发达,侨居中国东南省份的外国人颇多。这一时期,中国史书上的蕃长、蕃市、蕃学、蕃商蕃、蕃坊、蕃客……等字样大量出现。据说唐末黄巢起义时,为了筹集军饷,一次便在广州杀掉蕃商20万人!经历五代混战、北宋被金灭亡、南宋苟安东南中国,在经济诱惑下,来华的外商人数依然很多。 这些外商中,以阿拉伯人最多。伊斯兰化的阿拉伯人遵奉“五功”,其中一功是“课功”,即向真主敬奉财物以示虔诚,所以阿拉伯人大多善于经商致富。来华的阿拉伯人大多姓蒲,比如有个叫蒲罗辛的阿拉伯商人进口乳香30万缗(1缗=1000文)予宋,被授职为补承信郎;还有个与岳飞孙子岳柯交好的阿拉伯巨商,以当时名贵的香料、沉香木大量焚烧来迎客,家资数百万缗。而这里要重点介绍的是一个叫蒲寿庚的阿拉伯商人。 蒲寿庚祖上迁居到东南亚的占城,后来又侨居中国广州,因买卖量大在蕃商中有影响力,被宋朝政府任命为提举泉州舶司,控制宋对外贸易长达30年之久。蒲寿庚富可敌国,手下船队成千上万,泉州成了他的私人王国。这时,南宋朝廷已在蒙古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就在这种情况下,名臣张世杰被委派前来与蒲寿庚接洽,要是蒲寿庚能利用自己的船队和财富帮助南宋打败蒙古军(蒙军不善水战),未来将任命他为南宋最高财政长官…… 可惜,他俩谈崩了——蒲寿庚是个阿拉伯人,可能不理解张世杰忠君爱国这一套,作为商人他眼中只有利益。而蒙古人的色目人多,地位确实也高,蒙宋的战争态势他可能也是知晓的。综合考虑下,他和张世杰翻脸了,还翻的非常彻底——不仅大肆捕杀其势力范围内的宋室皇亲,还配合蒙古人对宋军进行海战。崖山一战,张世杰、陆秀夫殉国,可怜华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