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王晓春老师学课堂管理

 江山携手 2019-02-14

退休以前,王晓春老师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工作,是著名的教育专家。他的研究方向很多,比如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更新,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

    以前也读过王晓春老师的几本书,+最喜欢的是那本《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以案例点评的方式提出了许多高屋建瓴而又客观实用的教育技巧,可以说是班主任工作的案头宝典。

    现在手头看的这一本,叫《课堂管理,会者不难》。直面课堂管理这个“教师最头痛的事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许多让人茅塞顿开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极有帮助。下面,仅从已经读完的前四章择几个愚以为精辟的地方与同仁共享。

    一、我们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他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占多大比例。教师投入管理方面的精力比例过大,证明他“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显然不是真正的优秀教师。说到底,教师本质上是个教育者,而不是管理者,他应该更像一个专业人员,而不是一官儿。越是忙于管理,离教师的本色越远。

    王老师认为,一直以来很有市场的“三分教七分管”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对管理的期望值太高,总打算“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这个口号或许在企业是合理的,对于教育,不能这样机械理解。他以纪律为例来说明,“纪律是保障,不是魔杖。成长绝不是奉命完成的。任何生命本身都有一种内在的成长冲动,不可遏制。认为人不逼就不会成长,不逼就不会思考,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和曲解”。

    二、教师缺乏隐私,课堂缺乏隐私,这对教师的性格影响很大。正面影响是使教师习惯于比较严格地要求自己,所以教师阶层是最模范的公民,他们的品德在各阶层中属于上乘,这在各国都是如此。可见监督之成效。但是这种缺乏隐私的生活方式也有负面作用,最大的麻烦是引起心理问题,紧张,焦虑……很多调查都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整天面对四五十双眼晴,教师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在学生的眼皮底下,没有多么隐私可言,教师是相当不自由的职业,欲“为人师表”,你不得不经常戴着面具生活,很难受的。所以,在学校之外,在非学生面前,教师不妨表现一下自己更本真的一面,不必过于拘谨,该放开的时候要放开。底线是“在学生面前是个老师就够了”。

    三、课堂管理切忌目光短浅的“严字当头”。如果学生是带着怨恨离开学校,则不管平日的课堂秩序表面看来如何良好,实际上都是外部控制,那里没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这种课堂不能算成功的课堂。

    他举了很多在毕业时学生“无法无天”的例子,这些现象我们也会感同身受。比如中考结束的时候,学生简直没法管了,离校的那天,课桌椅每年都毁一半,玻璃几乎全部砸烂,学生走了,教室和学校却狼藉一片。更常见的现象是:厕所扔满撕成碎片的课本、作业本。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学校总是靠严格管理,靠高压,靠不断地制造升学就业的紧张气氛来维持教学运转。学生要走了,觉得不再归学校管了,就要出这口气。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到学校捣乱,也是这种情绪的延续。

    四、有的学校提出了学校的“军事化管理”或“准军事化管理”的口号,有的教师甚至想把课堂也管成军营那样,学生一个个像兵马俑一样肃立听讲,教师则像长官训话一样讲课。说来这像笑话,可是有不少教师真的就有这种管理倾向,他们错就错在忘记了学校与军队本质上的不同,孩子与成人本质上的不同。

    王老师解释说,教师没有军官的权威,学生则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国家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如此社会氛围下,教师竟然幻想用军法把学生管得像笔管条直的士兵,其荒谬程度由此可知。只有基本上不懂教育的人,才会出此下策。

    五、既然课堂是教学与管理的交汇之处,那就是说,管理对教学有保障作用,也可能有干扰作用。事实确实如此,老师过分强调课堂纪律,有可能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为要达到很严格的纪律标准,也是需要相当多的注意力的。

    确实是这样,课堂管理越严格,它离生活就越远,它就越缺乏生活的情趣,这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学生心目中,课堂不但是个学习的地方,而且是个过日子的地方,过日子太枯燥了是不行的。课堂管理过分严格,反而会刺激学生在课上干课外的事情,只不过转入地下罢了。某教师特别厉害,学生不敢造次,只好到其他课上去发泄“自由”,于是性格温和一些的教师就倒霉了。过分严格的老师,其实是在“以邻为壑”。

    王老师以读写姿势为例来说明,教师的感觉与学生的实际情形往往不是一回事。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宽容,容忍孩子各种不同的举动。教室不是兵营,学生不是士兵。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对动作不应做出整齐划一的要求,这是与体力劳动的不一样。脑力劳动需要相对自由。有些作家、棋手集中注意力的方式都很特殊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无伤大雅的动作,要大度。

    ……

    读王晓春老师的书,时时处处感觉到教育智慧的闪光。他是切切实实把学生当作研究对象,从人性出发而不是从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出发,从教育本身出发而不是从政绩出发。

    面对未成年人,学校和老师的确需要多拿出点耐心和科学的态度,按照规律办事,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施教,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